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艾;隋旭涛;藤志涛
目的 通过对86例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探讨炎症在慢性风心瓣膜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住院慢性风心瓣膜病患者86例,其中瓣膜置换术后风心42例,非瓣膜置换风心患者44例,与同期44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86例慢性风心瓣膜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4±0.37)mg/dl比(0.21±0.20)mg/dl,P<0.05].其中非瓣膜置换的风心瓣膜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瓣膜置换术后风心组和健康对照组[(0.89±0.42)mg/dl、(0.32±0.31)mg/dl和(0.21±0.20)mg/dl,分别P<0.05和P<0.01].瓣膜置换术后的风心瓣膜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0.32±0.31)mg/dl比(0.21±0.20)mg/dl,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瓣膜病变者(24例)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单瓣膜病变者(20例)[(1.49±0.77)mg/dl比(0.50±0.48)mg/dl,P<0.05].结论 炎症在风湿性心瓣膜病慢性期仍然持续存在.风湿瓣膜病变的严重性可能使CRP浓度升高.
作者:丁平;李莉;徐志云;邹良健;王志农;韩林;何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结局,也是治疗一切心脏疾病的终主要目的,因此更深入的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将对其治疗和预防有着更大的意义.
作者:王宁宁;蔡久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永久性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起搏器置入过程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7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临床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初春梅;李国良;吕雪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醛固酮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慢性心衰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应用常规治疗外每天服用螺内酯20~40 mg,并且长期应用,定期测定血清钾和肝、肾功能,随访2年.结果 治疗组56例因心衰恶化反复住院18例(占32%),死亡14例(占25%);对照组50例因心衰恶化反复住院26例(占52%),死亡21例(占42%).经卡方检验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庆红;李燕燕;许根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情况.方法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另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治疗2周,能明显下调ACS患者的Hs-CRP水平.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的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的抗炎作用在ACS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玄继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nroofed coronary sinus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2例并成功手术矫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忠明;孔继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 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 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日太;薛松;刘沙;胡振雷;王颍骅;朱洪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血脂谱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43例ACS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30名健康人分别测试7项血脂谱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LP(a)脂蛋白;对ACS之中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测试发作前1周内,发作后1、3、7、14 d 7项血脂谱指标,血浆心肌酶谱(CK-MB),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KILIIP心功能分级;对各组血脂谱的演变及其与CK-MB、CRP、IL-6及KILIIP分级的关系对比和相关分析.结果 AMI组比非AMI组、AMI后1~14 d 4组比AMI前组总胆固醇、LDL-C、HDL-C和APOA1显著降低,LP(a)显著增加(均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正常组HDL-C显著降低,总胆固醇、LDL-C、LP(a)显著增加;HDL-C与AMI后1 d CK-MB、CRP、IL-6成负相关,LP(a)与AMI后1 d 3项指标成正相关(均P<0.05);胆固醇与IL-6成负相关(P<0.05),随KILIIP分级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 AMI后1~14 d存在血脂谱的动态演变,HDL-C、LP(a)骤变与AMI触发,胆固醇骤降与AMI泵衰有关.
作者:赵文强;王俊;谢红珍;吴艳君;潘啸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对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伴高脂血症及C-反应蛋白增高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试验组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辅酶Q10 10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口服8周.检测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APo-B、CRP明显降低,尤其是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LDL-C水平降低外(P<0.05,P<0.01)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能增强辛伐他汀降脂及抗炎作用.
作者:蔡久英;翟桂兰;王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能有效评价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态,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谭振清;田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大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改变.动脉僵硬度已成为心血管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谢晓亮;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者:李尚艾;隋旭涛;藤志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近一项多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表明,在高危MI患者,二尖瓣返流的严重程度与左室容积的扩大以及左室功能降低有关.二尖瓣反流程度和进展速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作者:郝蓬;柳景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处理原则.方法 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为42例危重先心病婴幼儿施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结果 术前准备时间1~9 d,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14(2.1±1.4)d.全组住院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4.6%.随访2~24个月,心功能Ⅰ~Ⅱ级,效果满意.结论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急诊、亚急诊外科治疗是安全的,可以控制大部分患儿的生命.准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文生;李刚;梁毅凡;李怀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作者:姜武;秦巍;郝建潮;武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 6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6例)与糖尿病合并左室肥厚组(DM+LVH组,30例)两组,设正常健康人38名为对照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于二尖瓣环与侧壁交界处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计算Em/Am、E/A和E/Em比值.结果 ①两组糖尿病患者Em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LVH组Em又显著低于DM组(P<0.05);②两组糖尿病患者的E/A≤1与Em/Am≤1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各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脉冲多普勒方法(P<0.01);③两组糖尿病患者E/E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DM+LVH组E/Em又显著高于DM组(P<0.01).结论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通过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结合传统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可以提高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准确性.
作者:穆守刚;张敏;赖兆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心脏X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尿素呼气试验(UBT)对心脏X综合征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进行HP检测,确证有无HP感染;分别测定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 心脏X综合征组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2%比46.7%,P=0.002),其hs-CRP水平也高于对照组(4.09±0.78比1.49±0.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与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宋亚辉;代运国;蔡伦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72年,Ruber等人根据4个成年糖尿病(DM)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及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及酗酒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衰(CHF)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的概念[1].
作者:耿静;宋敏;葛志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肺动脉、心脏和下腔静脉等.结果 超声心动图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可做诊断,间接征象可做提示.结论 超声心动图简便易行、费用低,可筛检、重复检测肺动脉压.
作者:宋钧;袁静;杨文鹏;许惠敏;Henryk Siniawski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既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冠心病事件相关,但是否增加对血管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有待定论;以前的研究集中于中年人群,有关CRP对老年人群血管性事件和他汀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
作者:郑昕;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