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林;郭永章;李立
目的:研究参杞合剂(SQ)对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参杞合剂对荷瘤鼠进行连续胃饲治疗10天,观察其抑瘤率及免疫学指标的改变.流式细胞仪结合电镜观察其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荷瘤小鼠抑瘤率为65.68%,SQ能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形成S期阻滞.病理可见大片坏死,电镜可见坏死及凋亡.结论:参杞合剂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其机理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阻滞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李红喆;范晓磊;张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制备鼠抗人B7-1分子(mAb)单抗及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以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转人B7-1基因细胞株XG7-B7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鼠抗人B7-1分子单抗;以Western blot及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鉴定其特异性和亲和力;采用3H-TdR掺入实验和Annexin-V染色分析测定该单抗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获得了4株持续分泌抗人B7-1分子的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F11、3H8、6H2和7B10,其分泌的单抗类别分属于小鼠IgG1和IgM;4株单抗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亲和力;1F11、3H8和6H2能部分阻断B7-1分子基因转导细胞介导的共刺激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效应(抑制率21%~52%);且能诱导天然表达B7-1分子的人B系淋巴瘤细胞Raji的凋亡.结论:成功研制4株功能性抗人B7-1分子抗体,这些抗体在抗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及在B系淋巴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文飚;邱玉华;於葛华;戚春建;马泓冰;周璇;王凤鸣;张学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在全球暴发流行已历经4个月,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临床过程极为凶险的呼吸道传染病.迄今为止,已经波及了全世界27个国家与地区,患病人数已超过8 000例,死亡人数达700余例,我国是重灾区.根据加拿大SARS流行病学专家绘制的流行趋势数学模型提示:部分地区疫情仍在进展之中.目前,SARS的病原体已经鉴定,SARS临床免疫学的研究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重中之重课题.SARS现有的临床免疫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作者:徐军;陈荣昌;钟南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在机体自身免疫调节中NK细胞和IL-2分泌细胞起重要作用,因此,研究NK细胞和IL-2分泌细胞的表达,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新生儿细胞免疫不成熟,是其易于感染的重要原因,有关于新生儿脐血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国内有些报道[1,2],但NK细胞和IL-2分泌细胞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将新生儿NK细胞和IL-2分泌细胞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惠荣;杨红;杨军;叶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新疆、辽宁地区HIV-1感染者细胞因子特征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淋巴细胞数,34例感染者按1993年美国CDC艾滋病监测病例分类及扩大的诊断标准分A、B两组,ELISA方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L-12、IFN-γ、IL-10、IL-6水平,载量仪测定HIV-1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同时检测1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细胞因子.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相比,HIV-1感染者血浆IL-12水平显著降低(P<0.01),IFN-γ、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A组血浆IFN-γ水平明显高于B组,IFN-γ水平降低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P<0.05).结论:①新疆、辽宁地区HIV-1感染者血浆细胞因子IL-12、IFN-γ、IL-10、IL-6出现异常变化;②HIV-1感染者的IFN-γ水平可辅助判断机体细胞免疫水平预测疾病进展.
作者:张旻;尚红;张远志;周立平;王亚男;李丹;张蕴秀;孙峥嵘;文小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外周血免疫细胞在SARS发病进程中的意义,初步探讨SARS的发病机理,并为SAR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性动态观察我院收治的已治愈SARS病例和SARS死亡病例外周血CD4+和CD8+T 淋巴细胞,评估外周血免疫细胞在SARS发病进程及预后中的作用.实验方法为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分析免疫细胞表面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T细胞表面标志组合为CD3 /CD8 /CD45 /CD4.结果:所有治愈的SARS病人的CD4+和CD8+T 淋巴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下降,而所有的死亡病例有不可逆性显著下降,直至死亡.T细胞下降程度和维持的时间与病情密切相关.普通型SARS病例低CD4+T 淋巴细胞数为305±150 cells/μl(P<0.001)、重型为139±69 cells/μl(P<0.001),普通型SARS病例低CD8+T 淋巴细胞数为223±89 cells/μl(P<0.001)、重型为171±92 cells/μl(P<0.001).所有普通型病例和大部分重型病例T 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个别重型病例低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恢复后普通型平均为991±286 cells/μl,重型平均为545±225 cells/μl.恢复时间有所不同,普通型平均为17±5天,而重型平均为27±6天,与重型比,普通型病程长.结论:SARS患者CD4+和CD8+T 淋巴细胞与其病程进展相符,可作为早期诊断、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并为SARS的治疗起指导意义.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是SARS患者机体内免疫状态的表象,为探讨SARS免疫学发病机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刘顺爱;戴旺苏;张剑平;冯鑫;何忠平;姚均;董庆鸣;宋淑静;刘志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湖北汉族人群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或Mannose-Binding Protein,MBL或MBP)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探讨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易感性关系.方法:采用异源双链杂交技术对111例健康正常人和41例SLE患者的MBL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①共检测出两种等位基因:野生型A和变异型B(在54位密码子由GGC→GAC),未检出变异型C、D等位基因.②正常对照中A等位基因及B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910和0.090,符合Hardy-Wernberg定律;与此前在日本人中报道的A及B等位基因频率0.767和0.233相比,变异型B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③SLE病人组中B等位基因频率为0.146,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湖北汉族人群中MBL基因外显子1具有遗传多态性,而且与已知其他人群的分布频率有一定差异.MBL基因外显子1的遗传多态性并不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联.
作者:韩军艳;黄亚非;张胜桃;吴雄文;龚非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LN)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测定,了解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弥漫增生型LN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n=15)及弥漫增生型LN组(n=18)血清中TGF-β1水平.结果:弥漫增生型LN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TGF-β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弥漫增生型LN及时应用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延缓硬化性肾炎的发生.
作者:罗萍;李艳辉;顾华;卢雪红;苗起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PCR-ELISA法检测PAF受体RNA.方法:提取20例银屑病病人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液单个核细胞标本中的总RNA,用双标记的PAF-R(Biotion与Digoxin标记)及β-actin(Biotin与Fluorescein标记)引物进行PT-PCR,用ELISA检测PCR产物,用传统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照.结果:ELISA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β-actin检测结果均为阳性;ELISA法检测PAF-R,20例病人标本均为阳性,20例对照组16例阳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PAF-R,20例病人标本18例阳性,20例对照组16例阳性.结论:PCR-ELISA引物双标记法检测PAF-R操作简单,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姚新生;孙万邦;蒋汉文;邹桂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转染hTCRVβ 8.4基因后健康人PBM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对起源于乙肝病毒的肝癌细胞株BEL-7402 杀伤活性的改变.方法:将hTCRVβ 8.4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并转染健康人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PBMC中TCRVβ8.4蛋白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活性法检测重组质粒转染后PBMC对癌细胞BEL-7402的杀伤活性.结果:TCRVβ8.4在基因转染后淋巴细胞中表达显著增高;与BEL-7402共培养后,基因转染组CD3+TCRVβ8.4T细胞增殖明显高于对照组;BEL-7402G刺激后免疫细胞活化,表达CD122的细胞数量增多,表达CD19(B细胞活化的标志)的B细胞增加;重组质粒转染后,PBMC对肝癌细胞BEL-7402杀伤活性增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重组质粒转染的PBMC使BEL-7402凋亡.结论:hTCRVβ 8.4基因修饰可显著增强淋巴细胞在超抗原BEL-7402刺激下的增殖及免疫细胞活化,基因修饰后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强.
作者:肖兰凤;胡丽彩;林月霞;黄树林;钟声强;罗利琼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肾病综合征(NS)是儿科常见病,其发病除与机体细胞免疫紊乱有关外,亦与免疫复合物(IC)激活补体产生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胞溶解,促进细胞因子释放,从而介导肾脏损伤有关.近发现体内补体激活受补体调节蛋白的调控.为此我们检测了22例NS患儿补体调节蛋白CR1基因组密度多态分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朱慧娟;蒋玉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杨贵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氟达拉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BXSB小鼠狼疮活动的影响,氟达拉宾治疗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30 mg/(m2*d),连续3天氟达拉宾尾静脉注入BXSB小鼠体内,用血液分析仪分析用氟达拉宾前后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用ELISA方法测定BXSB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查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尿蛋白试纸检测用氟达拉宾前后BXSB小鼠的蛋白尿,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表面CD4+Fas+、CD8+Fas+、、CD45RO+ Fas+表达的变化.结果:用氟达拉宾后BXSB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从第3天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白细胞下降至低值[(0.5±0.2)×109 L-1],白细胞上升至1.0×109 L-1的时间是用药后19天;BXSB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的水平明显下降,分别出现在用氟达拉宾后第14、21天时;用药后第28天氟达拉宾组72.7%的BXSB小鼠肾组织进行免疫荧光病理检查,其荧光强度由+~+ +→±;用氟达拉宾后第21、28天尿蛋白从+ +~+ + +转±~ - 占81.8%;用Flu后BXSB小鼠CD4+Fas+、CD8+Fas+、CD45RO+ Fas+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用Flu前.结论:氟达拉宾可明显减少BXSB小鼠血清抗ds-DNA抗体、抗核抗体的水平,减少BXSB小鼠肾组织的损害和尿蛋白的形成,对重型SLE动物模型有明显疗效.氟达拉宾可显著减少BXSB小鼠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5RO+ 表面Fas抗原表达,可能是Flu治疗重型SLEBXSB小鼠有效的机制之一.
作者:罗绍凯;李娟;熊文杰;郭长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小鼠抗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8(rhIL-18)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重组hIL-18免疫BALB/C小鼠,应用杂交瘤技术,ELISA法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经多次克隆化.结果:建立了2株小鼠抗hIL-18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1C7和1F5,染色体数目分别为92条和90条,所分泌的抗体分别为IgG2a和IgG1,轻链均为κ型,腹水IgG抗体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纯度达95%以上,效价为1×10-4和1×10-5,Western blot显示2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18.3 kD处的rhIL-18蛋白.1C7单抗的亲和常数Ka=1.7×105,1F5的亲和常数Ka=1.3×105.2株单抗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结论:制备的2株单抗为进一步研究IL-18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实验材料.
作者:马颖;邹全明;朱永红;罗萍;毛旭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诱导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制备SD大鼠针对豚鼠的T细胞疫苗(TCV),然后用T细胞疫苗免疫正常SD大鼠,连续3周,每周1次,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以被免疫SD大鼠的脾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豚鼠的脾细胞作为刺激细胞(经丝裂霉素处理),于接种前和每次接种后第5天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同时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和CD4+、CD8+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MLR结果显示,在TCV组,SD大鼠的脾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著减弱(P<0.01),接种后相同时点组间比较,TCV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接种T细胞疫苗后,外周血T细胞凋亡率比接种前显著增加(P<0.01),并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接种T细胞疫苗次数的增加,CD4/CD8逐渐减小,与MLR的cpm值的递减趋势一致.结论:T细胞疫苗成功地诱导出异种特异性免疫耐受.T细胞疫苗可能通过诱导抗原特异性的反应性T细胞凋亡去除独特型T细胞克隆,进而诱导出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CD4/CD8与免疫耐受的产生有关,CD4/CD8降低有利于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形成.
作者:赵振林;郭永章;李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外周血NK细胞和B细胞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发病进程及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SARS病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NK细胞动态变化,使用的NK细胞表面标志为CD16+ CD56、B细胞表面标志为CD19.结果分析用BD公司的MultiSet自动分析软件.结果:随着病程的进展92%的SARS病人B细胞先降后升或持续升高,少部分病人B细胞无改变或下降.NK细胞显示不同的个体差异,73.7%的病人显示典型的抗病毒免疫现象,即发病初期NK细胞数升高,恢复期NK细胞数下降,也有部分病人NK细胞无变化(15.8%)或升高(10.5%).结论:在SARS发病进程中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剑平;冯鑫;刘顺爱;戴旺苏;何忠平;董庆鸣;宋淑静;刘志英;姚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肾怡对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内Th1/Th2细胞比例的调节作用.方法:将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从12周观察到28周后于实验终点处死小鼠.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胸腺和脾脏中CD4+CD30-(Th1)、CD4+CD30+(Th2)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进一步对脾细胞进行CD4+T淋巴细胞分选,并于体外利用PHA-P进行刺激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IL-4(Th2细胞因子)和IFN-γ(Th1细胞因子)的表达丰度,比较二者的比值在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之间的差别.结果:胸腺中几乎检测不到CD4+CD30+ T淋巴细胞;脾脏中虽可检测到CD4+CD30+T淋巴细胞,但在未加入PHA-P的条件下,CD4+CD30+T淋巴细胞在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中所占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经PHAP刺激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脾细胞中CD4+CD30+T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均明显增加,但治疗组中CD4+CD30+T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增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将脾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分选出来后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所表达IL-4/IFN-γ(Th2 /Th1)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中药肾怡能够纠正MRL/lpr狼疮小鼠脾脏中CD4+T淋巴细胞在PHA-P刺激的条件下朝向Th2过度分化的倾向性.
作者:李非;陈香美;傅博;候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P-选择素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的大鼠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循环血中血小板膜表面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组织TNF-α和血清IL-8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血栓并发症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分别在制模后24小时、1周和2周取心脏血,放射免疫法测定P-选择素的含量,ELISA夹心法检测IL-8的含量,免疫组化法分析P-选择素及TNFα在病变部位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选择素在结肠组织炎症的各个时间点均有表达,阳性表达率大于50%.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在灌肠后24小时未见升高,第1、2周明显升高(P<0.01).血清IL-8含量及TNFα表达曲线变化情况相似,在24小时升高为明显,随着病程延长而下降.P-选择素与IL-8在同期炎症中呈正相关,而与TNF-α无线性相关.结论:P-选择素在结肠炎症早期介导局部的炎症反应,晚期仍然是维持炎症、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P-选择素含量升高和表达增强与IL-8呈正相关,与TNF-α无线性相关.
作者:韩红;夏冰;刘君炎;曾宪昌;郭广松;张克俭;龚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例SARS患者系列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系列血清包括患者发病后1周,2周,3周,4周,8周,12周所采集的样本.结果:20例患者发病后第1周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第2周时16例IgM抗体阳性,17例IgG抗体阳性;第3周后所有患者IgG抗体阳性并持续至第12周,而IgM抗体阳性患者逐渐减少,至第12周时所有患者均为阴性.结论:SARS特异性IgM抗体消失较早,其存在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的持续存在可能是获得病后免疫力的标志.
作者:李刚;陈雪娟;陈文思;代志琰;张天托;杨林;崇雨田;刘淑芳;江元森;姚集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小鼠脑组织内的ICAM-1mRNA动态变化及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方法半定量检测小鼠HSE治疗前后ICAM-1mRNA的表达,并给予阿昔洛韦(ACV)及地塞米松(DEX)治疗,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治疗后脑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HSE小鼠在感染后第3天ICAM-1mRNA的表达开始增加,第4天达高峰,第5天后逐渐下降;用药物干预的小鼠脑神经细胞改变较轻微,未找到病毒颗粒,毛细血管周围水肿减轻.结论:ICAM-1mRNA是HSE炎症反应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HSE时早期给予ACV+DEX治疗对HSE脑细胞结构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朱丽阳;衣曼;魏兵;吴保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