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影
血站关键物料是血站在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液质量和献血者身体健康的物料,是血站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物料的质量决定着血液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关键物料的购入、确认、贮存、监控、发放和使用等进行规范管理.是血站开展采供血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献血者及受血者和采供血机构利益的关键.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国家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如何做好关键物料质量管理从而保证血液质量更显得甚为重要.本文就血站关键物料质量管理对于安全输血的重要性作初步探讨.
作者:王丽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 在抗感染、机械通气、支持疗法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CBP救治ICU中19例ARF、MODS患者.结果 19例患者中,救治成功15例,患者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明显改善,生化结果、pH、电解质趋于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2例因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心肺复苏后脑功能衰竭无改善而死亡,1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 对ICU患者及早进行CBP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脏器功能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宋春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60例恢复急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行普通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将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康复组FMA 及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莫新贤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调查分析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的不安全隐患.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传染病房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及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传染病房的不安全隐患.结果 不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病房环境、隔离消毒、工作人员的管理、患者的管理及医疗废物的管理.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与传染病区设置、管理不当直接相关
作者:侯聪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妊娠剧吐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60例妊娠剧吐病历资料,观察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60例患者,治愈57例,占95%;有效减轻症状者2例,占3.33%;无效1例,占1.67%.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 积极的营养支持和补液治疗,可以治愈妊娠剧吐,能有效防止孕妇发生重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Wernicke 脑病甚至死亡.
作者:邓春福 刊期: 2011年第34期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之一,而冠心病和脑卒中又是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一种常见病,因此如何防治老年高血压病,使得从根本上来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率,是当前心脑血管专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收集了我院2001到2010年十年间4380例老年人体检高血压的资料,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旨在探讨老年人高血压血脂、血糖和脂肪肝的关系,以期为其他医务人员治疗提供参考之用.
作者:段春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2例和早期护理干预组(干预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3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规范性的药物治疗结合积极地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调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并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者:阮迎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通过术后患者的医护沟通,为每位患者提供个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方法 整体护理模式下医护沟通的靶向模式对患者进行评价,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方案.结果 医护沟通的显存问题很多,相关研究并不系统和深入.结论 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有效医护沟通,可防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深化了优质护理的服务内涵.
作者:刘丽艳;赵静;夏秀萍;刘松飞 刊期: 2011年第34期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围,是以口腔内唇、舌、颊及上腭等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浅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小的溃疡,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疼痛,并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口腔疾病.近年来,笔者用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治疗观察178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06例,女72例;年龄小8岁,大75岁;平均年龄33岁.
作者:石灵萍 刊期: 2011年第34期
婴幼儿一般从自由活动以后开始可以出现烫伤、吸入异物等意外,意外事故的发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所以对意外发生之后的救治也应提高重视.婴幼儿对烫伤、吸入异物等创伤的应激能力差,易引起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年龄越小、面积越大、深度越深,烫伤后的全身反应就越严重,危险程度就越高[2].
作者:崔艺峰;郑香顺;刘美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分析Ⅱ型糖尿病肾病与血流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比较Ⅱ型糖尿病肾病组(DN)和无肾病的Ⅱ型糖尿病(DM)组的临床指标,并分析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粘度低切(BVL)、血浆粘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清胰岛素(FINS)有明显差异;Ⅱ型糖尿病肾病发生与SBP、Lp(a)、LDL-C、BVL、ηp、FINS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糖尿病肾病的独立相关因素为SBP、Lp(a)、ηp、BVL和FINS.结论 SBP、Lp(a)、BVL、ηp和FINS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时军;陈宝平;高聪普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临床特点.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孕妇7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8例患者中,30例临产经产道自然分娩,均有阴道分娩史,无一例子宫破裂,Apgar评分>6分,瘢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率为38.5%.新生儿体质量为2690~3860 g,孕期为38~41周.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孕妇,剖宫产指征不可随意扩大,对阴道试产的禁忌证和适应征进行确定,密切观察产程,确保试产安全,使患者成功阴道分娩,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马春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总结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49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患者并存内科疾病,144例完成LC,5例中转开腹手术,148例痊愈,术后猝死1 例,肺栓塞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 在全身情况允许下,LC是老年急性胆囊炎的适宜、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绍峰;俞可克;甄茂川;黄学峰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大成绩.方法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结果 2005年以来我院护理部将激励机制纳入管理轨道,大限度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稳定了护理队伍,收到了良好效果.结论 护理管理中积极运用激励机制,尊重和理解护理人员,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位护士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作者:刘雅丽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有3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复查均正常.整个治疗期间,无出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避免误诊,并且及时给予心脏超声检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作者:商怀玉 刊期: 2011年第34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作中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确保患者安全,防范医疗纠纷,是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神经内科病房主要是收治脑中风患者,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预后差、致残率高,护理中不安全的隐患时常可能发生.认真查找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是做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职责.现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作者:牛力;孙琳;刘欣 刊期: 2011年第34期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0%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呼吸,1%的新生儿需要使用一些复苏手段才能存活,我院助产士近两年通过到省及地区培训掌握了规范有效地新法复苏技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复苏体会报告一下:1 复苏所需要的人员、设备及药物准备1.1 人员准备每次分娩应该有一位训练有素的复苏人员在场1.2 设备准备 产房内要备有整个复苏过程所需要的功能良好的全部器械,常规预热婴儿辐射保暖台,准备氧源,预料新生儿高危时应将恰当的器械打开备用如:气囊面罩、吸球、负压吸引器,胃管,注射器,听诊器,气管插管.
作者:程芳玲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不断完善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机制,提高药事管理水平.方法 调查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 与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对药事管理工作的认识;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全面推进药事管理工作,服务医疗事业.
作者:连柏杨 刊期: 2011年第34期
绒癌是妊娠滋养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50%发生于葡萄胎,50%发生于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潜伏期可自数月至数年之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往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然而随着化学药物的问世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地改善,90%可以治愈,由于其治疗过程较长,能否痊愈涉及很多因素,如医生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给予患者很多痊愈的信心和得到患者的信任;护士能否正确进行评估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是完成肿瘤化疗计划的好保证;患者与爱人间的相互支持及默契,来自家庭的安慰、鼓励,这三个因素才能成为患者战胜绒癌坚不可摧的力量,本科于2010年6月2日收治1例4年前有过药物引产史及葡萄胎病史,二年前有过剖宫产史后发生绒癌的患者,经过6个月5次化疗后治愈,患者继续在我院随诊,现一般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均正常,心情开朗.现将治疗过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孙正英;钱静芳 刊期: 2011年第34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疗的首发环节.院前急救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的逐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公众对急诊医疗服务需求的日渐提高, 院前急救越来越多.由于其特殊性,复杂性,紧迫性,难以预料和避免的医患矛盾层出不穷,医疗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如何消除院前急救医疗安全隐患,提高抢救成功率,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利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医护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并且需要在实践中得于完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急诊工作的经验,将在院前急救环节中常见的医疗纠纷隐患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讨论.它包括急救前,现场救护,转运等环节.
作者:农朝雷 刊期: 201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