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雨;朱书朝;靳峰
临床上约15%的咯血患者X线胸片检查正常,如何进一步明确病因诊断,是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我科收集了门诊及住院病人2001年1月~2005年1月咯血患者共295例.其中X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共48例,为探讨其病因,行纤维支镜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文;王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心肌肌钙蛋白T(CTnT)作为判断心肌缺血性损伤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40例心脏手术患者(20例瓣膜替换术、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进行分析.他们分别于术前,关胸后1、2、24和48 h记录心电图,并抽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CK-MB)和CTnT.结果 40例患者术前CTnT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中20例瓣膜手术患者主动脉经过阻断后,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周围血液中的CK、CK-MB和CTnT均有明显升高(P<0.01),分别在关胸后2h达到高峰,数值分别为术前的11.6、8.4和242倍;20例不停跳房室缺修补术的患者术前和关胸后的心电图和血液中的CTnT基本正常,CK和CK-MB除2例患者关胸后出现明显变化外,余均未见改变.结论 CTnT作为判断心肌损伤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且均优于CK和CK-MB.
作者:朱江;沈振亚;余云生;叶文学;焦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脑梗塞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且青年脑梗塞发病逐年增多,在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肌梗塞,约为3~4:1,而且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所以深入探讨青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32例青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李蕴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对川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川崎病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联合阿斯匹林的治疗情况.结果 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组较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静脉注射,连用2天,联合阿斯匹林治疗组在热程及住院时间上明显减少,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连用4~5天,而对减少心血管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明确川崎病后用阿斯匹林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联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作者:曾绮丹;李绍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胫骨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加压钢板内固定常伴有应力遮挡和各种骨折病的发生[1],临床应用逐渐减少.而交锁髓内钉因更符合骨折生物学固定原则,目前已为成胫骨干骨折治疗的首选[2,3].我院自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52例,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陈咏真;裴庆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局部氧疗在促进四肢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自2001~2004年对178例四肢创面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对创面每天进行外科常规换药、根据细胞培养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创面加用局部氧疗,通过创面愈合时间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观察:治疗组白细胞增高时间提前,表皮再上皮化提前,伤口局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肉芽组织形成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氧疗可促进感染创面愈合.
作者:刘先超;王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的意义.方法 对54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进行系统回顾总结,疗效分析.结果 痊愈48例(88.9%),好转5例(9.3%),无效1例(1.8%).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简便、实效,大大缩短本病病程.
作者:孙贯朝;贾国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1 尿液物理检测1.1颜色 正常尿液因含尿色素可呈淡黄色,尿液浓缩时呈深黄色,并受某些食物、药物的影响.病理性尿可呈褐黄色、红色、乳白色等.尿液中有色物质对尿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1.2浑浊度 正常的尿液含有上皮细胞、若干红细胞、白细胞和偶然发现结晶体,但如果病人患上某些疾病,这些细胞数目便会增加使尿液浑浊或模糊.
作者:司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由功能制护理转为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在护理老年手术患者的过程中,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使老年患者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胥爱平;王琦;玉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慢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科门诊常见的疾病,目前多采用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方法.但使用该方法病人较痛苦,易引起并发症,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甲硝唑联合林可霉素非穿刺法药物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宣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单克隆抗体一步法与联苯胺法测定粪便隐血的方法学比较.方法 分别用一步法和联苯胺法测定5种浓度的人血红蛋白液及不同动物的血红蛋白液和1031例病人的粪便隐血,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一步法可测定出0.2μg/ml的微量血红蛋白,动物血试验为阴性,检测1031例患者的阳性率为41%.结论 一步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比联苯胺法要高,对粪便中微量血红蛋白的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彩莲;陈莲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群体保健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不但要防治儿童机体疾病,还要解决心理行为及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在临床儿科诊疗过程中,对小儿进行及早的筛查、监测和处理,发挥儿科医生在防治儿童行为障碍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黎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其建设的规模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日新月异,数字化医院(Ditital Hospital)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广泛接受和认同,并已成为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重要标志.数字化医院是当前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受到了卫生行业管理部门及医院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和信息技术人员广泛关注,并进行一些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探索和有益的尝试,通过不懈努力和实践,在部分医院已初步建立起了较完整的数字化医院雏型.8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使我们对于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医院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以及企业文化培育和可持续发展性战略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李成义;李晓宇;王林春;李锦姬;周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制定解痹胶囊定性、定量质量检查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解痹胶囊中的主要成分马钱子进行了定性鉴别;以甲苯:丙酮:乙醇:浓氨溶液(8:6:0.5:2)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制剂中士的宁的含量.结果 定性鉴别能从样品中检出相应的斑点;士的宁含量测定在0.4~2μg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8.43%.本品每粒士的宁的含量应为0.24~0.32mg.结论 建立了解痹胶囊制剂的定性鉴别、定量检查方法.该方法简便可靠,稳定性和重现性好,可作为本制剂质量控制的标准.
作者:胡同瑜;苗明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黄芪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能量合剂与果糖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注射.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黄芪并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夏欣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院校和成人院校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均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如此,普通院校的招生计划一般能如数达到,而成人院校却存在招生计划不满,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成人学校的招生数量与其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应用熵来预测成人学校的招生数量,可为学校在宏观管理上提供科学的依据,并由熵论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刘秀;王雪梅;孙爱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TPN在外科重症监护病例支持治疗的价值及其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外科ICU病人接受TPN支持治疗,52例(17.2%)经周围静脉途径输注,250例82.8%)经中心静脉途经输注,术后TPN平均时间15.4天.比较术前及术后第3、7、14天多项营养监测指标.结果 87例(28.8%)危重病得到控制或好转;208例(68.9%)接受大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除3例手术切口感染和3例周围静脉炎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7例(2.3%)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在TPN治疗中,血糖、甘油三脂升高(P<0.05).结论 TPN治疗对外科ICU病者的顺利康复作用显著,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老年患者TPN治疗应掌握低糖、低脂和低热量供给,适当增加蛋白质的原则.
作者:鲁莉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为探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试用脉络宁联合金纳多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6年1月共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亚菲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喉癌术后并发咽瘘病人的护理.方法 以我院50例喉癌术后并发咽瘘病人的护理为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47例病人瘘口自行愈合,3例通过手术愈合.结论 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咽瘘的治愈率.
作者:巩新红;王新华;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静脉套管针又称静脉留置针.近年来,小儿套管针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轻患儿的痛苦、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和护士的工作量.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现就小儿套管针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张志琼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