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V变异的检测及临床

肖宏;王冯滨;徐俊;高涛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突变, 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msPCR法检测92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reC1896变异,并运用APAAP法检测T细胞亚群改变,用双抗体夹心ELJSA法检测血清SIL-2、TNFα水平.结果:92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preC变异株检出率为62%.各HBe系统均可检出HBV preC1896变异,变异株的总检出率及单纯变异株的检出率以HBeAg(-)/HBeAb(+)组为高,变异株的检出率随着临床病情的加重而增高,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重度患者单纯变异株的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变异株组及野生株组外周血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8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变异株组CD4、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野生株组(P<0.05),而CD8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变异株组sIL-2R及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两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变异株的检出主要集中在HBeAg(-)/HBeAb(+)患者中,并且随临床病情的加重其检出率也逐步增高.HBV变异株组较野生株组有更为严重的免疫紊乱,HBV变异可能与机体免疫选择有关,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肝细胞损伤.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类Pax-5基因外显子1B的5'侧翼区碱基序列分析

    目的:探讨Pax-5基因表达在B细胞分化发育的调节机制.方法:利用分子克隆及亚克隆技术对Pax-5基因外显子IB的5'侧翼区分离克隆.用双链双脱氧终止法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并对侧序资料进行序列程序分析.结果:整段碱基序列(6671 bp)分析表明:无TATA盒共同序列存在,近段启动子包括3个CAT盒,1个SP1和1个E盒;上游进一步推测的调节位点显示6个LMO2COM,5个NFAT,2个LPOLYA-B,3个GATA1,2个AP4,10个MZF1,1个ETS1-B,1个GATA3,1个NKX25,2个RORA1,1个LYFI,2个Ikaros2,2个TCF11,1个GATA-C和1个FREAC7确定在序列上.结论:Pax-5基因外显子1B的5'侧翼区与Pax-5表达的调节有关,且对保证B细胞谱系和B细胞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刘茂林;Mizanur Rahman;平林泰彦;佐佐木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T细胞蛋白激酶C的激活

    目的:观察PAF对T细胞PKC激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CD3mAb(30ng/ml)或PMA(50ng/ml)/ionomycin(500 ng/ml)活化T细胞.T细胞增生以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IL-2生成用MTT法测定,IL-2R(CD25)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测定,PKC活性用Hauschildt所述方法测定.结果:PAF抑制由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生、IL-2生成、CD25的表达和PKC的激活.虽然PAF对PMA/ionomycin诱导的T-细胞增生和CD25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IL-2生成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结论:PAF除抑制PKC激活外,对PKC激活之前的信号传导过程亦有调节作用.

    作者:王金龙;薛茵;郭小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插入IL-2基因优化HBV DNA疫苗的研究

    目的:观察IL-2基因的插入对DNA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探讨优化DNA疫苗设计、提高DNA疫苗免疫效应的途径.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克隆和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IL-2和HBsAg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IL-2,通过脂质体基因转移技术导入Cos-7细胞中检测其瞬间表达,并经肌肉注射免疫C57BL/6小鼠,以检测和比较它们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结果:通过酶切、PCR及测序证实已正确完整地插入IL-2基因,成功构建了pcDNA3.1+-S/IL-2重组质粒.体外转染Cos-7后可见基因的表达和分泌,pcDNA3.1+-S/IL-2可以提高免疫小鼠的抗HBs抗体滴度和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L-2的生物活性水平,增加HBsAg特异性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结论:IL-2和HBsAg基因的融合表达对DNA疫苗的免疫反应起协同和增强作用,提示IL-2基因插入可能是增强DNA疫苗的免疫效应的可行途径.

    作者:罗红雨;杨旭;苏先狮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皖籍汉族人群HLA-DM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目的:了解正常皖籍汉族人群的HLA-DM遗传多态性及DMA与DMB基因之间的连锁不平衡.方法:采用PCR-RFLP法.结果:皖籍汉族人群中DMA*0101-0103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依次为68.4%、29.8%、1.8%.DMB*0101-0104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依次为62.2%、17.6%、18.9%、1.3%.DMA和DMB的基因型均以0101/0101和0101/0102为高.DMA*0101-DMB*0101和DMA*0102-DMB*0101单体型实测频率与期望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皖籍汉族人群中的HLA-DM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其他种族人群不完全相同,DMA与DMB基因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

    作者:叶冬青;陆伟;施小明;李向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初发SLE病人Th1/Th2及调控因子IL-18基因研究

    目的:探讨未经药物治疗初发狼疮病人Th1/Th2细胞亚群分布及其调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差异,试图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免疫紊乱机理.方法: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2例未经药物治疗初发狼疮病人细胞亚群分布,并以10例正常人作对照;AB17700real-time PCR法同时检测38例未经药物治疗初发狼疮病人和28例正常人IL-18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①初发狼疮病人Th1较正常人明显减低(P<0.05),但Th1/Th2无显著性改变.②与正常组相比,SLE组病人IL-18 mRNA及其受体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③面部红斑组病人Th1/Th2较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④关节炎组SLE病人较无关节炎病人IL-18表达降低.结论:SLE是一种以Th1细胞下降,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源于诱导向Th1细胞分化的IL-18及其受体减少和细胞因子间失衡所致.

    作者:黎莉;陈顺乐;沈南;鲍春德;顾越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姜黄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姜黄素对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姜黄素明显抑制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细胞的生长,24、48、72 h的IS50分别为8.94、5.21、3.μg/ml,姜黄素处理HL6072 h的IC50为3.99μg/ml.荧光显微镜观察见核浓缩等凋亡特征性改变.AnnexinV-FITC/PI双染见AnnexinV-FITC单阳性细胞高达17.8%.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姜黄素可下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姜黄素可抑制白血病耐药细胞HL60/ADR细胞的生长,与阿霉素之间无交叉耐药.

    作者:黄俊琼;孙万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人IL-2Rα基因工程抗体Fab的构建和表达

    目的:构建和表达抗人IL-2Rα基因工程抗体Fab片段,并测定该抗体片段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连续PCR方法构建抗人IL-2Rα抗体Fab克隆载体5G1-pA22,并通过限制性酶切反应将抗人IL-2Rα抗体Fab基因从克隆载体5G1-pA22重组入表达载体pET-28b,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以包含体形式高效表达,该表达产物约占菌体蛋白20%以上.经超声破碎、洗涤、变性和复性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体外抗体竞争抑制试验鉴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抗人IL-2Rα基因工程抗体Fab成功构建,并以包含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的产量达1 mg/ml.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验表明抗体Fab段与IL-2Rα有特异的结合能力,体外抗体竞争抑制实验表明Fab段可拮抗IL-2与活化T细胞表面IL-2Rα有特异的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抑制率达90%以上.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人IL-2Rα抗体Fab段,并获得高效表达,其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李佳莉;朱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BV变异的检测及临床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与临床关系.方法:采用msPCR法检测92例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preC1896变异,并运用APAAP法检测T细胞亚群改变,用双抗体夹心ELJSA法检测血清SIL-2、TNFα水平.结果:92例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 preC变异株检出率为62%.各HBe系统均可检出HBV preC1896变异,变异株的总检出率及单纯变异株的检出率以HBeAg(-)/HBeAb(+)组为高,变异株的检出率随着临床病情的加重而增高,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重度患者单纯变异株的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变异株组及野生株组外周血CD4、CD4/CD8比值明显降低,而CD8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变异株组CD4、CD4/CD8比值显著低于野生株组(P<0.05),而CD8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变异株组sIL-2R及TNFα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株组(P<0.01),两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变异株的检出主要集中在HBeAg(-)/HBeAb(+)患者中,并且随临床病情的加重其检出率也逐步增高.HBV变异株组较野生株组有更为严重的免疫紊乱,HBV变异可能与机体免疫选择有关,并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免疫细胞,参与肝细胞损伤.

    作者:肖宏;王冯滨;徐俊;高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IgE抗体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电镜观察

    自1879年Ehrlich首先发现了MC,迄今已近2个世纪.人们对MC的各种生物功能和特点,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近一年来,对MC脱颗粒的机制研究也较为透彻,但对其脱颗粒的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对MC特异性脱颗粒的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玲;陆惠民;余传星;何小丽;苏东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海带岩藻-半乳聚糖硫酸酯对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影响

    海带生物活性物质硫酸酯多糖具有抗肿瘤、血脂调节、血糖调节、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1-4].多糖的提取通常要用酸碱水解及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但由于海带中纤维素及果胶含量较多,多糖成分复杂,此种方法得到的多糖其产率及纯度都会受到限制.

    作者:张英慧;王琪琳;王海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核酸疫苗诱导H-2b小鼠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并证实adr和adw亚型MHBs核酸疫苗单独应用,或与HBc核酸疫苗联合免疫诱导H-2b小鼠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方法:C57BL/6(H-2b)小鼠随机分为4组:pJW4303组(P组,5只);pJW4303/MHBs/adw组(W组,6只);pJW4303/MHBs/adr组(R组,6只);pJW4303/MHBs/adr+pJW4303/HBc组(R+C组,6只).免疫方法为各组小鼠每只每次注射相应的质粒DNA疫苗100μg(100μl).免疫程序为0,2,4 w.小鼠血清抗HBs和抗HBc水平以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y和IL-4浓度用ELISA法检测.小鼠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试验采用3H-TdR掺入法,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w、R、R+C各免疫组在末次免疫后4 w所有小鼠均产生抗-HBs,但各免疫组间无明显差异,抗-HBs以R+C组早出现.R+C组小鼠在第1次免疫后2 w抗-HBc即全部阳性,P组免疫后始终未出现抗-HBs和抗-HBc.核酸疫苗免疫的w、R、R+C各组免疫小鼠HBsAg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均高于P组(P<0.01~P<0.001),R+C(n=6)组小鼠脾淋巴细胞HBsAg特异性SI比R组显著升高(P<0.05);R+C免疫小鼠HBcAg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均≥2,与P组(其SI均<2)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W、R、R+C各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HBsAg共培养的上清中IFN-y的浓度比P组显著升高(P<0.001),而它们的IL-4浓度比P组明显下降(P<0.001).R+C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HBcAg共培养的上清中IFN-y浓度也较P组明显升高(P<0.005),但其IL-4浓度与P组无差别(P>0.05).结论:adr亚型和adw亚型HBV外膜中蛋白(MHBs)核酸疫苗和HBcAg核酸疫苗能诱导H-2b小鼠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原性.MHBs核酸疫苗与HBcAg核酸疫苗联合免疫能加强MHBs核酸疫苗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所诱导出的辅助性T细胞免疫反应为Th1型.

    作者:吴兴柳;丁如宁;吴欣;黄祖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通痹灵对多克隆刺激剂作用下小鼠T细胞CD69表达影响的血清免疫药理评价

    目的:应用血清免疫药理方法探讨通痹灵对T细胞体外活化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通痹灵的免疫调节分子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小鼠淋巴结细胞,分别与CHX、5%CHX血清、CsA、5%CsA血清、5%通痹灵血清预孵后加入多克隆刺激剂继续培养,总计培养24h后收获细胞,进行双色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术对T细胞的CD69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通痹灵作用下ConA活化的T细胞CD69表达百分率为(54.67±6.69)%,与相应对照[(64.35±10.1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作用下PDB活化的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为(80.99±6.18)%,与相应对照[(79.68±4.1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痹灵含药血清选择性地抑制ConA刺激的T细胞活化,而对PDB刺激的T细胞活化无影响;推测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启动与发展中异常的T细胞活化,是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全世明;曾耀英;陈纪藩;胡英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重组FS-288表达及ELISA法检测正常女性月经周期血中FS水平变化

    目的:表达重组FS-288,制备抗FS抗体,建立特异性的FS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系统.方法:采用表达质粒构建及诱导表达方法制备重组FS-288,杂交瘤技术制备抗FS单抗,酶联免疫方法测定血中FS水平.结果:以抗FS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建立了FS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其敏感度为25pg/well,正常女性血中FS水平随月经周期呈周期性变化,在排卵前2 d达峰值,而activin A无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结论:FS水平随月经周期改变,提示FS可能与性腺轴的内分泌调控有关.

    作者:于春雷;杨煜;韩宏伟;柳忠辉;汪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IV-1中国流行株gag与hIL-2在重组痘苗病毒中的共表达及其与核酸疫苗的实验免疫研究

    目的:将HIV-1中国流行株B亚型gag基因、gag和hIL-2基因在天坛株痘苗病毒中进行共表达,以期获得重组痘苗病毒,观察细胞因子的佐剂作用,与核酸疫苗混合免疫,评价免疫效果,为新型艾滋病疫苗研制开发打下基础.方法:将HIV-1中国流行株gag基因、gag和hIL-2基因片段插入到pJ38载体启动子下游,经同源重组和血凝素阴性空斑筛选重组痘苗病毒,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以重组病毒和核酸疫苗免疫Balb/c小鼠,进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CTL、CD4+、CD+T细胞数目以及血清抗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结果:获得了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和vJ38gag-IL-2.与vJ38-gag相比,vJ38gag-IL-2,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重组痘苗病毒免疫3次的效果好于重组病毒免疫2次,以2rVV-DNA混合免疫效果好.结论:重组痘苗病毒vJ38gag和vJ38gag-IL-2能够表达外源蛋白并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因子IL-2发挥了免疫佐剂的作用.

    作者:王莉馨;金宁一;王宏伟;秦云龙;罗坤;葛涛;江文正;金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ATP对人不死化成纤维细胞DNA的合成、膜蛋白表达及离子通道的影响

    目的:探讨ATP抑制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对其DNA合成、细胞膜蛋白的表达以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TIG-7和OUMS-36细胞株,不死化人KMST-6和SUSM-1细胞株在不同浓度的ATP、ADP、AMP条件下分别进行24和96h的常规细胞培养,观察存活细胞数目、DNA的合成、[32P]ATP标记膜蛋白的表达以及不死化KZMST-6细胞分别在无钙离子培养基和应用Ca2+和K+通道拮抗剂时,细胞增殖率的改变.结果:培养96h后,0.4 mmol/L ATP对不死化细胞KMST-6的抑制率为77%,且DNA合成明显地被抑制,而正常OUMS-36细胞抑制率为41%,且DNA合成无明显改变.在1 mmol/LATP时,多数KMST-6细胞发生死亡,而正常OUMS-36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当ADP、AMP和腺苷或磷酸处理的细胞,仅有ADP处理的不死化细胞存活数目减少(P<0.01).与正常细胞比较,不死化细胞30,31,33和40kD的[32P]-ATP标记膜蛋白呈高表达.0.4 mmol/L ATP与KMST-6细胞共培养时分别加入Ca2+以及K+通道拮抗剂,这些药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ATP的增殖抑制作用,当ATP处理的细胞液中无钙离子时,它们的增殖不受影响.结论:ATP对不死化人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使磷酸化细胞膜蛋白表达增高;其过程中有钙通道和钾通道的参与.

    作者:李君武;片山文二;难波正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肿瘤抗原MAGE-A家族成员进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MAGE-A家族成员间的同源性,发现公共CTL表位对抗肿瘤逃逸.方法:采用1999DNAstar软件Window95/98平台支持下的蛋白质核酸序列编辑、分析工具对MAGE-A家族成员进行开放阅读框、蛋白及其CTL序列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表明MAGE-A家族核苷酸同源性高达57.6%~98.0%,种系发生树显示各成员来源于同一祖先并在不同时间分野,且部分CTL表位高度相似.结论:MAGE-A家族成员来自于同一祖先的同一家族,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存在异质性,故此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在发展肿瘤治疗性细胞免疫疫苗中选择合适的CTL表位.

    作者:耿淼;吴玉章;万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IL-3、GM-CSF扩增骨髓树突状细胞及促进MHC Class-Ⅰ途径抗原提呈

    目的:研究IL-3、GM-CSF能否扩增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并通过MHC Class-Ⅰ途径提呈外源性抗原.方法:以C57BL/6小鼠骨髓2 h粘附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来源,在IL-3(10 ng/ml)及GM-CSF(1 000 U/ml)条件下培养5 d,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和免疫表型的变化,以及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能力和CLASS-Ⅰ途径提呈能力.结果:培养后细胞绝对计数显著增加,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显著增加,对颗粒性抗原beads-OVA具有高效摄取能力,Class-Ⅰ途径提呈beads-OVA及SIIFEKL表位的能力显著增强.结论:IL-3、GM-CSF能有效扩增具有高效抗原摄取和提呈能力的树突状细胞,提示在树突状细胞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杰;Fifis T;彭军;徐从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HLA-A、B等位基因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相关性研究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ermatomyositis DM/Polymy-ositis PM)均属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如肌炎同时伴有多种形态皮疹者称为皮肌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及遗传有关.

    作者:韩秀萍;翟宁;李久宏;宋芳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