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呼吸机治疗影响探讨

闫会丽;谷广辉;刘红贞;刘玉荣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 早产儿, 肺透明膜病, 呼吸机
摘要: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肺透明膜病(NRDS)早产儿的治疗结果影响。方法60例NRDS早产患儿,随机分成仅采用机械通气的对照组(30例)与在机械统计基础上联合PS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评价PS对于呼吸机治疗NRDS早产患儿的治疗影响。结果采用PS联合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经0.5~2.0 h治疗后,呼吸窘迫情况显著好转,两组血气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与总吸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病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研究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及腔镜组,每组40例,分别行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通过Wexner评分系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腔镜组患者肛门功能良好率82.5%、87.5%分别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60.0%、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保留肛门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

    作者:王万川;张晓槟;杨清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6例结核病住院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对结核病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的有效经验。方法112例因结核病住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与常规组(56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从医行为、住院时间和确诊时间进行比较,判断护理疗效。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为(16.35±8.22)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9.12±8.39)d,干预组的确诊时间为(3.01±1.26)d,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02±1.6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从医行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结核病住院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从医行为,减少患者确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超;赵艳;杨华;刘淑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先行16层螺旋CT平扫,再行CT血管成像(CTA),之后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并对SAH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共发现46例患者有56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阴性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作为参照,提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3%与100.0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作者:叶更新;周元敏;康水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和药敏情况的探究

    目的:对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与药敏情况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6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中段尿标本进行采集培养,并对其进行细菌检验以及药敏情况试验,统计分析不同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结果通过对患者的尿标本进行细菌检验,发现主要尿路感染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其中共检测出148例,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杆菌分别为106例和42例。在进行药敏试验过程中发现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以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主要对丁胺卡那霉素以经济头孢菌素等药物具有敏感性;而作为革兰阳性杆菌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属等病菌对氨苄青霉素药物敏感性不足,针对三代头孢菌素敏感度表现中等。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诱发患者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不同的致病菌对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区别。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开展相应的细菌检测与药物敏感性鉴定则具有突出的医学应用价值。

    作者:李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延续性护理对心外科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心外科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86例心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再加上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再住院率、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的再住院率、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生活质量的比较上,观察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外科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同时能够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措施对重症监护患者焦虑及抑郁的干预价值

    目的:评价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措施的意义,并总结其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的效果。方法72例重症监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从病区环境到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采用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行护理干预,在临床护理中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有推广及广泛应用的价值。

    作者:叶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预防的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与血栓栓塞发生的关系。方法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观察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治疗组接诊后常规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使INR介于1.5~2.0;对照组给予等量安慰剂。观察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的变化。结果①癌症患者就诊时,血栓栓塞发病率约为6%~10%,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各种抗癌治疗手段的应用,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VS 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因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③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3%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随着病程的延长,治疗组血栓栓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0%VS 1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因抗凝治疗而诱发的意外出血。结论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常规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作者:卢飞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手术方法、特点。方法分析152例颅神经疾病患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1例,面肌痉挛69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为91.36%;面肌痉挛手术效率为89.86%;舌咽神经痛2例,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有效的,但风险大,良好的手术策略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光;张景龙;吴进松;候前亮;赵占升;马鸿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

    目的观察对阴道分娩产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其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68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0例,观察组实施产后出血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产后出血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出血19例,出血率5.59%,对照组产后出血50例,出血率14.71%,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24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阴道分娩产妇出血量及出血情况的发生,保证产妇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盖芸;李志坚;李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甲组与乙组,每组25例。甲组患者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形式进行全面的护理,乙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术后感染率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甲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16.0%)低于乙组患者感染率(4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满意度80.0%高于乙组48.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形式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感染控制率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的感染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上进行大力推广。

    作者:王巍;刘亚平;牛运祺;刘晶玉;李昕;张喜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全身麻醉患者预防眼部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分析全身麻醉患者预防眼部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全身麻醉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分为研究A组和研究B组,各50例。研究A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眼部护理,研究B组患者在常规眼部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眼部并发症集中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以及眼膜充血。研究A组全身麻醉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0%,其中10%为疼痛、6%为畏光,4%为流泪、2%为视物模糊,2%为眼膜充血,研究B组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全部为畏光,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研究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A组,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要提高对眼部并发症预防护理的重视度,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眼部并发症发生率,并保证了患者的全面康复。

    作者:肖慧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时间及二次插管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二次插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老年COPD并发呼吸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穗华;蒋玲;邓杰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小儿双清颗粒治疗12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5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即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利巴韦林、青霉素钠氯化钠或头孢唑林钠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双清颗粒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果治疗组治愈75例,占58.59%,显效32例,占25.00%,有效16例,占12.50%,无效5例,占3.91%,总有效率96.09%;对照组治愈55例,占45.08%;显效26例,占21.31%,有效22例,占18.03%,无效19例,占15.57%,总有效率84.4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双清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较单独西药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马静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80例CRRT治疗危重病患者,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尿素氮(BUN)、K+、pH、碱剩余(BE)、血肌酐(SCr)、电解质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治疗生命体征得到明显改善,高钠血症患者中18例经治疗水电解质得到显著纠正。结论 CRRT可以明显改善危重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提高肾功能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有利于危急重患者治疗时机把握,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呼吸机治疗影响探讨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肺透明膜病(NRDS)早产儿的治疗结果影响。方法60例NRDS早产患儿,随机分成仅采用机械通气的对照组(30例)与在机械统计基础上联合PS治疗的观察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评价PS对于呼吸机治疗NRDS早产患儿的治疗影响。结果采用PS联合呼吸机治疗的观察组,经0.5~2.0 h治疗后,呼吸窘迫情况显著好转,两组血气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机治疗时间与总吸氧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此外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病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联合机械通气对于NRDS早产患儿的疗效显著,较单纯采用呼吸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缩短病程、治疗时间,减少患儿家属负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闫会丽;谷广辉;刘红贞;刘玉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康复训练

    目的:对脑卒中伴有摄食——吞咽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观察,对治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患者对身体状况的描述,在了解基本数据之后,掌握患者饮食状况,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准确评定。方法对30例脑卒中伴有吞咽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效果可以达到82.1%。结论通过吞咽训练以及有效的饮食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吞咽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增多,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作者:耿颖娟;张炎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方法1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出年龄段相同并只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获益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和38%,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5%和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S分别为8个月和5.1个月;OS分别为16个月和9.3个月。中位PFS和中位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与单纯使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相比预期生存更长。

    作者:史磊;张红丽;杨东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和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70例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2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7.14%,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气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赵洪涛;丁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1周后肠梗阻症状逐渐减轻,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21.5 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具有典型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采取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中减少创伤以及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晏承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CTA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同期52例诊断为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2周内行64层螺旋CTA扫描。结果实验组95例患者中存在斑块者81例,斑块检出率为85.3%,高于对照组36.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出率,混合斑块和软斑块的总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A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和斑块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志军;梁立华;梁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