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黄日太;薛松;刘沙;胡振雷;王颍骅;朱洪生

关键词:老年人, 80岁以上,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 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 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 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阿魏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失调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进展的全过程[1].本研究旨在探讨阿魏酸钠对ACS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魏静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二维超声(2DE)、脉冲多普勒(PW)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肺动脉、心脏和下腔静脉等.结果 超声心动图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可做诊断,间接征象可做提示.结论 超声心动图简便易行、费用低,可筛检、重复检测肺动脉压.

    作者:宋钧;袁静;杨文鹏;许惠敏;Henryk Siniawski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二例

    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nroofed coronary sinus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心脏畸形.我院2004年12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2例并成功手术矫治,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忠明;孔继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清新蝶呤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蝶呤(NPT)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冠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NPT和MCP-1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血清新蝶呤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且血清NPT水平与冠脉复杂病变数量成正相关(r=0.317,P=0.004),MCP-1水平也与冠脉复杂病变数量成正相关(r=0.387,P=0.000).结论 血清新蝶呤和MCP-1水平反映了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程度,可作为为预测冠脉不稳定斑块活动性的无创性指标.

    作者:徐荣丰;高大胜;王红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体心包环和双孔技术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心包环+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 2005年1~10月9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11~59)岁,体重32~68 kg.其中心功能(NYHA)Ⅲ级6例,Ⅱ级3例.退行性病变(纤维弹性组织缺失)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腱索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前叶脱垂4例,后叶脱垂2例,前后叶均脱垂3例.体外循环下应用自体心包环+双孔技术进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进一步缩小,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个月二尖瓣反流程度仍保持术后1周时效果.术后3个月心功能(NYHA)Ⅱ级2例,Ⅰ级6例.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双孔二尖瓣成形技术加自体心包瓣膜成形环能大限度的发挥瓣膜成形的优势,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马松峰;乔峻;木拉提;安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NSTE ACS患者CABG术后CK-MB升高预示预后不良

    几乎所有CABG术后患者血清心脏生化标志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20%~40%患者存在显著升高.许多研究发现,血清心脏生化标志物显著升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但是对长期预后情况研究甚少.

    作者:田婷;陈步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心力衰竭

    几十年来,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的推广应用,心力衰竭(CHF)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者:李尚艾;隋旭涛;藤志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率变异性和内皮素-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能有效评价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态,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谭振清;田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大小和功能的重要预测因素

    近一项多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表明,在高危MI患者,二尖瓣返流的严重程度与左室容积的扩大以及左室功能降低有关.二尖瓣反流程度和进展速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增加有关.

    作者:郝蓬;柳景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8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1998年3月至2004年10月,280例冠心病(CAD)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4.7%.合并瓣膜病变11例,合并室壁瘤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47±14)%.5例急诊手术,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2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248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术中改施体外循环6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31个.4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3例(1.07%).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作者:姜武;秦巍;郝建潮;武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评估

    永久性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起搏器置入过程中,仍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的7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临床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初春梅;李国良;吕雪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ATP Ⅲ和IDF标准应用在不同人群有何区别?/亚临床AS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TNT亚组: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衰信院率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ROSPER研究: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和总体血管性事件中的预测价值

    既往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和冠心病事件相关,但是否增加对血管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有待定论;以前的研究集中于中年人群,有关CRP对老年人群血管性事件和他汀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

    作者:郑昕;李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与心脏X综合征的关系初探

    目的 初步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心脏X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尿素呼气试验(UBT)对心脏X综合征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进行HP检测,确证有无HP感染;分别测定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 心脏X综合征组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2%比46.7%,P=0.002),其hs-CRP水平也高于对照组(4.09±0.78比1.49±0.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P感染与心脏X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宋亚辉;代运国;蔡伦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对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对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8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伴高脂血症及C-反应蛋白增高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试验组辛伐他汀10 mg,每日一次睡前服,辅酶Q10 10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口服8周.检测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APo-B、CRP明显降低,尤其是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L-C、Apo-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LDL-C水平降低外(P<0.05,P<0.01)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与辅酶Q10联合应用能增强辛伐他汀降脂及抗炎作用.

    作者:蔡久英;翟桂兰;王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脂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蛋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情况.方法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29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另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S患者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心肌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治疗2周,能明显下调ACS患者的Hs-CRP水平.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ACS的发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脂康的抗炎作用在ACS的早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玄继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大动脉功能和结构的损害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改变.动脉僵硬度已成为心血管危险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作者:谢晓亮;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STEMI患者人体测量参数对临床结果的影响

    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既往多项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人体参数如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但这些参数的临床预后意义几乎不清楚.

    作者:孙淑红;陈步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动态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24 h PP≤40 mm Hg、41~55 mm Hg、56~70 mm Hg、>71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动态血压参数、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mA1b、NAG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行24 h PP与尿mA1b、NAG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①Ⅰ组与Ⅱ组之间,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随24 h PP的增高,尿mA1b、NAG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4 h 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r=0.79、0.78,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 PP与尿mA1b、NAG呈正相关,当24 h PP>57mm Hg时,易出现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

    作者:郭皓;翟彪;田青;王玮;胡大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阿托品-4 min腺苷负荷试验的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改变

    目的 分析心肌灌注显像时阿托品-4min腺苷负荷试验中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改变,并与4min、6 min腺苷负荷试验进行比较.方法 将83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组1为阿托品-4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8例;组2为4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7例;组3为6 min腺苷负荷试验组,共28例.组1在注射腺苷前10 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三组病例分别经肘静脉用注射泵持续注入腺苷,剂量为0.14 mg·kg-1·min-1,用药时间为4 min、4 min和6 min.结果 ①三组病例在注射腺苷3 min、停药时分别与基础状态比较,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房室传导阻滞和ST段改变在三组病例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4%、7%和32%、33%、3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品-4 min腺苷负荷试验与4 min腺苷负荷试验、6 min腺苷负荷试验相比,具有对心脏产生负荷、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相应心电图改变相同的作用,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却相对较低,有利于提高受检者对试验的耐受.

    作者:江素芳;高桂珠;彭旭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