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瑾;熊思东;吴厚生;吕顺
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为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两者在血中水平异常提示内皮功能失调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徐军;黄象娟;齐法莲;王立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构建一个适用于大容量抗体库的噬菌体抗体表达载体.方法:通过插入人工合成寡核苷酸、PCR介导的定位突变等技术,将载体p3MH进行改造,使之更适于构建大容量抗体库.通过噬菌体抗体的表达、ELISA及细胞内重组试验鉴定所获得的表达载体.结果:通过插入loxp511和loxp序列,将Lac启动子更换为阿拉伯糖启动子、改造抗体基因克隆位点等,将p3MH改造成pAL.经检测pAL可以表达具有功能的Fab噬菌体抗体,其表达调控更为严密,可以在cre+细菌胞内发生预期的loxp-cre介导的定位重组.结论:所获得的表达载体pAL适用于构建大容量Fab噬菌体抗体库.
作者:王琰;王欲晓;陈晓穗;化冰;刘晓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梯度浓度的干扰素 (IFN-α)对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Daudi和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urkat及15例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直接作用.方法:以MTT法测定梯度浓度的IFN-α对两种淋巴瘤细胞株Daudi 、Jurkat增殖作用的影响,以DNA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术,电镜观察测定IFN-α对淋巴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并采用瘤内注射IFN-α联合化疗治疗15例耐药的难治性淋巴瘤.结果:低浓度IFN-α对Daudi Jurkat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高浓度IFN(10 000 U/ml)可显著抑制两种细胞增殖,且有时间相关性.高浓度的IFN-α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15例患者CR 5例,PR 7例,有效率80%,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IFN-α可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有显著时间,剂量依赖性.局部应用IFN-α联合化疗是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梁彦;李凯;魏熙胤;李兰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淋巴细胞的激活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8例缓解复发型MS患者(复发期20例,缓解期8例)外周血(PB)、12例复发期脑脊液(CSF)及11例复发期MS患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淋巴细胞CD69和HLA-DR表达的阳性百分率.结果:复发期MS患者PB淋巴细胞HLA-DR+和CD3+/HLA-DR+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MS,缓解期MS患者CD3+/HLA-DR+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复发期MS患者CSF中CD69+、HLA-DR+和CD3+/HLA-DR+的百分率均高于PB;复发期MS患者CSF中CD69+的百分率与血脑屏障受损呈正相关;激素治疗降低复发期MS PB淋巴细胞HLA-DR+的百分率.结论:MS患者淋巴细胞激活涉及MS的发病机制并可作为MS活动期的一个指标.
作者:夏斌;张玲珍;赵忠新;邵福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不同年龄、不同病期、伴随症状患者外周血NK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先进的流式细胞仪(FCM)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47例PD患者外周血NK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健康人组进行对照与相关分析.结果:PD组CD3+、CD4+、CD8+、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CD16+56水平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 0.05).高龄、病情重及伴痴呆和抑郁的PD患者CD3+、CD4+、CD8+、CD4+/CD8+水平降低更显著(P< 0.05).结论:PD发病过程中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NK细胞免疫平衡失调,高龄、病情重及伴痴呆和抑郁的患者NK、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降低更明显,此为PD病理生理基础赋予新的内涵,亦为PD的免疫干预性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谭峰;顾卫;黄涛;张睿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活性DNA的剂量与其诱导小鼠SLE样综合征的关系,并对其特点进行全面研究.方法:从ConA活化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提取DNA,以不同剂量的活性DNA免疫同系小鼠,用ELISA方法测定IgG类抗dsDNA、抗组蛋白抗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产生抗体的亚型,用免疫荧光检测抗核抗体核型和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结果:10 μg活性DNA能100%诱导抗dsDNA、抗组蛋白抗体生成,诱导的抗体以IgG1类为主,且小鼠肾脏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5 μg活性DNA诱导小鼠ANA阳性率为25%.结论:10 μg活性DNA即可诱导小鼠SLE样综合征,主要诱导自身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吴瑾;熊思东;吴厚生;吕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FASL、TRAIL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PBLs)活化诱导细胞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 AICD)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0例正常人、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2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PBLs,体外单独或与植物血凝素(PHA)共同培养48小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FASL、TRAIL在慢性乙肝患者PBLs的表达.结果:PHA活化前, FASL mRNA、TRAIL mRNA在上述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均不表达;PHA活化后,二者表达明显上调,且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重症肝炎组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人静息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不表达FASL和弱表达TRAIL,经PHA活化后,二者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结论:FASL、TRAIL参与了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ICD过程,并可能是其重要效应分子.
作者:刘征波;胡国龄;范学工;李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目的:观察狼疮肾炎(LN)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 ) 白细胞介素16(IL-16)的分泌及IL-16mRNA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 IL-16分泌的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BMCs IL-16mRNA的表达.结果:①LN患者PBMCs 自发分泌IL-16,活动组较静止组、正常对照组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265.6±102.2 vs. 120.5±84.1;265.6±102.0 vs. 50.9±32.4,P<0.05);②LN活动组与静止组PBMCs IL-16mRNA表达增强,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5.090±1.815 vs. 1.030±0.426;3.910±1.430 vs.1.030±0.426,P<0.05),但LN活动组与静止组之间IL-16mRNA 的表达差异没有显著性(5.090±1.815 vs. 3.910±1.430).结论:LN患者PBMCs 存在IL-16mRNA的高表达和自发的IL-16过度分泌.IL-16可能参与介导LN的发病机制.
作者:杜勇;李幼姬;李志坚;杨念生;董秀清;叶任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其与白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E(IgE)在HSPN发病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过敏性紫癜、35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其中急性期16例,恢复期10例)及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sVCAM-1、IL-6、IgE水平.结果:①紫癜性肾炎组较单纯过敏性紫癜组、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均明显升高,且急性期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01),肾炎组、单纯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6、IgE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较正常对照组血清sVCAM-1、IL-6水平无很大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②紫癜性肾炎组、单纯过敏性紫癜组sVCAM-1水平随血清IL-6、IgE水平升高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38,P均<0.01).结论:sVCAM-1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且可反映其病情程度.
作者:傅睿;胡宝金;郑卫民;傅颖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诱导鼻咽癌细胞CNE-2Z凋亡过程中是否有caspase-6的活化.方法:用Western-blot分析caspase-6酶原的裂解,半定量RT-PCR检测caspase-6 mRNA表达的改变,比色法测定caspase-6活性的变化.结果:用Res 0(对照)、25、50、100、200 μmol/L处理细胞24小时,caspase-6酶原的表达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100 μmol/L时开始出现活性裂解片段P20(20 kD),200 μmol/L时P20增加;caspase-6 mRNA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的增加(P<0.01);caspase-6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升高(P<0.01).结论:Res诱导CNE-2Z细胞凋亡过程中有caspase-6的活化.
作者:唐旭东;周克元;陈小文;陈素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在肺结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40例未治疗及20例治疗2月后肺结核患者、2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sE-选择素水平.结果:肺结核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其中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组明显高于继发型肺结核(Ⅲ型)(P<0.01).抗结核治疗2月后血清中的sE-选择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血清sE-选择素作为重要的免疫分子可能参与肺结核发病及免疫机制,可作为肺结核患者病情判断及治疗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宋明英;罗军敏;张忆雄;汤贤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在毕氏酵母中表达重组人IL-13并探讨其对DC的诱导作用.方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人工合成IL-13的全长片段,并转化至毕氏酵母菌株GS115中,筛选后获得表达量相对较高且分泌稳定的rhIL-13基因工程菌株,用rhIL-13来替代IL-4体外诱导DC.结果:得到表达量达25 mg/L且分泌稳定的rhIL-13基因工程菌株;rhIL-13具有rhIL-4同样的体外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增殖分化的作用,MHCII、CD1α、CD80、CD83、CD86等DC表型分析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刺激T细胞增殖的作用与IL-4诱导得到的成熟DC并无显著差别,其所诱导的未成熟DC具有很强的摄取抗原能力.结论:获得表达量相对较高且分泌稳定的rhIL-13基因工程菌株,rhIL-13在体外可有效地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向DC分化.
作者:江阳;时宏珍;黄伟达;谢炜;赵文宝;张学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的CD40Ig基因治疗,阻断受体体内CD40/CD154共刺激途径,诱导异基因大鼠之间的心脏移植耐受,并探讨相关机制.在将异基因DA大鼠的心脏移植给受体LEW大鼠后,即经门静脉输注携带CD40Ig基因的腺病毒(AdCD40Ig, 5×109 pfu).观察、记录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时间.ELISA检测受体大鼠体内CD40Ig蛋白的表达.通过MLR,IL-2逆转实验及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检测,研究耐受的机制.结果: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AdEGFP)给予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未见明显延长;AdCD40Ig腺病毒给予组,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至(142.8±26.8)天.ELISA检测表明,CD40Ig蛋白在受体体内表达时间较长,但随时间的推移表达水平逐渐下降.Th1和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耐受大鼠体内未发现这两类细胞因子偏移的现象.MLR证明耐受大鼠对供体抗原表现为特异性低应答.IL-2逆转实验表明,该耐受形成的早期与克隆无能有关.结论:经AdCD40Ig腺病毒基因治疗的受体大鼠可以产生特异性的移植耐受,使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
作者:金永柱;张庆殷;张海滨;谢蜀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E-selectin在胚胎着床及早期分化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Immunoblot、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胚胎着床前后蜕膜组织E-selectin的表达.结果:E-选择素在孕4天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出现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随后妊娠第6、第7天E-selectin蛋白的表达则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提示E-选择素可能参与了胚胎着床过程.
作者:朱瑾;周剑萍;张炜;贺斌;刘银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甘利欣对哮喘模型及患者血清中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甘利欣(GL)用药组及地塞米松(DS)阳性对照组.哮喘模型制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并雾化吸入刺激.模型建立成功指标采用描记呼吸曲线、肺组织病理切片及血清IgE水平的变化.除动物模型外并观察了哮喘患者血清IgE的水平.结果:哮喘模型组呼吸曲线的呼吸幅度变深,节律变快,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明显,平滑肌增厚.血清IgE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5).甘利欣用药组呼吸曲线的呼吸幅值变小,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支气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减轻,无大量杯状细胞增生,血清IgE检测较模型组减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与地塞米松(DS)阳性对照治疗组比较无差异.哮喘患者血清IgE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P<0.01),甘利欣用药后明显降低.结论:甘利欣能降低大鼠哮喘模型及哮喘患者的血清IgE水平.
作者:王朝霞;杨贵贞;宋丽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实现HIV-2ROD gag重组蛋白的分泌表达,为研究HIV-2ROD gag蛋白结构与功能及亚单位蛋白疫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将HIV-2ROD gag蛋白基因片段,与分泌型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重组,构建了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PIC9-gag,转化GS115酵母菌,经MD/MM表型筛选、PCR扩增筛选阳性克隆,以甲醇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证实.结果:获得了HIV-2ROD gag重组蛋白在巴斯德毕赤酵母系统中的分泌表达,表达产物可被HIV-2抗血清识别,分子量约为57 kD.结论:pPIC9-gag重组质粒在甲醇营养型酵母菌中可经甲醇诱导产生HIV-2ROD gag蛋白,该蛋白具有强免疫学活性.
作者:李子健;金宁一;江文正;张应玖;张立树;孙兆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目的:研究大鼠Sertoli细胞在抗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溶脲脲原体(UU)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直接注入大鼠膀胱模拟上行性感染的途径,分别在1周、2周、3周处死大鼠,分离取得睾丸组织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及从大鼠睾丸组织中分离获得高纯度的Sertoli细胞,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正常组与UU感染组、致病性大肠杆菌组之间IL-1、IL-6、TGF-β和FasL表达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UU和E.coli感染后,其IL-1分泌升高,IL-6分泌下降,TGF-β分泌升高,FasL表达也升高.结论:大鼠Sertoli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可通过IL-1、IL-6、TGF-β和FasL的表达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陈广洁;李伟毅;席晔斌;王保国;包士三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