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研究

刘瑛;徐萍;郝鹏;王跃刚

关键词:新生儿, 败血症, 病原学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指导早期合理、有针对的应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1630例有感染表现的患儿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血培养检查.结果 69例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所有患儿为单株菌种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53.6%,并有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占16.2 %,其中2例只对万古霉素敏感,临床治疗无效死亡.2例白假丝酵菌感染,其中1例死亡,患儿早期败血症与母亲感染关系密切.结论 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重症医学科学的发展为治疗和监护危重患者提供了较好的床边救治技术,但仍有些检查和操作如CT、MRI、介入治疗等需到专门的地点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将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而危重患者离开ICU的环境做转运的过程中不管时间的长短都是高风险的,院内转运可增加转运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持续质量改进在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刘清珠;吴碧瑜;陈兰兰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将196例HBV感染孕妇依据其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1×106和≤1×106copies/ml)分为两组,其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HBvac)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分娩前血清HBV DNA含量、新生儿及7月龄婴儿血清HBV标志物(HBVM).结果 孕妇血清HBV DNA>1×106组和HBV DNA≤1×106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2.7%和1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 DNA>1×106组婴儿7月龄时HBsAg 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高,而HBsAb阳性率较HBV DNA≤1×106组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越高,发生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越大,阻断效果也越差.

    作者:林玉波;辛秋扬;林小娜;杨秋莲;范星;尧春茂;林楚兰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浅谈门诊口腔科诊疗中的医源性感染原因及对策

    目的 本文讨论分析引起口腔科诊疗中的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及控制,以便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方法 切断传染源.口腔科医源性感染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传播途径多,可通过医患之间、患者之间、诊疗器械及空气等途径传播.结果 在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医源性感染不仅给患者带去了痛苦,也使口腔科医生成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本文探究口腔科诊疗中的医源性感染的因素,探讨口腔科诊疗中的医源性感染的常见原因,找出对其进行预防的措施.结论 加强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其无菌观念,加强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减少口腔诊疗室的细菌污染,可减少口腔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正云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产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及防护对策

    目的 探讨产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 总结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针对相关的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对策.结果 及结论 加强了防范意识,规范了操作程序,杜绝了不安全的操作环节,大限度避免针刺伤的发生,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作者:宋肄劼;葛素霞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糖尿病足局限性坏疽的整体护理原则

    目的 探讨局限性坏疽(Wagner IV级)糖尿病足患者的整体护理原则.方法 对65例发生局限性坏疽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结果 整体护理干预后,本组局限性坏疽糖尿病足治愈34例(52.3%),好转27例(41.5%),无效4例(6.2%).结论 针对局限性坏疽糖尿病足患者的高危因素检测并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避免全足坏疽的发生.

    作者:关利敏;周小燕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腹腔妊娠存活并抢救成功1例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腹腔妊娠病例资料.结果 此例腹腔妊娠术前未确诊,于手术治疗中发现而确诊.结论 腹腔妊娠术前诊断困难,一旦确诊,宜手术治疗.

    作者:邓志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

    目的 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研究受试制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在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2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分散片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10 mg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测定氨氯地平的血药浓度,用DAS 2.0药动学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以双单侧t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为(6.1±1.2)h,(6.9±1.7) h; Cmax分别为(8.0±2.2)ng/ml,(8.0±2.0) ng/ml;t1/2为(30.4±5.9)h,(26.5±6.2)h; AUC0-t为(259.1±37.8)ng/(h·ml),(270.7±53.7)ng/(h·ml),AUC0-∞为(275.4±40.1)ng/(h·ml),(283.1±56.2)ng/(h·ml).相对生物利用度F= (97.6±14.8)%.结论 两制剂为等效制剂.

    作者:连柏杨;谢秋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2010年门诊与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急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度1~12月份门诊、急诊处方21600张,对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21600张处方中有8210张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用药不合理处方748张,主要表现在无指征用药、给药方案不合理、同类抗菌药联用、选用溶媒不合理、药理拮抗、选药不合理等方面.结论 我院存在一定程度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应引起重视,临床医师要提高自己的合理用药水平,同时药师也应加强监管.

    作者:蔡奕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神经损伤后GAP-43表达的研究进展

    GAP-43与神经元发育、突触可塑性、神经再生、长时期增强(LTP)关系密切,但其促进神经发育和再生的具体机制却并未完全阐明.深入了解其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生理作用,将有助于全面理解轴突生长、突触连接重建的全过程,这将对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及临床治疗神经损伤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施颖菡;龙莉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32例出血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的探讨

    目的 分析及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出血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 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出血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 32例患者经及时、有效处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取积极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可降低术后出血并发症,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洪淑婷;徐素云;李培芬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实习护士针刺伤及防护对策

    为了提高广大实习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增强防护意识,从人力资源的配备、学校教育、护理操作行为等方面综述了针刺伤的原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与措施.重点提出了护生的防护教育应从学校开始,并重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培训,明确了针刺伤的处理流程,强调了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以便对实习护士针刺伤的防护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易敏春;白树美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指导早期合理、有针对的应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1630例有感染表现的患儿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血培养检查.结果 69例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所有患儿为单株菌种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53.6%,并有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占16.2 %,其中2例只对万古霉素敏感,临床治疗无效死亡.2例白假丝酵菌感染,其中1例死亡,患儿早期败血症与母亲感染关系密切.结论 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刘瑛;徐萍;郝鹏;王跃刚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动脉采血部位及穿刺方法的研究进展

    通过介绍动脉采血部位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头皮动脉、腋动脉、脐动脉和各部位动脉的穿刺方法.以提高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给临床的医护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柯绪芬;汤宪凤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683例血浆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D-dimer)定量测定水平在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照组46例健康体检者和病例组683例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D-dimer定量测定.结果 病例组的D-dimer定量测定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 D-dimer定量测定对脑梗死、骨折、心肌梗死 、脑出血、肺栓塞、深静脉栓塞、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白血病、妊娠、DIC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D-dimer定量测定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评价预后的水平.

    作者:宋延荣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Ⅰ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双髋关节强直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双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11例髋关节强直患者行Ⅰ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11例术后恢复顺利,平均随访28个月,髋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双髋关节强直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赫明堂;杨泽晋;张卫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剧烈头痛的诊治

    目的 探讨以剧烈头痛症状为主诉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方法 将18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实验组(9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均行腰穿,并根据腰穿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 对照组平均病程(13.54±3.01)d,实验组平均病程(10.34±2.77)d.实验组较对照组病程相对较短,恢复快.结论 轻型颅脑损伤以剧烈头痛症状为主诉的患者行腰穿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并指导治疗,缩短病程,促进恢复.

    作者:周庆明;穆苍山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观察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患者的护理.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针对我院从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52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的26例为治疗组;采用鼻导管长期低流量吸氧的26例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变化及动脉血气分析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血气分析结果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情况与治疗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疗效显著,可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菊贤;邓淑仙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儿科健康教育手册》的编制与集体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目的 探讨儿科开展集体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 编制<儿科健康教育手册>,并以此为教材,采用集体健康教育讲座+个体指导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对1000例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 家长对育儿及预防保健知识知晓率由接受健康教育前的48.2%提高到接受健康教育后的88.7%.护理服务满意度由过去的95.6%提高到98.3%.护士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教育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儿科健康教育手册>的编制和集体健康教育讲座的实施,满足了广大家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作者:范玲茹;简少霞;袁玫;任丽娜;任海燕;李文亚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药店坐堂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四平市药店坐堂医经历了被取缔到开禁的历程,如今坐堂医诊所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坐堂医只有得到社会的重视,接受公众的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路子才能走得正,走得宽.

    作者:刘卫东;贾淑荣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血液透析应用动静脉内瘘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应用动静脉内瘘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2006年03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对20例尿毒症患者选择选择上臂肱动脉,实施动静脉内瘘术,对其治疗失败的原因和护理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穿刺失败的原因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操作人员的技术和心理因素.面对治疗失败采取的对策为: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人员必须掌握穿刺技术、术后做好恰当护理.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掌握穿刺技术,并附以恰当护理,才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吉雅菲 刊期: 2011年第33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