学术投稿

癃闭舒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高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张晨光;钟伟

关键词:癃闭舒, 盆底肌训练, 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
摘要:目的 了解癃闭舒联合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muscle training,PFMT)治疗70岁以上高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有不同程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症状存在的高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① A组(48例):患者盆底肌训练同时接受癃闭舒胶囊口服治疗;② B组(48例):患者仅予盆底肌训练,未予癃闭舒药物辅助治疗.通过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和尿失禁自我评价(ICIQ)评分变化,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12周后,A组排尿日记情况及ICIQ评分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盆底肌训练同时辅以癃闭舒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高龄女性患者顽固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1 g/次,4次/d;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 g/次,3次/d,同时配合灌肠(将庆大霉素16万U、思密达6 g及地塞米松5 mg加入60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40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达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05).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照组高达45.0%,治疗组为1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结论美沙拉嗪结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陈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输尿管镜和ESWL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URSL)与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输尿管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入URSL组(58例)与ESWL组(62例).结果 URSL组与ESWL组碎石成功率分别为93.1%和90.3%,4周后结石排净率分别为91.4%和88.7%,两组碎石成功率及结石排净率均无显著差别(P > 0.05);URSL组与ESWL组输尿管中下段碎石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86.7%,结石排净率分别为96.4%和80.0%,URSL组显著优于ESWL组(P < 0.05);URSL组输尿管上段碎石成功率显著低于ESWL组(86.7% vs 93.8%,P < 0.05),结石排净率亦显著低于ESWL组(86.7% vs 96.9%,P <0.05).结论治疗小儿输尿管结石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对于上段结石ESWL效果更佳,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应采用URSL治疗.

    作者:王秀新;张少峰;贾洪涛;甘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临床药师执业的困境及策略

    探讨目前中国临床药师的执业困境,明确提高职业素质的策略.本文通过分析中美两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状况,阐明了中国临床药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应从医生的专业弱项作为切入点,才能化解执业困境,发挥药学专业优势,提供药学服务,指导合理用药,成为医生的用药顾问,适应新的医疗形势.

    作者:吴洁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新疆马兰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新疆马兰多民族地区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本地区各民族女性尿失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马兰地区及周边农村成年女性1 276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 新疆马兰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总患病率为33.7%.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7.6%、44.3%、16.4%和14.9%,不同民族尿失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延长、产后休息时间、年龄、民族、高血压便秘、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痛、口服避孕药是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较高,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的人群干预和治疗亟待开展.

    作者:李易霞;马兰;何春妮;温蓉蓉;张淑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56例,均于入院3 d内完成X线片及螺旋CT检查.结果 ①螺旋CT与X线片相比,对各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CT显示关节面侵蚀130例,关节面下骨质囊变102例,骨质增生硬化105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34例,其比例均明显高于X线片(P < 0.05).结论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迎军;杨德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硬膜外腔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中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硬膜外腔麻醉(EA)和腰硬联合麻醉(SCEA)对剖宫产中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方法 选择1995~1998年3年中在EA下剖宫产病例和2005~2008年3年中在SCEA下剖宫产病例,入选病例分别为2 484例和3 032例.收集并记录高阻滞平面、局麻药用量、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U-D);收集并记录新生儿1、5、10 min Apgar评分,收集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低于7分的各项具体评分.结果 EA组与SCEA组比较,EA组的I-D和U-D都明显高于SCEA组(P < 0.01或P < 0.05),EA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的总用量明显多于SCEA组(P < 0.01);出婴后1~10 min 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新生儿总例数EA组明显多于SCEA组(P < 0.05);在Apgar评分低于7分新生儿的具体各项评分中,出婴后1、5、10 min EA组新生儿的肌肉张力明显低于SCEA组(P < 0.01),出婴后1、5 min EA组新生儿的呼吸评分低于SCEA组(P < 0.05),出婴后1 min EA组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和刺激反射评分都低于SCEA组(P < 0.05).结论在剖宫产中,EA组Apgar评分低于7分的新生儿明显多于SCEA组,这与局麻药用量大和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长关联性大.在SCEA中局麻药对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甚少.

    作者:骆建宁;郑河荣;张燕武;金纯纳;李文英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疗效及其在预防迟发脑病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其临床安全性.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d,静脉滴注,连用7 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MMSE智力量表评分及迟发脑病发生率,并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迟发脑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较治疗前有升高(P < 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疗效确切,安全性方面依达拉奉可能会加重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肝损害,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张禹;杨晨;孟娟;吕艳;胡慧军;潘树义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箱庭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作用

    目的 探讨箱庭疗法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所起作用.方法 抽取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并给予干预组患者给予箱庭治疗.对观察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后进行SCL-90、MRSS以及SDSS各评定一次.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MRSS总分与各分量表分以及SDSS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结束后,干预组和对照组SCL-90因子评分中6种指标,MRSS总分与各分量表分以及SDSS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箱庭治疗能够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作者:崔凤琢;延英芹;王力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HCV感染及其与HBV重叠患者血清标本共179例,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n = 101)、肝硬化组(n = 45)和肝癌组(n = 3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对重叠感染HCV和HBV的31例患者同时检测HBV DNA.结果 179例患者抗HCV的总阳性率为97.8%,高于HCV RNA的阳性率(69.8%)(P < 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2.2%和84.8%,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阳性率64.4%(P < 0.05).HCV与HBV重叠感染组的HCV RNA的阳性率为48.4%,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HCV RNA阳性率(71.6%)(P < 0.05).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35.5%,也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阳性率(76.7%)(P < 0.01).HCV RNA阳性组ALT异常率(60.8%)高于HCV RNA阴性组(35.2%)(P < 0.05).结论对HCV感染相关的不同疾病患者联合检测抗HCV、HCV RNA和ALT,对于HCV和HBV重叠感染者同时检测HBV DNA,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作者:夏伟;陈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呼吸功能训练及术后康复指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情况、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27.08%)(P < 0.01);术后拔管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是(4.52±2.20)d、(10.54±3.52)d,而对照组分别为(5.63±2.60)d、(13.20±3.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心胸外科术后患者肺功能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田丽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控制血糖护理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控制血糖护理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0例胃癌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控制血糖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血糖控制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手术耐受性、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控制血糖护理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汪素文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极速CT冠状动脉造影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患者极速CT冠状动脉造影中对其负性情绪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60例行极速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 = 80)和对照组(n = 80),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年患者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情绪的变化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干预前SA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P < 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图像总体合格率为96.25%(77/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75%,63/80),且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10次者占11.25%(9/80),显著低于对照组(73.75%,59/80).结论对行极速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消除或缓解其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

    作者:陈秀梅;王桂华;李琳琳;张春霞;刘发香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93例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93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入院接诊的平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压疮、感染、便秘、明显疼痛、坠床、跌倒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减少治疗疗程,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段敏;田金萍;王卫青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烟酸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细胞C反应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烟酸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烟酸(0.25、0.5或1.0 mM)预处理HUVECs不同时间(1、2、6、12及24 h)后,使用血管紧张素Ⅱ(1 μmol/L)诱导HUVECs表达C反应蛋白.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CRP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RP蛋白和NF-κB p65蛋白的变化.结果 烟酸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HUVECs中CRP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且这种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HUVECs在使用1 mmol/L烟酸预处理24 h后,AngⅡ+Niacin组与AngⅡ组相比,NF-κB蛋白表达有明显下降,同时CRP蛋白表达也同步下降.结论烟酸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诱导的HUVECs中CR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NF-κB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波;刘宏斌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害1例

    本文报道了PCI术后患者需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但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考虑到心功能差等原因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注射液,用药后出现严重肝损害,此时必须停用所有可能损害肝功能的药物,但对于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停用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乃至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所以判断肝损害的元凶是胺碘酮注射液还是他汀类药物至关重要.以上病例的治疗过程,由于判断准确处理及时,既及时阻止了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又准确排除了他汀类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嫌疑,继续强化降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

    作者:张立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结核抗体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两种抗结核抗体检测试剂盒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CLIA和ELISA检测试剂盒对360例血清标本中的抗结核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LIA和ELISA两种检测试剂盒对26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71.2%(185/260)和58.5%(15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0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两种试剂盒检测的阴性例数分别为89例和93例,两种试剂盒的特异性分别为89.0%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结核抗体检测中CLIA检测试剂盒与ELISA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别,CLI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显著高于ELISA检测试剂盒.

    作者:阳幼荣;吴雪琼;张俊仙;梁艳;王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脓毒血症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及其微粒计数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脓毒血症(CLP)大鼠外周血内皮细胞(CECs)及其微粒(EMPs)计数的影响.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六组:①对照组(sham组):假手术+生理盐水2 mL;②CLP组:CLP+生理盐水2 mL;③PHC0.1组:CLP+PHC 0.1 mg/kg;④PHC0.5组:CLP+PHC 0.5 mg/kg;⑤PHC1.0组:CLP+PHC 1.0 mg/kg;⑥PHC2.0组:CLP+PHC 2.0 mg/kg.方法 流式细胞学(FCM)检测大鼠CECs及EMPs计数,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6,基质显色鲎法检测血浆内毒素(LPS)水平.每组随机各抽取10只分别观察大鼠6、12、24、48 h以及72 h生存率.结果 同时点比较各组生存率无差异;TNF-α、IL-6水平和外周血CECs和EMPs计数: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各组均低于CPL组,盐酸戊乙奎醚1.0 mg/kg和2.0 mg/kg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于0.1 mg/kg与0.5 mg/kg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am组LPS含量低于所有其他组,而其他各组间LP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减少CLP大鼠CECs及EMPs计数,减轻脓毒血症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炎症因子产生与释放实现.

    作者:刘笋;艾宇航;覃双全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红细胞贮存时间对脂多糖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炎症释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红细胞(RBC)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对受者中性粒细胞(PMN)炎症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红细胞在保存的第1、21、35天(D1、D21、D35)分离上清,-20℃冻存备用.将冻存的上清与健康受者PMN体外培养12 h后,加入脂多糖(LPS)后培养12、24 h收集上清冻存待检.用ELISA方法检测其IL-6和TNF-α水平.结果 红细胞在LPS的刺激下IL-6水平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NF-α水平也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LPS的刺激下,D35较之D1红细胞上清促使PMN释放更多的IL-6和TNF-α,可以解释为输注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增强了PMN的炎症反应,这对预防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引发的相关免疫反应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莎娜;王海平;曹惠;王全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微创跟腱吻合器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对比

    目的 比较跟腱断裂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5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对照研究,分为微创跟腱吻合器组和改良Kessler组,其中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34例,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21例,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随访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55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两组之间跟腱再断裂和术后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改良Kessler组的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微创吻合器组高(P < 0.05).AFOAS评分在术后12周内微创吻合器组较高(P < 0.05),而12周以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早期患者对微创吻合器的满意率较高.结论临床上这两种缝合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于改良Kessler法,微创吻合器法切口小,并发症少,更能使患者满意,但使用微创吻合器法时需考虑到患者的经济因素.

    作者:丁春劲;杨惠林;周军;黄永丰;朱法豪;夏绍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腋下小切口在小儿脓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脓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6月~2011年6月腋下小切口(24例)及后外侧切口(26例)手术治疗小儿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引流时间、止痛药的使用、肩部活动障碍、切口感染、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腋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脓胸疗效可靠,较传统切口手术胸壁损伤轻、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切口隐蔽而美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苏乃伟;李新宁;石群峰;蒋琦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