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活性与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杨慧;姜海;谭子新;尚可;孙亚威

关键词:血清对氧磷酯酶1, 2型糖尿病, 肥胖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肥胖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T2DM患者83例根据有无肥胖分为T2DM肥胖组(50例)和T2DM非肥胖组(33例),另设对照组(36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PON1的差异.结果 T2DM肥胖组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T2DM非肥胖组,且两组PON1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ON1与体重指数(MB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T2DM患者PON1活性降低,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04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病因分布规律、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了解老年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结果 104例患者,确诊率为89.3%,病死率为8.0%.按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52.0%)、肿瘤性疾病(6.7%)、免疫性疾病(18.3%)、其他(7.7%)及诊断不明性疾病(15.4%).发热热程在1个月内的患者占63.5%,其中,感染性疾病占1个月内发热患者的81.5%.白细胞减少的病例26例,以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多见.结论感染是老年不明原因发热主要的发病因素,老年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有自身的病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作者:郝瑞瑞;王海燕;罗佳;姜春燕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利伐沙班合成路线图解

    本文综述了已经报道的利伐沙班及其关键中间体4-氨基苯基-3-吗啉酮的合成路线,分别从原料、反应条件、收率等方面对每条路线进行了总结.根据原料易得程度、路线长短、条件是否温和、收率的高低,得出以N-苯基乙醇胺为起始原料,C路线的合成路线比较适合大量制备,这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希望对实际生产有所帮助.

    作者:符利梅;蒋翔锐;沈敬山;赵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慢性肝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 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 = 0.792,P < 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 = -0.724,P < 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 = 0.842,P < 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作者:李广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如何逐渐摆脱原有的以病原微生物为中心的医学微生物教学模式束缚,应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医学院校的特有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普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努力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对培养适应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及市场发展需要的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大畅;张翠丽;沙姗姗;李新莉;辛毅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Ⅱ型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血浆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糖尿病肾病模型db/db小鼠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db/db小鼠(6只)和db/m小鼠(6只)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积分数据进行正交偏小二乘辨别(OPLS-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做相关系数图.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db/m小鼠相比,试验组db/db 小鼠血浆中葡萄糖和氧化三甲胺(TMAO)的含量升高,多种氨基酸含量下降.结合代谢途径分析发现,糖尿病肾病小鼠体内存在氨基酸代谢异常和能量代谢异常,肾脏受到损伤.结论本文所采用的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糖尿病肾病小鼠血浆中的代谢物变化,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及代谢途径探讨将为临床诊断及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孙立业;毛璇;张冬娟;孙博;管又飞;颜贤忠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宫腔镜下处理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5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处理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的优势和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53例节育器取出困难患者,经宫腔镜检查发现,在宫腔镜直视下(必要时B超引导),采取直接夹取、针状电极电切粘连带,游离节育器后,以取环钩取出、环形电切环切除黏膜下肌瘤后,宫腔镜下取环钩取出,2例因宫内节育器异位入盆腔,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取出.结果 53例患者中,51例经宫腔镜处理后取出,2例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取出.结论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的原因与节育器嵌顿子宫黏膜下层、嵌入肌层、套入黏膜下肌瘤蒂部及宫腔形态异常、宫腔粘连包裹节育器及异位有关,宫腔镜有操作方便、直观、图像放大、止血迅速、创伤小、无伤口等优点,是处理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时的首选措施.

    作者:付晓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单采血小板保存期间部分参数的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分析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各项指标的改变,探讨储存损伤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检测单采血小板22℃震荡保存1、3、5、7 d的MPV、PDW、PLT、活化率和血浆中S1P浓度.结果 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保存期间MPV和PDW升高,PLT下降,活化率增高,血浆中S1P浓度上升.结论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甚至凋亡,说明储存损伤影响了血小板质量,并有可能影响临床输注效果.

    作者:曹惠;卓海龙;徐丽娟;王海平;王全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美沙拉嗪联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1 g/次,4次/d;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 g/次,3次/d,同时配合灌肠(将庆大霉素16万U、思密达6 g及地塞米松5 mg加入60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40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达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05).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照组高达45.0%,治疗组为1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结论美沙拉嗪结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陈跃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微创跟腱吻合器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对比

    目的 比较跟腱断裂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与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7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55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对照研究,分为微创跟腱吻合器组和改良Kessler组,其中采用微创跟腱吻合器治疗34例,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治疗21例,术后石膏固定4~6周,同时进行功能锻炼,随访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55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两组之间跟腱再断裂和术后粘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改良Kessler组的切口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微创吻合器组高(P < 0.05).AFOAS评分在术后12周内微创吻合器组较高(P < 0.05),而12周以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早期患者对微创吻合器的满意率较高.结论临床上这两种缝合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相比于改良Kessler法,微创吻合器法切口小,并发症少,更能使患者满意,但使用微创吻合器法时需考虑到患者的经济因素.

    作者:丁春劲;杨惠林;周军;黄永丰;朱法豪;夏绍祥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胶体金法检测在判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胶体金法检测在判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临床分离的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采用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乳胶凝集法及胶体金法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胶体金法的敏感度与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及乳胶凝集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60,P > 0.05);胶体金法与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的符合率为100.0%;胶体金法、乳胶凝集法和苯唑西林药敏纸片扩散法的检测时间分别为(9.2±0.4)min、(38.2±1.7)min和(1080.6±36.3)min,胶体金法的检测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胶体金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判定MRSA菌株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翀;苏应仙;林明冠;张天蔚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5%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25%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临床诊断FGR的孕妇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常规吸氧,左侧卧位,每天静脉滴注能量合剂:10%葡萄糖500 mL+辅酶A 100 U+三磷酸腺苷40 mg+维生素C 2 g,复方氨基酸500 mL,连用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52例):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予25%硫酸镁40 mL+5%葡糖糖25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4 g+5%葡萄糖500 mL,静滴,1次/d,连用10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孕妇宫高、体重明显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显示胎儿脐血流S/D比值明显降低,胎儿双顶径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盘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5%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胎儿生长受限,能改善胎盘血流灌注,增加对母体静脉输入营养物质的摄取量,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作者:姬立芹;刘柯伶;许繁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健康教育、呼吸功能训练及术后康复指导,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情况、拔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呼吸频率降低,血氧饱和度升高,大通气量、时间通气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27.08%)(P < 0.01);术后拔管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分别是(4.52±2.20)d、(10.54±3.52)d,而对照组分别为(5.63±2.60)d、(13.20±3.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心胸外科术后患者肺功能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田丽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燧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目的 以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燧心胶囊对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测定大鼠血清中脑钛钠(BNP)含量,以探究燧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2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 = 8)、模型对照组(n = 7)、地高辛组(n = 6)、卡托普利组(n = 7)、燧心胶囊低剂量组(n = 7)、燧心胶囊高剂量组(n = 7).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连续给药12周后,以Medlab 6系统检测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大变化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NP浓度.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燧心胶囊能够有效增加LVSP、±dp/dtmax(P < 0.01),降低LVEDP(P < 0.01),同时使血清BNP浓度显著降低(P < 0.01),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结论燧心胶囊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纠正其异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循环中过度分泌的BNP水平明显降低,其疗效有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张鸿婷;王先滨;季旭明;王斌;耿自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烟酸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内皮细胞C反应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烟酸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烟酸(0.25、0.5或1.0 mM)预处理HUVECs不同时间(1、2、6、12及24 h)后,使用血管紧张素Ⅱ(1 μmol/L)诱导HUVECs表达C反应蛋白.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CRP 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RP蛋白和NF-κB p65蛋白的变化.结果 烟酸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HUVECs中CRP 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且这种抑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HUVECs在使用1 mmol/L烟酸预处理24 h后,AngⅡ+Niacin组与AngⅡ组相比,NF-κB蛋白表达有明显下降,同时CRP蛋白表达也同步下降.结论烟酸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诱导的HUVECs中CRP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NF-κB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波;刘宏斌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子宫内膜癌与炎性微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炎症与妇科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炎症通过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及固有免疫的某些信号分子等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炎性微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趋化因子和各种蛋白水解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这些都有利于肿瘤的增殖、侵袭、黏附、血管生成及对放化疗的抵抗.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炎性微环境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高佳音;石琨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156例,均于入院3 d内完成X线片及螺旋CT检查.结果 ①螺旋CT与X线片相比,对各级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CT显示关节面侵蚀130例,关节面下骨质囊变102例,骨质增生硬化105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34例,其比例均明显高于X线片(P < 0.05).结论螺旋CT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迎军;杨德维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血液辐照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目的 探讨目前辐照血液的临床应用情况,比较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入照射及未照射血制品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住院的放化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400例进行临床观察,照射组200例病例中所有血制品均需经应用137cs γ射线辐照处理,总剂量2 000 cGy,剂量率为200 cGy/min.另外200例患者使用的血制品未经辐射处理(未照射组),统计辐照rbcs的主要临床应用,观察高风险两组患者输血后ta-gvhd的发生率.结果 未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现4例患有TA-GVHD,发生率为2.0%;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TA-GVHD.结论 137cs辐照红细胞,既能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其他细胞成分的损伤也较小.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注含淋巴细胞血制品时应去除和灭活淋巴细胞,照射可减少TA-GVHD的发生率.

    作者:周丹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降钙素原协同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检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neonatal bacterial infection,NB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出生4 d后108例疑为细菌感染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通过细菌学或影像学方法判断是否为细菌性感染,并检测血清中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介素-6(IL-6)含量.结果 共检测出38例细菌感染患儿,CRP(>10 mg/L)联合IL-6(>100 ng/L)对诊断NBI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79.9%,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93.9%; 结合PCT后,其敏感性为98.5%,特异性为66.7%,阳性预测值为58.5%,阴性预测值为98.8%.结论 PCT能进一步提高CRP和IL-6在诊断NBI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是对现有标记物的有益补充.

    作者:陈巧红;葛勤;陈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新疆马兰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新疆马兰多民族地区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本地区各民族女性尿失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马兰地区及周边农村成年女性1 276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 新疆马兰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总患病率为33.7%.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7.6%、44.3%、16.4%和14.9%,不同民族尿失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延长、产后休息时间、年龄、民族、高血压便秘、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痛、口服避孕药是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较高,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的人群干预和治疗亟待开展.

    作者:李易霞;马兰;何春妮;温蓉蓉;张淑萍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结核抗体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两种抗结核抗体检测试剂盒在结核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CLIA和ELISA检测试剂盒对360例血清标本中的抗结核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LIA和ELISA两种检测试剂盒对26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71.2%(185/260)和58.5%(152/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00例健康人血清标本中两种试剂盒检测的阴性例数分别为89例和93例,两种试剂盒的特异性分别为89.0%和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在结核抗体检测中CLIA检测试剂盒与ELISA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别,CLIA检测试剂盒灵敏度显著高于ELISA检测试剂盒.

    作者:阳幼荣;吴雪琼;张俊仙;梁艳;王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