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良;安向光;袁龙;王宁;高吉贤;李伟光;李轩;陈瑶;彭云龙;郭兴成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以及北京新恩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暨手术演示学术会议(非冠状动脉心脏病介入培训),4月10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及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国家50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作者:诸学时;张亚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ET)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内科住院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支血管病变狭窄≥50%入选为冠心病组(n=58),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为对照组(n=32),抽取空腹动脉和静脉血4ml分别测定Hcy和ET.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支病变者血浆Hcy和E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P<0.001),动脉血与静脉血Hcy和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皮素显著增高,血管病变支数越多,Hcy和ET增高越显著.血浆Hcy和ET增高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张素荣;陈志刚;吕风华;张永春;李红军;袁宇;黄陆力;张卫国;左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心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胆固醇在冠心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不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35%的冠心病患者胆固醇水平正常,近50%的患者胆固醇水平低于平均值.因此有其他因素参与冠心病的发生.新的危险因素包括Lpa、同型半胱氨酸、促凝和致炎因子.近来,C反应蛋白(C-reactive ptotein,CR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关于这方面新的进展.
作者:李建勇;胡大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健康老年人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平均值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1028例65~95(69.4±17.3)岁健康老年人,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采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并录入软盘,专人在显示器上进行回放分析.增益放大1mV=20~40mm,纸速放大50~100mm/s.测量QTmax、QTmin,按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max-QTmin)及QTcd(QTcmax-QTcmin).微机数理统计.结果QTmax、QTmin、QTcmax、QTcmin、QTd及QTcd平均值随增龄呈增大趋势,但在年龄组间及男女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5~95岁QTmax平均值为399.39±32.93ms,QTmin为364.99±31.06ms,QTcmax为445.87±28.21ms,QTcmin为406.60±29.84ms,QTd为33.97±11.15ms,QTcd为38.14±12.84ms.结论健康老年人各年龄QTd为12~50ms,QTcd 为13~60ms.QTd与心率、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刘培良;安向光;袁龙;王宁;高吉贤;李伟光;李轩;陈瑶;彭云龙;郭兴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国每年约有15~17万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约10万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传统认为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式不断有新的突破,也取得优良效果.但是,我国先天性心脏病每年手术量只有3万例,而且手术创伤、麻醉、体外循环、输血,以及围手术期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手术的成功率.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介入技术开始用于先心病治疗,并且逐步在拓宽治疗新领域.今天,已经迎来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时代.
作者:戴汝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或胸廓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或不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作者:鲁侠;高华;李西翔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具有原发性高血压(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在E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60例有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作为研究组,其中30例为双亲均患EH(双亲组),30例为父亲或母亲一方患EH(单亲组);20例无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为对照组.用光电比色法测定血浆NO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TⅡ、ET的含量.结果①血浆ATⅡ、NO的水平,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而在双亲组与单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研究组血浆ET水平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浆NO与ATⅡ水平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有EH家族史的健康子女因遗传关系的影响,在血压升高之前已经出现血浆ATⅡ、NO水平升高.这些缩血管因子和扩血管因子失衡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陈以绚;隋秀芳;刘华;牛红霞;傅增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健康兔做在体心房室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房室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BCL-2基因蛋白表达.方法健康兔30只,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n=10,B组(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n=10,C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0min)n=10.结果 A组血清天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肌酶(CK)未升高,免疫组化检测房室结BCL-2基因蛋白未见表达,超微结构无变化.B、C组AST、LDH、CK及BCL-2基因蛋白表达逐渐升高,超微结构中细胞水肿逐渐明显,线粒体肿胀、嵴断裂逐渐明显,肌丝逐渐收缩,细胞核染色质集块边聚明显.结论心房室结缺血再灌注损伤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变化明显.
作者:刘志强;程彦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延迟关胸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研究阜外医院心外科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小儿开胸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有8例成功延迟关胸,并痊愈出院.结果延迟关胸的原因1例为出血,其他7例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胸骨敞开时间平均为3.1d(2~5d).延迟关胸后,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明显下降,血液动力学稳定,其中平均动脉压上升15.4mmHg(1~24.6mmHg).结论对于小儿开胸心脏手术后出现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低心排、出血,延迟关胸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作者:王小启;许建屏;张旌;吴清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健康对照者与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均下4极食管电极,做体表及食管结合体表心电图,测量P波离散度.阵发性心房颤动组行心房刺激测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WCL)和前传有效不应期(aERP),记录后一次心房颤动时快心室率(MaVR)、慢心室率(MiVR)和平均心室率(mVR);采用食管电生理检查测定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结果心房颤动组与对照组分别有6例和3例体表心电图胸导P波低平,难以测量;食管结合体表心电图全部高大、清晰,易于测量.心房颤动组食管结合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和P波离散度≥40ms(45.8±10.8ms;45例)与对照组(24.8±9.5ms;5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定aWCL和aERP时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各1例而放弃检查.测定窦房结功能时出现食管局部疼痛9例,1例不能耐受;3例在检查中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而放弃检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均为60岁以上者;窦房结功能低下2例,60岁以上1例.心房颤动组aWCL(302.8±47.7ms)和aERP(246±50.7ms)与MaVR(231.9±51.1次/min)、MiVR(82.1±17.0次/min)和mVR(135.2±32.9次/min)呈负相关.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食管电生理检查安全、有效.P波离散度是一个可靠的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指标,食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较体表心电图更准确.aWCL和aERP的延长可减慢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易合并窦房结功能不良,应行窦房结功能检查.
作者:高志广;杜玉芝;任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冠心病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经验以及预防围手术期脑并发症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2年5月收治冠心病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7例,6例为冠状动脉3支病变,1例为2支病变.5例患者至少有一侧为颈内动脉狭窄90%.7例均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7例颈内动脉阻断均小于30min,未用颈内动脉转流,主动脉阻断39~60min,手术时间为4h左右,均未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并发症,术后无心绞痛,于术后3周出院.结论该病同期手术效果好,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脑并发症.
作者:王非;刘鹏;王凤林;叶志东;林凡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房颤动(房颤)的多数治疗手段仍以临床为基础,且多为被动或以预防并发症为目标.加强对房颤的基础研究,建立有效的以机制为基础的治疗途径可能为房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本文主要阐述血管紧张素Ⅱ对心房重构影响以期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有所启发.
作者:吴志勇;王梦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工作中,一些少见疾病,如早复极综合征、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其首发症状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易致误诊.下面结合本院近年来的一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翟亚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给予抗血小板、抗凝和抗缺血治疗同时,其中36例接受口服辛伐他汀20mg/d持续治疗至少3个月(辛伐他汀组),另32例未接受辛伐他汀治疗(非辛伐他汀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非致命性AMI及复发性心绞痛).结果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比较,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27.78%、62.50%P<0.05)显著降低.结论 ACS患者早期口服辛伐他汀20mg/d能减少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
作者:柴志勇;柴志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咪哒普利和螺内酯治疗重度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及基础用药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进行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咪哒普利从2.5mg每天1次开始,一周后加至5mg每天1次;B组口服螺内酯20mg,每天1次,维持至6个月.治疗前、后对比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舒张末期容量(W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W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D).运动耐量检测用6min步行试验.服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每两周记录1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的超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率、血压明显下降,6min步行试验均有明显提高,而A组较B组更为显著.两组实验室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哒普利与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在运动耐量改善方面,咪哒普利更为明显,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又一有效措施.
作者:夏志琦;王虹;章慧洁;张少敏;吴杨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我科1997年6月~2004年6月收治的35例原发性左心房黏液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35例患者经体检和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后,除1例术前猝死外,其余34例行体外循环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术前诊断.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随访34例术后患者,有1例复发并有多发转移,其余33例无复发,心功能良好.结论原发性左心房黏液瘤诊断明确后要尽快手术;心脏彩超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手术治疗效果好;极个别有复发.
作者:赵鲁宁;李继良;敖定春;毕健;骆铁波;朱允涛;刘长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率调整的ST段降低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冠心病的价值,并把ST/HR斜率和ST/HR指数两种指标和传统ST段指标进行了系统比较.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2年3月行平板运动ECG试验并在随后3周内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疑冠心病患者共173例,应用Cornell运动试验方案,分别测定并计算运动试验过程中ST段变化值及ST/HR斜率和ST/HR指数值,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传统ST段指标、ST/HR斜率和ST/HR指数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8%、86%和81%,特异性分别为70%、85%和81%.ST/HR斜率和ST/HR指数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传统ST段指标(P<0.05).传统ST段指标(ST段降低≥0.2mV)、ST/HR斜率和ST/HR指数定量识别冠心病3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30%、81%和64%,特异性分别为70%、65%和69%.ST/HR斜率和ST/HR指数识别冠心病3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传统ST段指标(P<0.001),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率调整的ST段降低指标、ST/HR 斜率和ST/HR指数与传统ST段指标相比能明显提高运动ECG试验定性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传统ST段指标相比,ST/HR斜率和ST/HR指数明显提高了运动ECG试验定量识别冠心病3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
作者:史旭波;胡大一;赵明中;王宏宇;郭丹杰;李大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87年胸腔镜应用于腹部外科以来,胸腔镜外科技术伴随着高科技仪器和器械的不断改进而得到迅速发展.目前除腹部外科外,妇产科、胸外科、骨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甚至整形外科,均可以通过腔镜完成多种手术.
作者:易定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92年8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10例佛氏窦瘤破裂(RASV)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平;朱宪明;王坚;赵龙;郭占林;梁俊国;张玉龙;张志勇;邱能庸;张振兴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93例70岁以上的患者分为A组,61例60岁以下的患者分为B组,进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临床常规检查.结果 A组偶测收缩压、MSBP/24h、MSBPD、MSBPN、PP、LA、LV、BUN、Cr、空腹血糖及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B组(P<0.05和0.01).B组偶测舒张压、MDBP/24h、MDBPN显著高于A组(P<0.05).LVPW、IVS、LVM、LVEF、E/A、HR及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脑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A组LVM与MSBPN和PP相关(P<0.05).两组脑出血患者的MSBP/24h、MSBPN和PP均显著高于无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 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值均以收缩压和脉压增高为主.左室重量与MSBPN和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存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性增加.脑出血与MSBP/24h、MSBPN和PP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作者:聂晓莉;李秋;赵思勤;吴涛;刘小蓉;王勉;姚倩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