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康复训练

耿颖娟;张炎冰

关键词:脑卒中, 吞咽困难, 康复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伴有摄食——吞咽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观察,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患者对身体状况的描述,在了解基本数据之后,掌握患者饮食状况,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准确评定。方法对30例脑卒中伴有吞咽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2.1%。结论通过吞咽训练以及有效的饮食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吞咽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增多,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各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人群56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尿酸水平以及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检查,而后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一些其他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作者:石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效果。方法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24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并出院,循证组在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都要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循证护理比常规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可促进患者康复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

    作者:刘淑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的探究

    目的:对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与药敏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6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采集培养,并对其进行细菌检验以及药敏情况试验,统计分析不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尿标本进行细菌检验,发现主要尿路感染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其中共检测出148例,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杆菌分别为106例和42例。在进行药敏试验过程中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主要对丁胺卡那霉素以经济头孢菌素等药物具有敏感性;而作为革兰阳性杆菌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属等病菌对氨苄青霉素药物敏感性不足,针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度表现中等。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诱发患者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不同的致病菌对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区别。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开展相应的细菌检测与药物敏感性鉴定则具有突出的医学应用价值。

    作者:李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1周后肠梗阻症状逐渐减轻,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1.5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具有典型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中减少创伤以及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晏承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呼吸机治疗影响探讨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肺透明膜病(NRDS)早产儿的治疗结果影响。方法60例NRDS早产患儿,随机分成仅采用机械通气的对照组(30例)与在机械统计基础上联合PS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评价PS对于呼吸机治疗NRDS早产患儿的治疗影响。结果采用PS联合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经0.5~2.0 h治疗后,呼吸窘迫情况显著好转,两组血气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与总吸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病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闫会丽;谷广辉;刘红贞;刘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先行16层螺旋CT平扫,再行CT血管成像(CTA),之后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并对SAH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共发现46例患者有56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阴性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作为参照,提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3%与100.0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作者:叶更新;周元敏;康水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干预对肛肠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肛肠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伤口疼痛、出血、水肿、肛门坠胀感、潮湿感等术后并发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4, 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肛肠病术后并发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咏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

    目的:研究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11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的护理方案处理,研究组采用人性化管理护理方案处理。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中对护理人员出现差错、差错纠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方案后,护理人员出现差错、风险事件、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0%高于对照组7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吴琳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6例拇指再造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目的:探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术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及效果。方法对36例患者实施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拇指再造术,并给予精心手术配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再造拇指成活率为100%,患者手足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手术配合和积极的术后观察护理是再造手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鞠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焦虑及抑郁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临床初产妇焦虑抑郁的作用。方法49例初产妇,随机分成A组(24例)与B组(25例), A组患者给予其常规护理, B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SDS与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B组的降低幅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的实际心理状态,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重贤;徐丽娟;尚雪琴;杨雪梅;杨桂勇;关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健康教育疗效结果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后,观察组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也要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情况,并可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探讨食管胶囊内镜右侧卧位检查改进法的应用

    目的研究分析食管胶囊内镜右侧卧位检查改进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消化科需进行食管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右侧卧位的检查法,观察组采取改进的检查法,对比两组患者胶囊内镜食管通过的时间,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可视范围及食管检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食管中位通过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齿状线和食管的可视范围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齿状线和食管的清晰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检查中有3例出现一过性呛咳,观察组则无此情况出现。结论相比较于右侧卧位检查法,改进检查法在取得同样齿状线和食管清晰度的情况下,具有更加广泛的可视范围及更佳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作者:张逸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灌汤联合西药在不孕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在不孕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40例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西药联合中药灌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58例通畅,34例通而不畅或一侧通畅,治疗有效率76.7%高于对照组67.5%(P<0.05);实验组受孕率74.2%高于对照组52.5%(P<0.05);治疗1个月后采用输卵管造影检查发现输卵管持续阻塞的部位大多数为输卵管远端。结论不孕症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中药灌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理想,能有效的调节患者内分泌系统,促进患者排卵和妊振,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淑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110例脑瘫患儿分为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30例、迟缓型脑瘫患儿2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10例。所选患儿均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0例痉挛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显效26例、有效21例及无效3例);30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显效13例、有效14例及无效3例);20例迟缓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5%(显效5例、有效12例及无效3例);10例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为40%(显效0例、有效4例及无效6例)。结论综合性康复疗法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CTA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志军;梁立华;梁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面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依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主要外用0.1%他克莫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高能中波紫外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能中波紫外光联合0.1%他克莫司治疗面部寻常型白癜风临床疗效确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及预后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探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预后。方法190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析其影像学CT和临床资料,回顾、总结和研究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预后。结果本组190例患者,其中54例经治疗后临床痊愈,占28.4%;有78例治疗后好转致残,占41.1%;其中58例死亡,占30.5%。经锥孔碎吸、穿刺引流及脑脊液置换等手术干预的预后36例好转,23例死亡。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诊疗,要分析患者的临床情况和CT资料等,运用有效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

    作者:郑华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Foley双腔导尿管在剖宫产瘢痕妊娠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患者,应用宫腔放置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压迫止血。结果16例患者宫腔放置导尿管球囊压迫后出血立即明显减少,术后阴道出血少。术后24~48 h取出球囊,患者均未再次出血。无并发症的发生,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Foley双腔导尿管球囊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大出血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尤其在基层医院值得应用。

    作者:井红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对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对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方法80例需要接受耳鼻喉部手术的患者,先对其统一进行一定的手术后基础护理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耳鼻喉部手术后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疼痛分级标准对80例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发现,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疼痛分级为0级、10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Ⅰ级、5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Ⅱ级、1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Ⅲ级,分别占总数的60.0%、25.0%、12.5%以及2.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疼痛分级为0级、15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Ⅰ级、9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Ⅱ级、4例患者疼痛分级为Ⅲ级,分别占总数的30.0%、37.5%、22.5%以及10.0%;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进行完耳鼻喉部手术的患者的护理应当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手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蔡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100例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患者,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抑郁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住院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的抑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庭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