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刘军;夏勇;李东野;陈清枝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塞, 凋亡, 基因, Bcl-2, Bax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提早干预治疗,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2]低剂量组:0.5 mg·kg-1·d-1阿托伐他汀;[3]高剂量组:5 mg·kg-1·d-1阿托伐他汀.在药物干预3 d后制作AMI模型,检测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细胞凋亡率并观察心肌Bax和Bcl-2表达.结果 [1]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P<0.01).[2]高剂量组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P<0.01,P<0.05),对照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Bax表达均较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梗死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与相应区域Bcl-2表达呈负相关,与心肌组织Bax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与低剂量相比显示出更好保护作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0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性细胞、炎性因子介导的系统或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AS斑块的形成.近年来促炎与抑炎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粥样斑块病变的假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白细胞介素-10(IL-10)是近年来研究得为广泛的一种抗炎因子,其有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稳定斑块的作用.本文就IL-10的特点、生物学作用、与冠心病的关系、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机理等作一综述.

    作者:邓孟球;文红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血压致左室肥厚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重要的并发症,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20%~30%可有LVH,高血压性LVH是引起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的常见因素.LIFE的研究[1]认为,不管用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或是否降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都会随LVH的消退而降低.Conrady等[2]研究认为,通过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可以逆转高血压LVH.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预后,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本文就近年来逆转高血压LVH药物治疗的机制及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孙莉;李树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72例连续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30 d随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包括年龄、性别、治疗前后血肌酐(C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等19项危险因素对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72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74例(43.6%),所有原因死亡30例(17.4%),心脏性死亡25例(1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Cr升高是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8,P=0.002;OR:6.67,P<0.001).入院时Cr水平升高(OR:0.99,P=0.014)、冠状动脉病变数目(OR:2.13,P=0.016)、入院时心功能(OR:1.57,P=0.024)、ST抬高心肌梗死(OR:2.46,P=0.048)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治疗后血肌酐水平升高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重视在治疗中各种影响肾功能的因素.

    作者:郭晓碧;吴同果;陈思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产药物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国产药物支架(Firebir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诊断ST段抬高AMI患者38例,平均年龄(61±8.3)岁,男性23例,女性15例.发病12 h内急诊行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根据病变原则上行药物支架置入.观察住院期间(15.6±4.2)d心脏主要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置入药物支架42枚,手术成功率100%,IRA为前降支19例,左回旋支8例,右冠状动脉11例.即刻的前向血流TIMI3级34例,占89.7%,TIMI2级3例,占8.4%,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左心衰,1例患者术后因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结论 研究显示国产药物支架在AMI患者行急诊PC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学玉;杜以萍;韩冬梅;马立学;史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

    高血压病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是心脏,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LVH).高血压性LVH的持续发展,将造成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相继减退,以及房颤、房扑、房早、室早、室速等各种心律失常的出现.在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的心律失常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易患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更是高血压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有利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防治.我们对1998-2005年解放军117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4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LVH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病合并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张伟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PCI)后患者调脂疗效及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 57例入选的ACS患者行PCI术后按辛伐他汀不同的剂量分为10 mg(A组)、20 mg(B组)、40 mg(C组)3组,每组各19例.分别于服药后12、24周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同时观察心脏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按时随访.不良反应C组明显高于B组,A组无不良反应.血脂下降程度24周时A、B、C组分别为总胆固醇(TC)10.1%、16.8%、19.1%,A、B两组比较,P<0.05,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8.9%、19.4%、28.7%,各组比较,P<0.05;hs-CRP在服药后24周分别下降19.8%、38.4%、51.2%,三组比较P<0.05.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偏高,但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辛伐他汀减少ACS患者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呈正相关,但40 mg/d与20 m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明显增多,收益与风险不成比例.[2]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可达到ACS患者PCI术后调脂目标.[3]调脂程度与hs-CRP下降呈正相关.

    作者:石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产长药物支架治疗冠脉长病变的疗效评估

    目的 评价国产药物长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冠心病冠脉长病变患者置人药物涂层长支架(66枚,长度均≥29 mm),随机选择同期60例接受短支架治疗的患者(70枚,长度均≤18 mm),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比较两组支架置人情况、近远期临床效果以及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相似(98.3%和100%,P>0.05),随访6~9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支架再狭窄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成功率高,其近期及远期效果均满意,故安全可行.

    作者:杨锋;李绍龙;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运动血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运动血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内皮功能(FMD)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受试者分为正常血压组和高血压组,采用胶乳比浊法测定hs-CRP,当日或次日行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FMD,行活动平板试验,测定运动前、达亚极量负荷后即刻及休息6 min时的血压.根据运动高血压的定义将两组分别分为运动血压正常亚组和运动高血压亚组.分别比较: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之间,正常血压组内的运动血压正常亚组(A组)与运动高血压亚组(B组)之间,高血压组内的运动血压正常亚组(C组)与运动高血压亚组(D组)之间的hs-CRP、FMD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的hs-CRP显著升高,FMD显著减低(P<0.01).[2]在正常血压组内,B组的hs-CRP较A组显著升高,FMD显著减低(P<0.05).[3]在高血压组内,D组的hs-CRP较C组显著升高,FMD显著减低(P<0.05).结论 运动高血压与hs-CRP、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高血压的预测指标,对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晓琴;王瑞英;许志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3年至200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升主动脉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CAF 11例,其中单支瘘管起源于左冠状动脉5例,右冠状动脉2例,双侧起源4例.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行导管弹簧栓堵闭术,另3例未进行有创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结果 8例手术及介入治疗均成功,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无残余瘘发生.结论 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CAF的主要确诊手段.外科手术和经导管栓堵术闭合CAF均安全有效,应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根治性治疗.

    作者:侯旭敏;仇兴标;方唯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代谢性疾病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1955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 [1]男女间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OW/OB)、糖调节受损(IGR)、血脂紊乱的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2]各年龄组的MS患病构成比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青年组男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同组女性(P<0.05).[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胰岛素抵抗和吸烟是MS较强的影响因素.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职工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在各种代谢异常中居首位,胰岛素抵抗和吸烟是MS较强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兴胜;刘喜;斯琴高娃;温霞;苏布道;贺文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国产药物支架治疗冠心病的近期疗效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自问世以来,远期的再狭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再狭窄中的弹性回缩、血管重塑和血栓问题,使术后3~6个月的再狭窄率明显下降,但是仍然高达20%~30%.药物支架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其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支架的再狭窄率[1].上海微创公司生产的火鸟支架(Firebird支架)是2003年进入国内市场的,对其疗效情况国内报道尚少,本研究观察我科自2005年使用Firebird药物支架治疗5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红;曹晶茗;许峰;肖践明;蔡红雁;杨光;彭云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茶皂苷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茶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茶皂苷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复灌45 min建立在体大鼠MIR模型.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小剂量、大剂量茶皂苷组.连续纪录Ⅱ导联心电图,于再灌注后取心尖部缺血区心肌,检测心肌细胞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和线粒体内Ca2+含量.结果 MIR损伤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线粒体内Ca2+含量升高;心电图ST段显著抬高,并发生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茶皂苷可明显对抗上述变化.结论 茶皂苷可通过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对MIR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储岳峰;柯永胜;俞国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估左室肥厚对左室收缩运动协调性的影响

    目的 评价左室肥厚对左室收缩运动协调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18例(组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8例(组2)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6例(组3).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的时间离散度(DTQ-S)、室间隔和左室侧壁6个位点的心肌收缩期峰值速率(Vs).结果 与组1相比,组3 DTQ-S延长(P<0.001),各位点Vs值降低(P<0.05);组2上述数值无明显变化.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存在左室运动收缩协调障碍和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纪颖;王珂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是近年来心律失常领域无可争议的主角并已经成为各大电生理中心日常的工作.房颤导管消融的进展日新月异,在此让我们回顾一下房颤导管消融近期的精彩内容.

    作者:马长生;汤日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提早干预治疗,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2]低剂量组:0.5 mg·kg-1·d-1阿托伐他汀;[3]高剂量组:5 mg·kg-1·d-1阿托伐他汀.在药物干预3 d后制作AMI模型,检测心肌梗死及其边缘区细胞凋亡率并观察心肌Bax和Bcl-2表达.结果 [1]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P<0.01).[2]高剂量组Bcl-2表达高于对照组及低剂量组(P<0.01,P<0.05),对照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Bax表达均较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梗死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与相应区域Bcl-2表达呈负相关,与心肌组织Bax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与低剂量相比显示出更好保护作用.

    作者:刘军;夏勇;李东野;陈清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策略

    目的 比较不同阶段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早期预后,总结术后监护方法,提高监护质量.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新生儿142例(男性113例,女性29例),年龄11 h~30 d,平均(13.87±9.46)d;体重1.8~4.5(3.35±0.50)kg.根据手术年份将全组病例分为2组:A组(40例,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B组(102例,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根治手术114例,姑息术28例,延迟关胸70例(50%).结果 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1080(138.69±161.16)h,监护室滞留时间2~56(10.73±8.66)d.全组死亡12例(8.4%).低心排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以及感染的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P<0.01);术后气管插管时间≤72 h、监护时间≤7 d的比例B组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急性肾衰率、再插管率以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心排综合征、肺炎以及呼吸功能不全是造成本组呼吸机辅助通气和监护滞留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积极防治低心排综合征、保持内环境平衡以及呼吸管理,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术后监护质量.

    作者:史珍英;蔡及明;周燕萍;徐卓明;陈玲;徐志伟;苏肇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41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左心室各节段分为无病变、轻度病变、中度病变和严重病变节段4组,应用组织多普勒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所有患者在静息和潘生丁负荷状态下左心室各节段室壁运动变化,并与冠脉造影所得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冠脉病变节段的平均收缩期运动速度(Vs)较正常节段减低,舒张早期充盈速率(Ve)和舒张晚期充盈速率(Vs)比值<1,节段心肌等容舒张时间(RIVRT)延长.结合潘生丁负荷试验可使这些变化更明显,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其判断血管病变敏感性为93.7%,特异性为86.4%.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检测左心室各节段心肌功能变化,可用来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结合潘生丁负荷试验,可提高判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楮雯;杨军霞;薛书峰;金军;马惠芳;潘广杰;田利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动脉栓塞28例临床分析

    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死亡率可达20%~30%,在西方国家仅次于肿瘤和冠心病,占全部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在我国并非少见,但因缺少检查手段和足够的警惕,致使误诊、漏诊颇多,使绝大多数肺动脉栓塞未得到正确诊断,这也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现将我院近两年来诊断为肺栓塞的住院患者28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文生;张帆;于梅;聂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清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择1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CRP≥3 mg/L)39例,正常CRP组(CRP<3 mg/L)78例,比较1年内心性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17例患者中高CRP组心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CRP组(25.6%和2.6%,P<0.01),应用高CRP预测上述心脏事件的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和25.6%.结论 血清CRP水平能预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1年间心性事件,可作为其危险分层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潘广杰;娄书花;薛书峰;赵建华;金军;马惠芳;田利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用特制30 mm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3岁.体重45kg,身高150 cm.于30年前因感冒查体发现心脏杂音,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未行治疗.20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易疲劳,经休息后可缓解.患者平日易感冒,生长发育未受影响.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入院查体:BP:13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口罗)音,心前区隆起,可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P2亢进,L2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肝肋下5 cm,剑突下6 cm,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隋吉明;张善成;毛帮富;周达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