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高危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2例分析

刘文斌;田云鸿;张成荣;吕仕银

关键词:高龄高危患者,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高危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的临床应用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6年3月高龄高危LC病人112例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病人中,术前伴并存病87例,完成LC手术105例,中转手术8例,术后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6例,死亡1例.结论 重视高龄高危病人LC手术的围手术期及合并症的规范化处理,注意术中技巧,LC对高龄高危病人仍是安全可靠的.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田基黄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田基黄茶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40例采用脂必妥片对照治疗,共治疗8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与对照组有效率7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田基黄茶能有效治疗高脂血症患者.

    作者:陈厚平;肖新成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4例肝性脊髓病误诊原因分析

    我院曾于1998~2005年收治肝性脊髓病4例,入院诊断均为肝性脑病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学军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甲状腺肿块针吸细胞学病理形态观察分析

    甲状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包括良、恶性肿瘤,增生等病变.针吸细胞学诊断甲状腺肿块为临床提供了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依据,是一种简便、快速、经济和准确的诊断技术.本文对274例甲状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孙海斌;郑晓芙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

    本文在总结个人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资料,从科学管理、人文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管理和特色管理5个方面阐述了护理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提出若干具体管理方法.

    作者:易红梅;祁红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基层药师如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在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人们治病不但要求有药可用,而且要求用药合理;不但要求治好病,而且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药师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在医师处方合理性的评价,促进安全有效、经济用药,防止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维护患者正当用药权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基层药师,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基层药师应做好以下工作,以适应新的形势.

    作者:季飞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感染管理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医院感染意识、做好医院感染各项监测等,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从而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作者:焦俊秋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苯中毒机制与治疗分析

    苯是碳氢化合物(分子式C6H6)被广泛地用做燃料、溶剂、香料、有机合成原料.由于苯具有芳香气味,容易挥发,中毒者主要以蒸气形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内,液态苯经皮肤吸收甚少,从消化道误服吸收中毒的极少见.苯中毒可致中枢神经麻痹、肌肉抽搐、骨髓造血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作者:丁琪;魏学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撬拨术治疗跟骨骨折21例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下,足跟受垂直撞击所致,如早期处理不当,特别是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容易出现疼痛、足部僵硬、行走困难等后遗症.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5月共收治跟骨骨折21例,均采用克斯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爽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妇科腹腔镜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腹腔镜手术是外科手术的革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妇科腹腔镜技术在诊治妇科疾病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妇科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使病人避免开腹,具有损伤小、愈后瘢痕不明显、术后粘连少、切口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因此患者乐于接受[1],近年来已广泛开展.我院为基层综合医院,自2002年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出现1例妇科腹腔镜下双侧卵巢囊肿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现报告如下:

    作者:骆洪雁;刘占坡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S100A4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S100A4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在乳腺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7例乳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表达率为46.1%(77/167),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大小、ER、PR、病理类型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S100A4表达组患者其总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表达组(43.4%vs.82.6%,P<0.01).结论 乳腺癌S100A4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有一定关系,是判断乳腺癌侵袭、转移与预后的有用指标之一,表达者其预后较差.

    作者:莫海鹰;于新发;张成禄;康凯夫;刘汝城;黄桂芳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百令胶囊防治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以及百令胶囊对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百令胶囊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3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0只),模型组(30只),预防组(30只).以2%腺嘌呤淀粉混悬液150mg·kg-1·d-1灌胃,连续17周,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预防组加以15g·kg-1·d-1百令胶囊溶于生理盐水灌胃以预防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对照组以等体积的2%淀粉溶液和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实验第7周、12周、17周时随机处死10只大鼠,进行血肌酐(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和尿NAG酶检测,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计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功能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尿蛋白、尿NAG酶、血Cr及血BUN均升高(P<0.01),但预防组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各指标均较前1时相点升高(P<0.01).②病理学变化:7周时模型组、预防组即有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前1时相点加重(P<0.01),但7周、12周时预防组肾小管间质损害均较模型组为轻(P<0.01),17周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70).③免疫组化:各时相点模型组、预防组大鼠肾脏TGF-β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预防组均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预防组自身对照均较前1时相点升高(P<0.01),17周时表达量高.结论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肾脏TGF-β1的表达逐渐上升.百令胶囊可能通过抑制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应用时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李暖;陈新德;杨达胜;赵德安;毕凌云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影响

    目的 探讨LTOT(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78例COPD患者,在随访期间,根据患者每天吸氧时间分为以下几组:①未吸氧(46人);②吸氧<5h(79人);③吸氧5~10h(37人);④吸氧>15h(16人).其他基础治疗相同,各组年龄、性别、Hb、血气无明显差别,2年后评价生活质量.结果 LTOT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提高患者对LTOT依从性,是改变COPD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赛;江美霞;陈群满;连帆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普米克令舒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佐治8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常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亦有由人类3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报道[1].主要表现为喘憋,有明显的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是儿科常见急症,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笔者用普米克令舒(pulmicortrepules,布地奈德混悬液)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80例毛支患儿,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慧;于文联;齐玉薇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报道应用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24例,皮瓣面积大30cm×14cm,小24cm×14cm,皮瓣上端可切取至腘窝下缘,旋转点在外踝尖上1~5 cm.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有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病例均经3个月至3年以上随访,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有痛觉.结论 超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皮肤质量较好,不臃肿,供皮面积较大,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理想供区.

    作者:战杰;姚阳;石强;吴锦生;许蕙;李崇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1例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因自服乐果100ml半小时左右,于2005年3月15日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已处于昏迷状态.全身大汗、流延、鼻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0.15cm,对光反射迟钝.心率58次/min,可见四肢肌肉颤动.入院后立即行清水洗胃,然后用阿托品、解磷定解毒治疗,病人达阿托品化,神志清楚.次日病人出现四肢无力,胸闷,迅速发展到呼吸困难.立即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使用呼吸机13天病人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四肢肌力恢复正常,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随访1个月,病情稳定,无特殊.

    作者:杨春艳;龚玉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127例肝损害分析

    我院自1999年底收治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以来[1],该病在我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截至2005年底共收治127例,为了提高对EHF肝损害认识,我们对127例EHF肝损害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作者:苏静;辛建文;张浩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症状,选择16项指标作为可能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对11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检测.结果 初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为54.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向不稳定性格、左右大脑半球病灶、家庭的矛盾性、社会的支持、手的功能状况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躯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故其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林晓东;赵丽;李福学;王学敏;田小卫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中医治疗老年中风后痴呆的体会

    中风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老年中风患者除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外,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痴呆症状,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孙冰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脑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

    脑梗死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科学合理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是脑血管病的三大治疗方法,实施早期有效的健康教育,使三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残疾,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红艳;李书超 刊期: 2006年第30期

  • 数码相机与扫描仪在头影测量分析中的应用

    我们用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方法获取图像,应用社隆牙科整形图像分析系统对临床正畸患者头颅侧位定位片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作者:薛京伟;孙振宇;孙意清;高柠 刊期: 2006年第30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