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质指数对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梁东亮;李小鹰;王林;徐浩;拓西平;蹇在金

关键词:冠心病, 高血压, 门诊患者, 体质指数, 血压达标率
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质指数(BMI)对血压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2011年4—7月对全国21个省市165家医院门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进行多中心、非干预性、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选取纳入研究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 140例,按照不同BMI水平分为:体质量过低组(n=130)、体质量正常组(n=1 930)、超重组(n =2 418)、肥胖组(n =662),分析各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血压达标率的差异,并利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不同BMI水平与血压达标情况的关系.结果 体质量过低组、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四组血压达标率分别在总体人群、男性、女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6.346,,58.995,26.044,均P<0.001);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73.7%)高于超重组(65.8%)和体质量正常组(57.5%)(P<0.05),超重组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男性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体质量过低组(P<0.05),超重组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女性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四组血压达标率在不同年龄段(60~70岁、71~80岁、>8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729,20.007,15.538,P<0.05),60~70岁的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超重组和体质量正常组(P<0.05),71~80岁和>80岁的肥胖组和超重组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总体人群超重(OR=1.313,95%CI l.170~1.731,P<0.05),肥胖(0R=2.295,95% CIl.496~3.341,P<0.05)是血压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肥胖亦是影响男女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BMI增高对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达标率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是患者血压未达标率的独立危险,临床应当积极控制此类高危患者的BMI水平,以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预后.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循环细胞在卵巢上皮癌预后评估的价值和前景

    卵巢上皮细胞癌早期诊断困难,除病理学诊断外其他方法很难鉴别其良恶性,70%的卵巢上皮细胞癌诊断时已达到疾病晚期.卵巢上皮细胞癌的预后极差,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细胞减灭术、紫杉醇和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大约80%的卵巢上皮细胞癌患者在上述初始治疗后会复发[1].所以急需一种新的标志物来早期检测卵巢上皮细胞癌,以便更好的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给予更合适有效的治疗.虽然CA125作为血清学标志物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价卵巢上皮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和一线治疗后疾病随访手段,但是对于指导个性化治疗存在局限性,并且对于二线治疗无法提供有效信息.

    作者:南钰;刘宗谕;柳杨;范丽梅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暴发型第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显微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暴发型第四脑室扩张性血肿改良手术方法的有效性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21例经急诊手术治疗的暴发型第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随后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蚓部入路清除血肿并行改良寰枕减压术,术后通过调控侧脑室外引流管流速精准控制颅内压.结果 术后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20例存活患者术后随访6~17个月,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90分以上者8例,60~90分者6例,30~60分者4例,不足30分者2例.随访期间无脑积水复发及后颅窝积液病例.结论 脑室外引流术的新理念结合改良的显微手术术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暴发型第四脑室扩张性血肿的救治成功率,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传统术式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沈波;苏卢海;张世渊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第377例头痛—发热—左侧裂池脑膜增厚强化

    病历摘要患者女,40岁,无业,主因“头痛、发热3个月”于2015年8月24日入院.患者于人院3个月前(2015年5月底)出现头痛,呈间断性,休息可改善,自测体温1次低于38℃,未诊治.2个半月前(6月3日)头痛加重,体温低热(37~37.9℃),当地行头CT示未见异常,未治疗.2个月前(2015年6月22日)在湖北省某医院住院,给予腰穿检查及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改善.6d后(2015年6月28日)体温达38.5℃,次日转至某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脑膜炎、中耳炎”.

    作者:姜楠;武力勇;朱文佳;李洁莹;付月;魏宇魁;朴月善;贾建平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CT灌注成像评估瑞加德松开放血脑屏障及程度的价值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瑞加德松对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A1(瑞加德松1 ml/kg)、实验组A2(瑞加德松1.5 ml/kg,15 min内注完,分3次注入)和对照组B(与实验组A1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后延迟30 min行CT灌注成像.测量并比较分析A1、A2、B三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r)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差异.三组内各选5只兔子扫描后注入2%伊文氏蓝,循环1h后处死取脑,观察脑实质蓝染程度.结果 三组兔脑基底节区和皮质区灌注参数CBF、CBV值A1组[CBF:(89.88±2.21)、(81.42 ±4.28) ml·(100 g)-1·min-1;CBV:(3.97±0.43)、(3.66±0.16) ml/g]和A2组[CBF:(75.16±0.84)、(63.66±7.21) ml· (100 9)-1·min-1;CBV:(4.07±0.01)、(3.75±0.05)ml/g]分别明显高于B组[CBF:(20.08±5.08)、(14.58±8.62)ml· (100 g)-1·min-1;CBV:(0.85 ±0.04)、(0.65±0.17) m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组织蓝染明显,而A1组与A2组之间的CBV、CBF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的PS值[(22.43±8.09)、(20.20±7.01) ml·(100 g)-1·min-1]高于A1组[(13.82 ±4.44)、(10.12 ±2.44)ml·(100 9)-1·min-1]和B组(0.00、0.00),B组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1组[(2.50±0.82)、(2.47±0.10)s]与A2组、B组间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组[(4.50±0.17)、(4.72±0.15)s]的MTr值>B组[(1.88±0.09)、(1.99±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监测瑞加德松导致血脑屏障开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瑞加德松剂量的增加不仅引起CBV、CBF、PS值明显增大,且MTT延长,血脑屏障开放程度更大.

    作者:段阳;杨本强;常灿灿;周军;李虹易;徐志华;王子文;李冬阳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ADAM33基因多态性与蒙古族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蒙古族人群ADAM33基因T1、T2、V4、S2位点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及ADAM33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部蒙古族哮喘患者180例进行ADAM33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与186例健康蒙古族进行比较,筛选有意义基因.根据病情将哮喘组分为轻、中、重度组,其中轻度组83例,中度组47例、重度组50例,比较不同程度组基因型分布差异,并对各基因型的FEV1、嗜酸性粒细胞、IgE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DAM33基因T1位点AA、AG基因型,在哮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810、8.294,均P<0.05),OR值为1.983、0.500,G等位基因OR值为0.580;S2位点CC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77、P<0.05),等位基因G的OR值为1.423;V4位点GC、GG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880、10.313,均P<0.05),OR值为0.459、2.130,等位基因G的OR值为1.496.V4位点各基因型在轻、中、重度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49,P<0.05),且对各基因型的FEV1、IgE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位点各基因型在哮喘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18、0.248、1.287,均P>0.05).结论 ADAM33基因T1、V4、S2位点多态性在蒙古族哮喘人群中可能发挥作用,而T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蒙古族哮喘人群无关.V4位点基因型多态性可能与哮喘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朱淑芬;李建国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3.0T磁共振成像在动态观察肺部肿瘤氩氦刀术后变化中的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肺部恶性肿瘤氩氦刀术后多个时间点消融区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变化趋势,提高对消融区MRI影像学特点及其变化的认识.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并接受氩氦刀治疗共23例(26个病灶)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术后1d,1周,1、3、6和12个月进行胸部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两名阅片者独立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5分制评价消融区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结果的一致性.测量消融区大径,并分析消融区大径和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同时绘制消融区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并分类.结果 术后1d,26个消融区呈高低混杂信号;术后1周表现为T1WI高(22/26,84.6%)、T2WI高信号(17/26,65.4%)并边缘低信号环(22/26,84.6%);术后1个月17个(65.4%)为T1WI高信号,两名阅片者分别评价22(84.6%)和21(80.8%)为T2WI高信号;术后3个月,大多呈T1WI(18/26,69.2%)及T2WI(19/26,73.1%)等信号,19个消融区(73.1%)呈楔形影;术后6和12个月,消融区大小和信号强度变化不大.术后1d消融区大径大并逐渐缩小,信号强度术后1周大并逐渐下降至等信号.术后1d至1个月消融区时间-信号曲线为无明确强化的直线型,术后3~12个月呈轻度延迟强化的流人型.随访周期内22个病灶(84.6%)未见复发,4例复发病灶均发生在术后3个月,且术后1周消融区边缘低信号环不完整.结论 肺部肿瘤氩氦刀术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后1周消融区边缘低信号环是否完整有助于判断复发,术后1周至3个月是观察消融区发生较大改变的重要时间窗,MRI在识别消融区及动态反映其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靖;曲金荣;张宏凯;肖金成;姜丽娜;赵妍;黎海亮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肺炎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后肺炎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血清肌酐、空腹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等基线资料.按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标准进行诊断卒中后肺炎.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卡普兰-迈耶曲线分析卒中后肺炎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 2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失访173例.有卒中后肺炎组159例,无卒中后肺炎组1 090例.与无卒中后肺炎组相比,有卒中后肺炎组年龄大[(67±13)岁比(63±12)岁,P=0.000],梗死程度重[15(14)比4(4),P=0.000];患心力衰竭(12.58%比3.40%,P=0.000)、心房纤颤(26.42%比8.81%,P=0.000)、心肌梗死(10.06%比5.05%,P=0.016)、复发性脑梗死(30.19%比22.66%,P=0.045)、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完全前循环型(46.54%比19.63%,P=0.000)、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后循环型(39.62%比25.51%,P=0.001)比例高;发病时有意识障碍(60.38%比9.27%,P=0.000)、吞咽困难(34.59%比19.89%,P=0.000)、呕吐(26.42%比8.81%,P=0.000)、失语(35.85%比16.61%,P=0.000)的比例高.预后不良组卒中后肺炎的患病率[29.37%(111/378)]显著高于无卒中后肺炎组[3.73% (26/698)] (P =0.000).卒中后肺炎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80 d内预后不良(OR =2.414,95%CI:1.336 ~4.361,P=0.004)、病死率高(OR =2.132,95%CI:1.229~3.699,P=0.007)的独立预测因子.合并卒中后肺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80 d的生存曲线和生存率低于未合并卒中后肺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04%(85/137)与93.29%(876/939);时序检验:x2=137.32,P=0.000].结论 合并卒中后肺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大,梗死程度重;患心力衰竭、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的比例高;发病时有意识障碍的比例高.卒中后肺炎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80 d内病死率、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李慎军;胡怀强;王晓玲;曹秉振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白藜芦醇促进间充质干细胞骨修复作用的研究现状

    白藜芦醇(RSV)为多酚类的植物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葡萄、红酒、花生等植物,它的主要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炎、抗癌、抗衰老及改善骨修复[14]等.间充质干细胞(MSCs)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由于其来源广泛、免疫原性低、成骨能力强,现将MSCs作为骨损伤修复及骨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一、RSV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Υ)与MSCs骨修复1.RSV激活SIRT1促成骨:SIRT1是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作者:张丽蕊;赵红月;陈乃耀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转换控制器介导的多电极同步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转换控制器介导的多电极同步射频消融治疗大肝癌的初步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大肝癌患者,以完全毁损肿瘤组织为目的,在CT引导下进行多电极同步射频消融治疗.根据第1次消融治疗后复查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坏死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消融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 20例患者共31个病灶,治疗后近期评价完全坏死率为51.6%(16/31),接近坏死率为22.6%(7/31),部分坏死率为9.7%(3/31),治疗有效率(坏死率>50%)为83.9%.仅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治疗后坏死率<50%(16.1%).治疗后未出现消融相关死亡病例.消融后患者总胆红素由(11.7±6.2) mg/L轻度上升至(19.2±12.0) mg/L,经护肝等对症处理后恢复消融前水平;消融前后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次消融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21.7%,5/23),6例次消融后呕吐(26.1%,6/23),仅3例次患者消融后3d内出现中重度疼痛(13.0%,3/23),采取口服止痛药后1周内均好转.结论 转换控制器介导的多电极同步射频消融对大肝癌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为大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模式.

    作者:张天奇;张艳阳;顾仰葵;高飞;黄职妹;黄金华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质指数对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质指数(BMI)对血压达标率的影响.方法 2011年4—7月对全国21个省市165家医院门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进行多中心、非干预性、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选取纳入研究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 140例,按照不同BMI水平分为:体质量过低组(n=130)、体质量正常组(n=1 930)、超重组(n =2 418)、肥胖组(n =662),分析各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血压达标率的差异,并利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探讨不同BMI水平与血压达标情况的关系.结果 体质量过低组、体质量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四组血压达标率分别在总体人群、男性、女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6.346,,58.995,26.044,均P<0.001);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73.7%)高于超重组(65.8%)和体质量正常组(57.5%)(P<0.05),超重组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男性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体质量过低组(P<0.05),超重组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女性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四组血压达标率在不同年龄段(60~70岁、71~80岁、>8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7.729,20.007,15.538,P<0.05),60~70岁的肥胖组血压未达标率高于超重组和体质量正常组(P<0.05),71~80岁和>80岁的肥胖组和超重组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总体人群超重(OR=1.313,95%CI l.170~1.731,P<0.05),肥胖(0R=2.295,95% CIl.496~3.341,P<0.05)是血压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肥胖亦是影响男女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BMI增高对门诊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达标率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是患者血压未达标率的独立危险,临床应当积极控制此类高危患者的BMI水平,以提高患者血压达标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东亮;李小鹰;王林;徐浩;拓西平;蹇在金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大标准化摄取值变化率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价值分析

    目的 观察化疗前后多次8F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及计算机辅助断层一体机(PET/CT)全身显像的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变化率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8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治疗2~4疗程后、治疗结束后4周内分别行3次PET/CT显像;另3人次为治疗结束1年后进行,共计行57人次PET/CT全身显像.以SUVmax变化率25%为标准来评价疗效、决定治疗方案,随访至诊断明确后36个月.以同期未进行PET/CT显像的47例Ⅳ期肺癌患者为对照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 (1) 7/18例的患者通过治疗前PET/CT显像新发现了转移病灶,PET/CT显像灵敏度为91.7%,阳性预测值为93.2%.(2)以SUVmax变化率评价疗效后,有5例患者在第2次显像后改变治疗方案;2例患者在第3次显像后增加靶向治疗药物.(3)行PET/CT显像的18例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的SUVmax变化率可以用来评价肺癌疗效并判断预后.

    作者:印妮;王振欣;朱彦博;谢菁;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刊期: 2016年第35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的镇痛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2015年10至12月连续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因重度原发性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28例,术后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镇痛.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法(NPRS)评分;术前及术后24、48 h股四头肌肌力,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追加使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痛NPRS评分分别为:(1.8±1.5)、(2.4±1.5)、(2.7±1.3)、(2.7±1.7)、(2.3±1.4)分;相应时点运动痛分别为:(3.1±2.1)、(3.1±2.1)、(4.2±2.2)、(4.7±2.5)、(6.2±2.4)分.除术后6h外(P=0.252),其他时间点运动痛较静息痛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24h和48 h股四头肌肌力分别为:[90.1(81.3 ~117.6) kg· m· s-2]和[81.3(69.5 ~94.0) kg·m·s-2],同术前肌力[102.9(60.7 ~145.0) kg·m·s-2]相比,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术后24h内有8例患者内追加使用杜冷丁(100 mg/次)各1次;其中3例在24~48 h内各追加肌注1次.11例患者出现恶心反应,其中1例出现呕吐,1例感口干.结论 连续收肌管阻滞有助于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息痛,但对运动痛控制欠佳.该方法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小,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相关不良反应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赵旻暐;田华;王宁;李民;耿霄;周启云 刊期: 2016年第35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