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守刚;张敏;赖兆新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选择无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入本观察,每年检查一次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每个患者至少行一次头颅CT检查,187例完成随访.观察结束将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7例患者中29例发生脑卒中(15.51%).12例确诊为出血,17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血清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 mmol/L比5.04 mmol/L,P>0.05).脑卒中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脑卒中组(2.44 mmol/L比1.52 mmol/L,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升高与脑卒中发生无明显关系,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作者:周忠泉;周林;易绪英;杨学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美国学者Mitchell等通过一项前瞻性、以Framingham心脏研究人群为基础、为期20年旨在探测脉压和心房颤动(AF)关系的研究发现,脉压增加是发生AF的重要危险因子.
作者:张繁之;葛郁芝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醛固酮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慢性心衰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应用常规治疗外每天服用螺内酯20~40 mg,并且长期应用,定期测定血清钾和肝、肾功能,随访2年.结果 治疗组56例因心衰恶化反复住院18例(占32%),死亡14例(占25%);对照组50例因心衰恶化反复住院26例(占52%),死亡21例(占42%).经卡方检验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庆红;李燕燕;许根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几乎所有CABG术后患者血清心脏生化标志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20%~40%患者存在显著升高.许多研究发现,血清心脏生化标志物显著升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是对长期预后情况研究甚少.
作者:田婷;陈步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大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改变.动脉僵硬度已成为心血管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谢晓亮;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72年,Ruber等人根据4个成年糖尿病(DM)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及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及酗酒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衰(CHF)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的概念[1].
作者:耿静;宋敏;葛志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介绍一种无需人工呼吸,成活率高的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术式.方法 选用正常健康SD大鼠,于3~4肋间开胸0.5~1.0 cm,迅速暴露心脏,冠状动脉下穿线后,即刻复位关胸,提线时以标Ⅱ导联心电图改变为阻断血流指标,连续缺血15min,松线,缝合切口.结果 此法复制模型成功率可达95%以上,术后无死亡.结论 该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术式迅速简便,成功率和成活率高.
作者:李晓民;汪克明;刘婧;吴子建;周逸平;蔡荣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对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伴高脂血症及C-反应蛋白增高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试验组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辅酶Q10 10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口服8周.检测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APo-B、CRP明显降低,尤其是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LDL-C水平降低外(P<0.05,P<0.01)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能增强辛伐他汀降脂及抗炎作用.
作者:蔡久英;翟桂兰;王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结局,也是治疗一切心脏疾病的终主要目的,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和预防有着更大的意义.
作者:王宁宁;蔡久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24 h PP≤40 mm Hg、41~55 mm Hg、56~70 mm Hg、>71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动态血压参数、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mA1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 h PP与尿mA1b、NAG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①Ⅰ组与Ⅱ组之间,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随24 h PP的增高,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4 h 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r=0.79、0.78,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 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当24 h PP>57mm Hg时,易出现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
作者:郭皓;翟彪;田青;王玮;胡大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心肌灌注显像时阿托品-4min腺苷负荷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改变,并与4min、6 min腺苷负荷试验进行比较.方法 将83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组1为阿托品-4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8例;组2为4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7例;组3为6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8例.组1在注射腺苷前10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三组病例分别经肘静脉用注射泵持续注入腺苷,剂量为0.14 mg·kg-1·min-1,用药时间为4 min、4 min和6 min.结果 ①三组病例在注射腺苷3 min、停药时分别与基础状态比较,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房室传导阻滞和ST段改变在三组病例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4%、7%和32%、33%、3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品-4 min腺苷负荷试验与4 min腺苷负荷试验、6 min腺苷负荷试验相比,具有对心脏产生负荷、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相应心电图改变相同的作用,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却相对较低,有利于提高受检者对试验的耐受.
作者:江素芳;高桂珠;彭旭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作者:姜武;秦巍;郝建潮;武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环+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 2005年1~10月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1~59)岁,体重32~68 kg.其中心功能(NYHA)Ⅲ级6例,Ⅱ级3例.退行性病变(纤维弹性组织缺失)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腱索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前叶脱垂4例,后叶脱垂2例,前后叶均脱垂3例.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环+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进一步缩小,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二尖瓣反流程度仍保持术后1周时效果.术后3个月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Ⅰ级6例.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加自体心包瓣膜成形环能大限度的发挥瓣膜成形的优势,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马松峰;乔峻;木拉提;安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nroofed coronary sinus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2例并成功手术矫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忠明;孔继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者:李尚艾;隋旭涛;藤志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蝶呤(NPT)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冠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NPT和MCP-1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新蝶呤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且血清NPT水平与冠脉复杂病变数量成正相关(r=0.317,P=0.004),MCP-1水平也与冠脉复杂病变数量成正相关(r=0.387,P=0.000).结论 血清新蝶呤和MCP-1水平反映了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程度,可作为为预测冠脉不稳定斑块活动性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徐荣丰;高大胜;王红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既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冠心病事件相关,但是否增加对血管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有待定论;以前的研究集中于中年人群,有关CRP对老年人群血管性事件和他汀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
作者:郑昕;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血脂谱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43例ACS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名健康人分别测试7项血脂谱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LP(a)脂蛋白;对ACS之中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测试发作前1周内,发作后1、3、7、14 d 7项血脂谱指标,血浆心肌酶谱(CK-M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KILIIP心功能分级;对各组血脂谱的演变及其与CK-MB、CRP、IL-6及KILIIP分级的关系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比非AMI组、AMI后1~14 d 4组比AMI前组总胆固醇、LDL-C、HDL-C和APOA1显著降低,LP(a)显著增加(均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正常组HDL-C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LP(a)显著增加;HDL-C与AMI后1 d CK-MB、CRP、IL-6成负相关,LP(a)与AMI后1 d 3项指标成正相关(均P<0.05);胆固醇与IL-6成负相关(P<0.05),随KILIIP分级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 AMI后1~14 d存在血脂谱的动态演变,HDL-C、LP(a)骤变与AMI触发,胆固醇骤降与AMI泵衰有关.
作者:赵文强;王俊;谢红珍;吴艳君;潘啸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永久性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起搏器置入过程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7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临床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初春梅;李国良;吕雪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