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包进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 临床特点, 回顾性分析, 感染性疾病, 临床表现, 特异性, 资料, 住院, 诊断, 死亡, 患儿, 病房
摘要:败血症是新生儿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特点,本文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2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烫伤1例临床分析

    婴幼儿一般从自由活动以后开始可以出现烫伤、吸入异物等意外,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所以对意外发生之后的救治也应提高重视.婴幼儿对烫伤、吸入异物等创伤的应激能力差,易引起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年龄越小、面积越大、深度越深,烫伤后的全身反应就越严重,危险程度就越高[2].

    作者:崔艺峰;郑香顺;刘美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新进展

    简述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阐述肺动脉高压治疗的临床情况,详细介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几种药物.

    作者:崔玉晶;奇铁男;于丹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吉林地区妊娠妇女糖耐量水平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吉林地区妇女正常妊娠、妊娠糖耐量受损、妊娠糖尿病的糖耐量水平.方法 4家医院联合前瞻性对1987名孕妇在孕24~32周间先行50 g糖筛查试验,不管其值高低均于3 d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OGTT按美国国家糖尿病资料组(NDDG)标准判断正常组1153名,取其4次血糖值的第97.5百分位数为5.36、9.62、6.58和6.82 mmol/L.OGTT中1项异常或2 h血糖值在6.67~9.11 mmol/L之间为GIGT组751名,第97.5百分位数血糖值为6.11、11.90、9.59、和8.02 mmol/L.GDM组83例,其中72例根据OGTT 4项值中≥2项异常确诊,其血糖值为8.02、16.88、14.42和11.70 mmol/L.结论 吉林地区正常孕妇OGTT第97.5百分位数的血糖值略低于国内外报道.目前应用的NDDG诊断标准是否过高导致假阴性,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作者:田鑫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我院诊治的20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给予有效的基础护理,并适时给予吸痰等对症护理,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和护理干预后,18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拔管后没有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患者由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治愈率达到90.0%.结论 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给予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孙宝兰;吕淑静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浅析ICU细菌耐药与医院感染及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综合性ICU,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随时危及生命的患者.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提高,而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ICU,因其收治的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及各种侵入性检查多等原因,使ICU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收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及细菌耐药的发生率.

    作者:李群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 在抗感染、机械通气、支持疗法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CBP救治ICU中19例ARF、MODS患者.结果 19例患者中,救治成功15例,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明显改善,生化结果、pH、电解质趋于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2例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心肺复苏后脑功能衰竭无改善而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 对ICU患者及早进行CBP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脏器功能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宋春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3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6例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的病例特点和治疗过程.结果 36例患儿出院时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消失,2例左心室轻度扩大者及轻度1例,心包积液患儿复查心脏超声恢复正常.随访1~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临床应进行常规的心肌酶学、ECG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肌损害,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翠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浅谈手术室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作为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求器械具备有良好性能,其完整性也同样重要.良好的手术器械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可促进手术医生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现将我院手术室器械管理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霍然;王丽娟;王燕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

    目的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声像图表现.方法 对1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均在北京协和医院及武汉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结果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1例病例中,动脉粥样硬化9例,大动脉炎2例.结论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可以明确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

    作者:刘丽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方法 搜集6年来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8例,对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致残率高,治疗重点在于预防.结论 对具有维生素K易患因素的患儿,应注意维生素K1的补充,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作者:冯晶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500例患者,其中介入治疗出现并发症的有8例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出现局部血肿的患者均为单纯血肿,术中发现2例血肿,术后发生2例血肿.均给予局部压迫止血,可自行吸收;3例出现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其中1例于术后24 h内发现,再次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后闭合;另2例于术后2~3 d发现,再次压迫治疗无效后,然后在超声引导下,使用凝血酶,进行瘤体内注射,迅速闭合,自行吸收;1例出现动静脉瘘的患者,发现于术后12 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后闭合.结论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介入治疗操作者要具备熟练的技能水平,可以减少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杜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生产过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生产过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300例孕妇,随机分为产前健康教育组150例,常规组150例,观察两组孕妇产程时间并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孕妇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孕妇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并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孕妇产后出现宫缩乏力、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使孕产妇对分娩疼痛解除了顾虑,增强了信心,能够稳定情绪,精力充沛的度过分娩期,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了解分娩知识,掌握分娩技巧,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作者:韩学凤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风险管理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方法 2010年09月至2011年09月期间,我院外科病房的病例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识别存在的常见护理风险,并进行针对性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确保护理安全.结果 通过加强对外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结论 贯穿整个护理管理中,外科病房应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进行.

    作者:杨慧娟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总结我科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行剖宫产术586例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对产妇术后采取一般护理、人性化护理、症状护理结果 孕妇经良好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剖宫产患者术后采取精心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牛爱萍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上海市某中心城区社区老年人关于牙科医疗资源状况的调查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静安区社区老年人对牙科医疗资源的知晓及利用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方法,抽样调查了上海市静安区973例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腔缺牙及牙科医疗资源相关情况.结果 在抽样调查的973例样本中,发现缺牙者888例,缺牙率为91.3%,缺牙修复率为51.9%.在973例样本中,愿意就近镶牙的老年人占74.2%,知道社区医院镶牙的占65.67%,知道有牙防所的占79.45%,考虑医疗费用的占63.2%,选择医院医生技术好的占64.03%.结论 社区老年人缺牙率高,修复率低;对社区医院牙科知晓率较低,对社区医院就诊意愿较高.应该加强关注老年人就医问题,加大社区医院的宣传、投入,发展社区口腔卫生服务.

    作者:陈文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怀化市2006~2010年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怀化市血液安全状况、献血者的健康情况,血液不合格原因及其发展趋势,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方法 对2006~2010年本市献血者标本ALT、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9.58%,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9%、0.81%、0.73%、0.16%、0.79%.结论 怀化市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ALT异常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因素,HBsAg、抗-TP、抗-HCV阳性而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抗-HIV阳性人数不断增加.

    作者:刘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1例抑郁症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文拉法辛缓释片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接近,但前者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于后者.结论 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作者:李大年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47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8年4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了研究,对患儿的年龄、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并进行治疗.结果 在47例患者中,学龄前儿童患病比例高,可达63.83%(30例),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比例高,为82.97%(39例),大部分患儿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抽搐;39例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脑炎患儿32例痊愈,其他患儿预后较差,死亡2例.结论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易在学龄前儿童阶段发作,一般为呼吸道病毒引起,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虽然婴幼儿和学龄儿童发病率低,但预后也较差.

    作者:王葆辉;曹海玮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抗痨胶囊在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强化期治疗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抗痨胶囊在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强化期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10例,分为观察组(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抗痨胶囊)和对照组(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对症状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痰涂片浓缩集菌抗酸菌检测、胸部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5.59%、73.61%(P<0.05).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33.33%(P<0.05).③观察组与对照组3个月末痰涂片阴转率分别为89.29%、74.07%(P<0.05).④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末复查胸部CT,病灶有效率分别为75%、55.56%,空洞有效率分别为62.5%、33.33%(P<0.05).结论 抗痨胶囊与化学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洁;杨旭雯;徐麟;武祖光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给予甲钴胺1500 μ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2周;治疗2组给予甲钴胺500 μg肌内注射,隔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0.5 mg肌内注射,1次/d,连用2周.每组均加以胰激肽原酶肠溶片120 U/次,3次/d口服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1组总有效率95.6%,治疗2组总有效率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1%(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及各项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有意义改善,两治疗组之间临床疗效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作者:韩庆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