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方丽君;张琴

关键词: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价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骨科围手术病例资料120例.结果:骨科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率达100%,使用的抗生素共计5类18种.术前0.5~2小时给药者仅为17例(14.17%);术后用药时间≤48小时者仅为3例(2.5%).结论: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较高,预防用药时间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较长,需进行规范化管理.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护理工作中影响护患交流的因素

    病人的知觉能力病人的知觉能力是指其感到或是听到了护士所发出的讯息,是病人的一种自我体会,它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病人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知觉上大的限度是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造成的知觉限制.有时对护士而言一目了然,并能够清楚印证的东西,对病人则不能知觉或导致完全不同的知觉.因此护士要依据病人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选择恰当的易被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

    作者:薛芮兰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利用晨会提问提升护士专业水平

    基层卫生院护士几乎没有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同时临床护士配置不足,护士日间忙于繁琐的日常护理工作,因而整体培训时间不多,加上学习主动性相对较低.实际临床工作中如何使护士掌握好护理基本理论,促进护理专业水平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是基层医院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2009年是等级医院复审的一年,借助这个契机,护理部制定在全院各护理单元中开展5~10分钟晨会,提问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全院护理人员知识提升取得了满意成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志云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前的应用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对预防剖宫产术中、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9年3月收治具有合并症孕妇150例,孕周均36~42周.A组90例,术前直肠运用米索前列醇600μg,B组60例在胎儿娩出后,术中发生子宫出血时,静滴缩宫素、米索前列醇、宫腔填塞.观察术中、术后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并准确测量、记录.结果:A组术中子宫收缩明显优于B组,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结论:术前肛塞米索前列醇,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率及出血量.

    作者:李雪平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28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菌种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86株.71%来自住院患者,对万古霉素敏感性100%.结论:应根据临床药敏结果慎重选用抗生素.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活跃期停滞产妇20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活跃期停滞的相关因素,制定防治活跃期停滞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产妇活跃期停滞200例进行潜伏期、产力、胎儿大小、胎方位、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活跃期停滞者潜伏期长,宫缩乏力、头位异常发生率高,新生儿高体重及并发症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结论:潜伏期长、宫缩乏力、头位异常、新生儿高体重是活跃期停滞的高危因素.

    作者:薛秋芬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如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1995~2009年对所有治疗高血压病的400多名离退休人员及不同年龄组人群从合理饮食、正确用药、适量运动、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健康指导,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高血压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了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崔玉清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非药物干预对新生儿疼痛的影响

    目的:对比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方法:用NICU新生儿疼痛评估对随机分组的足月健康新生儿行足跟穿刺所致疼痛进行评价,并给予不同方式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比较其效果.结果:葡萄糖组及葡萄糖+安慰奶嘴组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安慰奶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葡萄糖组、安慰奶嘴组、葡萄糖+安慰奶嘴组疼痛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葡萄糖、安慰奶嘴对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秀俊;李玉霞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不要滥服中药营养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很多人认为中药人参、鹿茸等之类药品是滋补强壮营养药品,没病服用它们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服用结果是本来身体没病,却由于长期或大量服用营养药,反而使身体没病变有病.下面用中医药理论简单分析一下.

    作者:尹金磊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固尔苏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固尔苏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2009年住院治疗的出生体重<1250g或胎龄<32周并有可能发生HMD的高危早产儿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2例采用吸痰、吸氧、控制感染、保暖以及预防出血等治疗,而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尽早给予预防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气管内滴入.具有机械通气指征时均予行机械通气.结果:观察组HMD发生率、Ⅲ+Ⅳ级HMD发生率、机械通气率、氧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固尔苏可降低HMD发生,特别是Ⅲ和Ⅳ级的发生率,减少早产儿机械通气率,缩短氧疗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国庆;龙艳明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胆道术后早期夹闭T管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影响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的病因及其治疗护理策略.方法:200例胆道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早期间断夹闭T管,对照组按传统护理T管.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快,疲劳程度较轻并改善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适当病例进行早期间断夹闭T管,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从而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有助于尽早康复.

    作者:李蓉定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大脑中动脉(MCA)M1段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前脑底部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2具(24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染色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MCA起自颈内动脉(ICA)两终支中的较大一支.在起点处MCA的管径约2倍于大脑前动脉.水平(M1)段自ICA分叉部起点延伸至侧裂.MCA的中央支动脉(豆纹动脉)多起自M1段,分为内侧、外侧豆纹动脉两群.内侧豆纹动脉起自ICA分叉处附近的MCA近侧;另一较大的外侧组,起自M1段远侧.这些血管向上行通过前穿质供给基底节及其他脑深部结构.结论:M1段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豆纹动脉起自内侧壁多呈直角状容易引起栓塞,并且由于大脑中动脉段血流量高、压力大、易产生动脉瘤,其中MCA动脉瘤又多位于M1段.故熟悉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作者:牛子劲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要点

    病史及体格检查病史:详细了解病史是评估胸痛患者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即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并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例如行走和上楼,但紧张、快速或持续用力可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作者:白晓谊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围手某期处理与央肠癌复发的关系

    我院治疗大肠癌180例,其中17例因首次手术后2年内复发而再次手术.现结合本组资料对围手术期中影响大肠癌复发因素进行讨论.临床资料2001~2008年治疗大肠癌180例,其中2年内因复发再次手术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9.7岁.肿瘤位置为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3例,直肠5例,乙状结肠6例,横结肠、升结肠、乙状结肠癌性梗阻共3例.复发部位为造瘘口2例、吻合口及吻合口附近肠管4倒、会阴部3例、切口处腹壁1例、手术区域淋巴结及肝转移7例.

    作者:翟松堂;翟涛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对创伤性前颅底粉碎骨折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创伤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术中行颅底重建,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额骨Ⅰ期修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检查.结果:随访3个月~2年,25例存活者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膜膨出和颅内感染征象.术后死亡3例.结论:前颅底粉碎性骨折造成前颅底颅骨缺损及硬膜撕裂进行前颅底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及脑膜膨出,避免颅内感染.

    作者:汤克新;韩彦武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胆道系统结石术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胆道系统结石术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方法:对74例胆道系统结石术后3天~6年,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分析.结果:胆道系统结石术后的异常表现主要以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管残留结石或再发结石为多见,其中胆管残留结石或再发结石患者多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另外,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胆肠吻合术后胆管积气及再发结石的比例较高.结论:胆道系统结石术后的超声检查和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吕小洪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老年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价值

    分析15例老年支气管结核的临床表现、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发热较少,少数合并有其他内科疾病.纤维支气管镜下,管腔狭窄或闭塞者较多,与肺癌很难区别,对老年人的咳嗽、咯血、胸痛、气促,不论胸片是否异常,均应尽快行纤维运气管镜检查.纤支镜检查对支气管结核、肺癌的鉴别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作者:刘和平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

    目的:进行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保留灌肠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使用一次性灌肠桶法进行,实验组应用一次性50~100W一次性注射器接保留灌肠管将药液自肛门缓慢推注.结果:药液在体内保存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愈率97%、舒适度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3%、65%,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改进后保留灌肠法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将整体护理贯穿于操作过程始终,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提高了治愈率,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王霞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高频超声诊断肠梗阻及肠肿瘤的体会

    高频超声以其高分辨率,可以清晰观察肠管的形态、蠕动、肠壁层次结构、厚度,准确诊断肠梗阻的类型以及肠肿瘤的部位,及时指导临床采取治疗方案.它因无创、方便、快捷,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优于其他检查.资料与方法2007~2009年对彩超检查的84例肠梗阻及35例肠肿瘤的患者进行观察与手术病理诊断随访比较.

    作者:杨冬梅;于海燕;严如银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社区扩张性心肌病1例临床分析

    病例特点患者,女,56岁,劳累性胸闷气短渐加重2个月.患者1个月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上述症状反复发生,呈进行性加重.近来由原来上4楼无症状到后来发展为上1楼即感胸闷气短,近2周出现夜间端坐呼吸,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心肌炎,甲亢病史.

    作者:王月;郝赪妍 刊期: 2010年第20期

  • 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的规范化语言

    病人术前希望了解手术重要性及安全性,手术过程中真实痛苦的体验.手术室护士应从从整体护理的观点出发,通过以心理护理为指导设计的规范化语言,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及心理支持,以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使患者达到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手术.

    作者:尹青琴 刊期: 2010年第20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杂志

主管: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