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8例临床分析

冯晶

关键词:维生素K, 颅内出血, 凝血因子
摘要:目的 总结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方法 搜集6年来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8例,对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致残率高,治疗重点在于预防.结论 对具有维生素K易患因素的患儿,应注意维生素K1的补充,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

    败血症是新生儿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特点,本文将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的32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包进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护患沟通在临床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重要.沟通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陈淑莉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神经内科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措施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作中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患者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神经内科病房主要是收治脑中风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预后差、致残率高,护理中不安全的隐患时常可能发生.认真查找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是做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现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牛力;孙琳;刘欣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清神汤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清神汤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清神汤口服,对照组20例,给予吡拉西坦口服,2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3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神汤治疗脑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雪梅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

    目的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声像图表现.方法 对1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均在北京协和医院及武汉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结果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1例病例中,动脉粥样硬化9例,大动脉炎2例.结论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可以明确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变部位.

    作者:刘丽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BC5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7例故障维修

    迈瑞BC5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集光学、电子技术、流体力学、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生物化学、临床检验、计算机和自动化控制等于一体,适用于临床检验中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测量等,共提供27项血液参数2个直方图和2个散点图.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白细胞的五分类上采用的是当前五分类血球仪的主流技术,即流式细胞术、半导体激光技术和化学试剂对细胞的处理技术,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采用电阻抗法,HGB的测定采用SLS-HB法,整机检测技术先进.由于使用该仪器的医院一般都是二、三级医院,医院患者量多,仪器的工作量也较大,且仪器结构复杂,使用过程中会出一些故障,下面介绍7例在工作中遇到的故障与大家交流.

    作者:戴启兵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经验.方法 搜集6年来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8例,对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致残率高,治疗重点在于预防.结论 对具有维生素K易患因素的患儿,应注意维生素K1的补充,以防止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的发生,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作者:冯晶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院前急救环节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的首发环节.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的逐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日渐提高, 院前急救越来越多.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难以预料和避免的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医疗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如何消除院前急救医疗安全隐患,提高抢救成功率,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医护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并且需要在实践中得于完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急诊工作的经验,将在院前急救环节中常见的医疗纠纷隐患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它包括急救前,现场救护,转运等环节.

    作者:农朝雷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浅析ICU细菌耐药与医院感染及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综合性ICU,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随时危及生命的患者.近年来医院内感染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提高,而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ICU,因其收治的患者病情重、抵抗力差及各种侵入性检查多等原因,使ICU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收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及细菌耐药的发生率.

    作者:李群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ICU工作人员手卫生行为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ICU工作人员手卫生行为的依从性.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方式.现场调查ICU工作人员手卫生行为依从性现状.探讨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的认知差异.结果 在对手卫生指征的认知中对直接接触患者后、进行侵袭性操作前、接触黏膜、不完整皮肤及伤口敷料后、准备食物前、接触体液或排泄物后等方面回答正确率在95%以上;而在摘手套后、六步洗手法的正确步骤、洗手揉搓时间等方面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0%、78%、30%;对使用手套的认知中对戴手套前需要洗手、处理同患者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认知正确率分别90%、88%.对快速手消毒剂3项内容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80%、84%、86%.结论 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可提高手卫生认知,增强手卫生行为依从性.

    作者:夏爱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腹腔镜治疗宫外孕34例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对宫外孕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34例,将他们平均分成两组,即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其中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通过本次对比研究发现,两组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可明显提高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均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海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2例和早期护理干预组(干预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性的药物治疗结合积极地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调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并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阮迎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患者27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27例,应用脑心通胶囊3次/d,4粒/次口服.对照组28例,应用低分子右旋醣酐500 ml加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胞二磷胆碱500 mg静脉滴注,1次/d,应用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结论 脑心通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作者:徐彩顺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倡导人性化服务,构建现代化门诊

    目的 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门诊人性化服务,打造门诊服务品牌.方法 运用不同的人性化服务和沟通技巧,不断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结果 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融入门诊医疗服务与门诊管理的全过程,使患者享受到温馨、便捷、优质的服务.结论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更人性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门诊量上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金红英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初探

    静脉药物配置PIVAS中心是指医院药剂科提供静脉药物混合药物的配置服务,定义为:在符合国际标准并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置[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病区配置的静脉滴注药物转变为药学监护下集中配置、混合、检查、分发的管理模式,可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药物治疗服务[2].我院PIVAS于2010年10月建成,实践证明,PIVAS为规范临床静脉用药配置,提高静脉用药质量,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吕苑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与病程的关系

    目的 调查随机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状况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收集248例T2DM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血糖、HbA1c值等.结果 ①总体HbA1c均值为7.83%,达标率40.32%;②不同病程组的HbA1c都未达标,病程越长均值越高,达标率越低.结论 随机就诊的T2DM患者的HbA1c达标率低,且病程越长达标率越低.

    作者:吴美芬;武革;陈文璞;蔡晓玲;陈晓铭;方烁;邹艺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3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36例过敏性紫癜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的病例特点和治疗过程.结果 36例患儿出院时心肌酶谱、心电图异常消失,2例左心室轻度扩大者及轻度1例,心包积液患儿复查心脏超声恢复正常.随访1~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临床应进行常规的心肌酶学、ECG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心肌损害,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翠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8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R-CHOP治疗方案治疗,并对其疗效及临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完全缓解3例占37.5%、部分缓解3例占37.5%、稳定1例占12.5%、进展1例占12.5%.所有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寒战、心悸、胸闷、支气管痉挛、低血压等反应.5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贫血、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经予以治疗后均好转,不影响治疗.结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感染HBV的患者,运用R-CHOP治疗方案治疗,能提高疗效,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林晓燕;何玉卓;郭学凤;李凤菊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脂多糖诱导小鼠内皮损伤早期内皮细胞表型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早期内皮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 LPS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也中内皮细胞表达型CD62P+、CD62P+ CD62E+改变.结果 LPS刺激后致使LPS组别小鼠血管内皮完整性受损,脱落内皮细胞CD62P+、CD62P+ CD62E+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PS损伤血管内膜早期的重要特征是脱落内皮细胞CD62P+、CD62P+ CD62E+的高表达状态.

    作者:张艳平;丁矢 刊期: 2011年第34期

  • 浅谈血站关键物料质量管理对于安全输血的重要性

    血站关键物料是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液质量和献血者身体健康的物料,是血站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物料的质量决定着血液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关键物料的购入、确认、贮存、监控、发放和使用等进行规范管理.是血站开展采供血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利益的关键.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如何做好关键物料质量管理从而保证血液质量更显得甚为重要.本文就血站关键物料质量管理对于安全输血的重要性作初步探讨.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