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初始长病变的临床疗效

苏伟民;张建勇;杨荷霞;陶莉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 小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再狭窄率, 完全闭塞, 前降支, 裸支架, 发生率, 安全性, 应用, 术后, 金属
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金属裸支架(BMS)的应用提高了PT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尤其在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完全闭塞、前降支近段病变等发生率高.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开创了PCI的新纪元,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5%-10%.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含特发性)心房颤动(AF)及房性心律失常(AR,含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30例AF(AF组)和30例AR患者(AR组)P波离散度、P波大时限,并与34例健康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AF组和AR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118.26±8.24和43.56±6.87,P波大时限分别为117.46±8.58和118.26±8.24,与对照组(Pmax98.46±5.12,Pd 27.98±5.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多数患者P波离散度≥40 ms.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AF和AR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指标.

    作者:祁珩;黄征宇;李迎;张宪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持续心房颤动患者直流电复律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和B-型钠尿肽的变化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心脏疾患及心房颤动发生有关,炎症反应标记物血浆C反应蛋白(CRP)在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升高[1,2].B-型钠尿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作用己得到大量文献印证[3-6].本研究对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血浆CRP和BNP的变化进行观察,探讨二者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方面的意义.

    作者:宫荣泉;王善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疗效观察及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6个月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20例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将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10例作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另外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置入起搏器前后两组的起搏参数、QRS宽度、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时.两组在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8±0.1)mV和(0.56±0.12)mV;(14.7±1.2)V和(12.6±2.3)v;(904±56)Ω和((815±45)Ω,P>0.05],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的QRS宽度明显缩短[(108.3Ω11.2)ms和(134.5Ω12.6)ms,P<0.05],且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58.9Ω2.5)%和(54.3±2.5)%.61.8Ω2.3和56.2Ω5.1,P<0.05].结论 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增加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提高心功能及改善预后.

    作者:王小素;温西京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7年冠心病研究回顾

    在过去的2007年中,伴随众多新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问世,新药物、新技术、新概念的涌现以及新的研究焦点的提出,冠心病领域充满学术争议,心脏病学医生更加关注各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和获益.

    作者:吕树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血管吻合装置应用进展

    近年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方式、器械和材料都有重大改进,并逐步向全动脉化、微创、小切口、内窥镜和机器人辅助方向发展.因此,吻合口的完成需要有一种简单、可靠、省时、能通过小切口的新方法来替代手工缝合.另外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谵妄、认知障碍和脑卒中等,可增加手术死亡,延长住院时间.

    作者:赵洋;苏丕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时域方法的冠心病患者脉图波形特征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脉象客观特征,旨在客观评估脉象信息在冠心病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运用脉象检测系统采集健康人、冠心病、非冠心病患者的脉图,采用Hilbert-Huang变换(UHT)方法和时域方法分析患者的脉图信息.结果 冠心病患者脉图存在特征性变化:①脉图时域参数h1、h3、h4、h3/h1、t、t5/t4升高,w1增宽.②HHT方法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C2波形杂乱且波幅高低不齐,占44%;C3波形欠规则且平均幅度超过10克力,占72%.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时域方法和HHT方法提取的脉图波形特征可作为冠心病诊断和辨证的客观依据;预示脉诊这种简便易行且无创的检测方法,能够对冠心病的发生进行辅助监测.

    作者:李福凤;王忆勤;孙仁;薛松;姚笛;沈海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由于不同血管床发生局灶性复合病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弥漫性[1]复杂的炎症性过程.早期AS是由于多种相关刺激包括氧化的脂质、细胞因子或血流涡流引起血管内皮的激活.活化的内皮表达特异性的黏附受体及细胞因子,从而促进白细胞向血管壁聚焦,这同时也成为加速血块形成的因素[2].

    作者:周小波;吴慧琴;张雪梅;王高频;段培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三尖瓣下移的外科治疗

    三尖瓣下移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5%[1],只有外科手术可以矫正.我院共为18例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实施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章志龙;汤祖辉;张兆瑞;王海鹏;王晖;刘勇;牛凡;陈华;曾新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

    随着人类对于疾病的不断认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这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引起了医学工作者对于这种疾病不断深入的研究.

    作者:董新博;王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高危组药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危险度分层高危组的患者83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 d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性死亡,新出现的心肌梗死、脑卒中、顽固缺血状态伴ST-T改变,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住院期间所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降低(15.7%比18.8%,P<0.05).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轻度出血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替罗非班在高危ACS治疗中可减少30 d内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作者:董平栓;杜来景;王绍欣;杨旭明;李志娟;方新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黄芪总黄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 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成AMI,开胸前5 min实验组大鼠舌静脉注射剂量为(20 mg/kg)TFA溶液50μl,并设正常对照组,AMI组及TFA实验组,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查;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L型Ca2+电流(L-Ica)的作用.结果 ①应用TFA(20 mg/kg)后与AMI组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n=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7).②应用TFA(20 mg/kg)后与AMI对照组比较,L-型钙电流(L-ICa)由给药前的(0.31±1.09)nA增加到给药后的(0.49±0.89)nA(P<0.01,n=7).结论 TFA可以明显改善AMI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增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幅值.

    作者:王洪军;赵明;于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剂量卡维地洛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剂量卡维地洛对老年(≥60岁)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90例经常规心衰治疗病情稳定的老年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卡维地洛组50例,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服卡维地洛3.125 mg,2次/d;持续2周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者加量至6.25 mg,2次/d,直到6个月.常规治疗组40例作为对照,采用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方案.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LVP)、室间隔(IVS)厚度.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卡维地洛组患者的HB变慢,LVEF增加,LVP和IVS厚度均减少.结论 卡维地洛治疗老年CHF 6个月后,具有逆转左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的有益作用.

    作者:陈协辉;许文敏;李欣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静脉法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1].过去外科手术是PDA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2].近年来,介入治疗的水平日益提高,因其创伤小、风险低、成功率高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PDA.

    作者:于连慧;孟繁超;刘和平;王玉库;刘光钰;薛国宏;蒋宝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紧张素Ⅱ-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与高血压的关系

    过去十多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对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肌肥厚及心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罗延福;李家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代谢综合征治疗进展

    Reaven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代谢综合征的概念[1],初的描述是包括高血压、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包括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和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异常],并指出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引起代谢综合征中其他异常改变的基础.

    作者:韩培天;蔡久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反应蛋白与房颤的关系探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炎性因子在房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观察指标,拟对CRP与房颤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作者:董茜;李东旺;杨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国产药物洗脱支架在初始长病变的临床疗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金属裸支架(BMS)的应用提高了PT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再狭窄率仍高达20%-30%,尤其在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完全闭塞、前降支近段病变等发生率高.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开创了PCI的新纪元,使术后再狭窄率降至5%-10%.

    作者:苏伟民;张建勇;杨荷霞;陶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行为干预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干预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干预.结果 干预组术后6个月的大运动负荷量和运动代谢当量明显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的大运动负荷量、LVEF及METs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行为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预后.

    作者:王翀;孙宏泰;王盛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结合盐酸帕罗西汀对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目的 评价心理干预结合盐酸帕罗西汀对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 将首次接受PCI治疗后的合并焦虑、抑郁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HAMA和HAMD评分.实验组除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外,还给予心理干预,同时结合盐酸帕罗西汀(赛乐特,)20 mg/d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1个月以后,随访患者再次接受HAMA和HAMD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以胸部不适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结果 处理组胸痛缓解率为80.43%(37/46),显著高于对照组45.24%(19/42)(P<0.05).治疗1个月以后,处理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7.8±2.1和6.7±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3±2.7和17.1±1.9(P<0.05),且与治疗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同时结合盐酸帕罗西汀对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焦虑、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蓓;李建美;张建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ARTO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探讨

    目的 总结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电学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12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8例,持续性房颤4例)接收手术,阵发房颤采用Pappone术式,持续性房颤采用联合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术后随访5-18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1例患者复发房颤.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Pappone及Nademanee术式治疗房颤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易;李绍龙;刘屹;董建增;张荣华;陶四明;张仪坚;谢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