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陈跃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美沙拉嗪, 药物灌肠, 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1 g/次,4次/d;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 g/次,3次/d,同时配合灌肠(将庆大霉素16万U、思密达6 g及地塞米松5 mg加入60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40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达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05).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照组高达45.0%,治疗组为1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结论美沙拉嗪结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自拟中药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80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0.2 mg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1次/d,连用14 d;实验组再给予自拟中药汤联合治疗,1剂/d,连用14 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6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00%,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排尿评分、生活质量评分、NIH-CPSI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后的MFR、AFR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 < 0.05).结论应用自拟中药汤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金恒;任传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人脐血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

    目的 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建立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实现内皮祖细胞的移植及实验研究提供足量的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在EGM-2培养基中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结果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经EGM-2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1周后既分化成EPCs,细胞免疫荧光CD133染色率在培养第7天为(67.2±2.12)%,免疫组化CD34染色率为(89.67±2.05)%,流式细胞仪鉴定该种细胞CD133与KDR的双阳性率达87.8%.可确定该细胞为EPSc.结论采用本培养方法可获得良好的内皮祖细胞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王明勇;李燕;宋淑敏;彭强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途径,规范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管理.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不接受干预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研究药学服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并对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用程、用药频度、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与评价.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硝基咪唑类、第3代头孢、林可酰胺类使用频次较低,而大环内酯类、第1代头孢使用频次明显较高;②观察组单用药使用频次较高,联合用药使用频次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观察组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频次明显提高,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频次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两组预防用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29,P < 0.05),观察组住院的各项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 < 0.05);⑤接受药学服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合理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恰当的药学服务措施能有效提高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

    作者:吴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TNRC9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籍汉族人群的TNRC9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25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25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提取两组患者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法检测TNRC9 rs1244362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其与乳腺癌易感因素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TNRC9 rs12443621 AA、AG和GG基因在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占18.1%、46.5%、35.4%和18.7%、48.3%、33.0%.孕激素、雌激素状态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TNRC9 rs12443621基因型无相关性(χ2值分别为0.081、0.335、0.331,均P > 0.05).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TNRC9 rs12443621基因与乳腺癌的易感因素可能无关,TNRC9 rs12443621基因不能单独作为乳腺癌的筛查的标志物.

    作者:李海君;李霞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186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93例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93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入院接诊的平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压疮、感染、便秘、明显疼痛、坠床、跌倒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不仅可以减少治疗疗程,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段敏;田金萍;王卫青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CV及其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CV 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HCV感染及其与HBV重叠患者血清标本共179例,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n = 101)、肝硬化组(n = 45)和肝癌组(n = 33).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CV,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对重叠感染HCV和HBV的31例患者同时检测HBV DNA.结果 179例患者抗HCV的总阳性率为97.8%,高于HCV RNA的阳性率(69.8%)(P < 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CV 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2.2%和84.8%,高于慢性丙型肝炎组阳性率64.4%(P < 0.05).HCV与HBV重叠感染组的HCV RNA的阳性率为48.4%,低于单纯HCV感染组的HCV RNA阳性率(71.6%)(P < 0.05).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的HBV DNA阳性率为35.5%,也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患者阳性率(76.7%)(P < 0.01).HCV RNA阳性组ALT异常率(60.8%)高于HCV RNA阴性组(35.2%)(P < 0.05).结论对HCV感染相关的不同疾病患者联合检测抗HCV、HCV RNA和ALT,对于HCV和HBV重叠感染者同时检测HBV DNA,有利于疾病的明确诊断、病情观察及预后判断.

    作者:夏伟;陈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痛分娩对初产妇应对方式和泌乳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行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对初产妇应对方式和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单胎足月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根据初产妇意愿将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要求传统自然待产,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行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观察两组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泌乳功能变化.结果 产后24 h观察组SCSQ中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 < 0.05),产后24 、48 h 催乳素(PR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行硬膜外阻滞无痛分娩显著改善初产妇的应对方式,促进泌乳功能.

    作者:董美娟;黄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结核抗体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两种抗结核抗体检测试剂盒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CLIA和ELISA检测试剂盒对360例血清标本中的抗结核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LIA和ELISA两种检测试剂盒对26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71.2%(185/260)和58.5%(15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0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两种试剂盒检测的阴性例数分别为89例和93例,两种试剂盒的特异性分别为89.0%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结核抗体检测中CLIA检测试剂盒与ELISA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别,CLI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显著高于ELISA检测试剂盒.

    作者:阳幼荣;吴雪琼;张俊仙;梁艳;王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纳洛酮、依达拉奉与高压氧联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纳洛酮、依达拉奉与高压氧联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2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行高压氧、脑复新与纳洛酮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高压氧、依达拉奉与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和生活满意度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分明显比治疗前升高,而Barthel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arthe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纳洛酮、依达拉奉与高压氧联用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学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燧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 以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燧心胶囊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脑钛钠(BNP)含量,以探究燧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 = 8)、模型对照组(n = 7)、地高辛组(n = 6)、卡托普利组(n = 7)、燧心胶囊低剂量组(n = 7)、燧心胶囊高剂量组(n = 7).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以Medlab 6系统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大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燧心胶囊能够有效增加LVSP、±dp/dtmax(P < 0.01),降低LVEDP(P < 0.01),同时使血清BNP浓度显著降低(P < 0.01),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燧心胶囊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纠正其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循环中过度分泌的BNP水平明显降低,其疗效有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张鸿婷;王先滨;季旭明;王斌;耿自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胶体金法检测在判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胶体金法检测在判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临床分离的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采用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乳胶凝集法及胶体金法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胶体金法的敏感度与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及乳胶凝集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60,P > 0.05);胶体金法与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的符合率为100.0%;胶体金法、乳胶凝集法和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的检测时间分别为(9.2±0.4)min、(38.2±1.7)min和(1080.6±36.3)min,胶体金法的检测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胶体金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判定MRSA菌株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翀;苏应仙;林明冠;张天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老年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04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病因分布规律、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了解老年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结果 104例患者,确诊率为89.3%,病死率为8.0%.按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52.0%)、肿瘤性疾病(6.7%)、免疫性疾病(18.3%)、其他(7.7%)及诊断不明性疾病(15.4%).发热热程在1个月内的患者占63.5%,其中,感染性疾病占1个月内发热患者的81.5%.白细胞减少的病例26例,以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多见.结论感染是老年不明原因发热主要的发病因素,老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有自身的病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作者:郝瑞瑞;王海燕;罗佳;姜春燕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1例胸主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

    胸主动脉破裂出血是重症外科的急、重病,多为创伤性,具有创伤重、手术复杂、并发症多的特点[1];在内科患者中非常少见,易隐匿及误诊,我科2011年6月23日收治了1例食管癌根治术、食管支架植入术后、胸主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该患者突发出血,且出血量大,短时间内病情急剧变化,在我科室人员积极有效迅速的救治下,保证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在笔者的细心护理下终痊愈出院.

    作者:叶玲玲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箱庭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作用

    目的 探讨箱庭疗法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康复过程中所起作用.方法 抽取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并给予干预组患者给予箱庭治疗.对观察组与干预组治疗前后进行SCL-90、MRSS以及SDSS各评定一次.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SCL-90各因子评分、MRSS总分与各分量表分以及SDSS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结束后,干预组和对照组SCL-90因子评分中6种指标,MRSS总分与各分量表分以及SDSS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箱庭治疗能够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作者:崔凤琢;延英芹;王力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胺碘酮注射液致急性肝损害1例

    本文报道了PCI术后患者需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但在治疗期间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考虑到心功能差等原因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注射液,用药后出现严重肝损害,此时必须停用所有可能损害肝功能的药物,但对于存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停用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乃至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所以判断肝损害的元凶是胺碘酮注射液还是他汀类药物至关重要.以上病例的治疗过程,由于判断准确处理及时,既及时阻止了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进一步加重,又准确排除了他汀类药物导致肝损害的嫌疑,继续强化降脂、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

    作者:张立志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T2DM患者83例根据有无肥胖分为T2DM肥胖组(50例)和T2DM非肥胖组(33例),另设对照组(36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PON1的差异.结果 T2DM肥胖组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T2DM非肥胖组,且两组PON1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ON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T2DM患者PON1活性降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作者:杨慧;姜海;谭子新;尚可;孙亚威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利伐沙班合成路线图解

    本文综述了已经报道的利伐沙班及其关键中间体4-氨基苯基-3-吗啉酮的合成路线,分别从原料、反应条件、收率等方面对每条路线进行了总结.根据原料易得程度、路线长短、条件是否温和、收率的高低,得出以N-苯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C路线的合成路线比较适合大量制备,这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希望对实际生产有所帮助.

    作者:符利梅;蒋翔锐;沈敬山;赵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神经病学PBL教学模式可行性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教学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可行程度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方法 选取华东地区六省一市2011~2012年处于实习医师培养阶段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 调查显示,75.5%学生认为神经病学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般,93.5%认为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93.2%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4.1%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91.7%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91.4%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91.2%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主、客观条件也为探索PBL教学增添了可行性,但PBL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有86.1%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病学教学应该实行PBL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论 PBL教学模式值得在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作者:汪锡金;干静;叶民;刘振国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将230例于我科住院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进行局部肢体被动活动训练,关节活动等下肢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进行下肢护理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孙雪枫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住院的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标准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60例,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包括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时相分布特征、可控因素、心理干预措施、健康宣教等方面的偱证,用以指导临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医疗费用、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患者满意度.结果 常规护理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为66.67%,明显高于循证护理组的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常规护理组健康知识达标率为71.67%,循证护理组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P < 0.05).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循证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02±1.01)d、平均住院费用为(5 174.95±612.30)元,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 = 13.98、16.12,P < 0.01);循证护理组平均卧床时间为(2.96±0.73)d,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14,P < 0.05).循证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96.67%,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 < 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胡静;胡晓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