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杰;苑玉清;王利强;孟川
目的 观察椎体复位融合器治疗创伤性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用带有辅助撑开拉杆的镍钛温度记忆合金椎体复位融合器,在X线透视下经椎弓根入路植入实验性的尸体胸腰椎压缩骨折标本中,将塌陷的椎体终板复位并撑开压缩的椎体,采用X线和CT重建技术观察复位和撑开的效果,采用牛物力学测试机测量同定节段的疲劳强度.结果 本装置的温度形状记忆效应能基本达到复位塌陷的终板和椎体的撑开要求,超弹性特点又能使辅助撑开拉杆在复位和撑开效果不佳时给予额外的撑开复位力量.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本装置能耐受超过1800 kg·m·s-2的纵向垂直负荷.结论 带有辅助撑开拉杆的镍钛温度记忆合金椎体复位融合器能达到有效的终板复位、椎体高度恢复和即刻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设计合理、适用于治疗创伤性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作者:满毅;郑月焕;曹鹏;陈博;郑涛;孙长惠;陆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颅内电极长程记录在颞叶癫痫定位、定侧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60例经颅内电极定位的颞叶癫痫患者,电极类型采用硬膜下条状、栅状以及深部电极,手术方式包括颅骨钻孔电极植入、立体定向深部电极植入和骨瓣开颅电极植入.结果 额-颞皮层电极植入34例,额-颞前-颞枕交界电极植入7例,双颞皮层电极植入7例,深部电极联合颞叶皮层电极植入7例,颞前-颞枕交界电极植入3例,条状电极联合栅状电极植入2例.手术方式包括前颞叶切除术50例,联合额叶致痫灶切除7例,联合胼胝体切开1例,颞后枕新皮层痫灶切除联合海马杏仁核切除2例.结论 颅内电极长程记录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和重要的定位手段,可应用于无创评估方法难以定位、定侧的颞叶癫痫.
作者:孟凡刚;孙振荣;张建国;葛明;张凯;杨岸超;胡文瀚;刘焕光;陈宁;白勤;史增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揭示在中国农村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模式下HIV-1耐药发生的规律.方法 2004年3月在中国河南某农村招募75例于2003年9月开始接受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封闭式队列研究,共随访12次、788人次、历时6年3个月,每次随访均检测病毒载量及CD4细胞计数,对病毒未抑制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耐药发生时间.结果 患者累计病死率为16%(12/75);共有66例发生耐药,累计耐药率为88%;生存分析发现,开始治疗的第1年,累计耐药率达到54.7%,患者不耐药的概率由100%下降到45.3%.半数患者保持对药物敏感的时间约为治疗后时间12.0个月(95%CI8.6~17.0);首次病毒载量≤4.0 lgU/ml和>4.0 lgU/ml的两组患者,半数药物敏感的时间分别为25.1个月(95%CI19.0~33.3)和4.8个月(95%CI4.1~5.6).治疗过程中早发生耐药(12个月以内)的患者,病毒抑制失败和CD4细胞数下降的危险均较大.结论 耐药的发生随治疗时间上升,抗病毒治疗第1年发生耐药的危险大,病毒载量高的患者耐药发生的速度快,发生耐药对治疗的效果影响显著.初期治疗取得大的病毒抑制是控制耐药发生的关键.
作者:李韩平;郭伟;李宏;王哲;刘永健;鲍作义;李林;庄道民;刘思扬;王铮;王晓林;李敬云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评价限制性液体管理对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外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20日关于限制性液体管理对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共纳入4项RCT和3项回顾性对照研究.4项RCT研究共1178例患者,包括限制性液体管理组594例,对照组584例,与对照组相比,限制性液体管理不能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死率(P=0.16).3项回顾性对照研究共1046例患者,包括实现限制性液体管理296例,对照组750例,统计显示实现限制性液体管理者病死率明显低(P<0.001).对4项RCT研究进一步分析显示,限制性液体管理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不会显著增加肾功能损害.结论 限制性液体管理不能明显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但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仍有必要进行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
作者:杨从山;刘云;陆晓旻;刘松桥;郭凤梅;杨毅;邱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一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重要药物,并普遍用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而随着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广泛应用并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其也成为PPI常见的适应证之一.PPI疗效显著,但同样也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继发感染、骨质疏松、高胃泌素血症、泌酸细胞过度增生、胃底息肉形成等.近,日本学者Hagiwara等经蒙古沙鼠模型研究发现,Hp感染后长期使用PPI可加重萎缩性胃炎并促进胃腺癌发生,其原因可能与萎缩性胃炎进展程度相关.这-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消化道>杂志上(Gut,2011,60,624-630).
作者:刘浏;贾柳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和肥大细胞在双氯芬酸致小肠黏膜损伤大鼠模型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意义.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空向对照组按1 ml/250 g蒸馏水灌胃1次,模型组给予7.5 mg·kg-1·d-1双氯芬酸灌胃1次,至第5天行腹腔注射麻醉,取末端回肠,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测定小肠黏膜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并对肥大细胞进行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荧光定量PCR分析PAR-2在小肠黏膜组织中的定位、表达和mRNA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肠黏膜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10.3±2.2比4.2±1.2,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AR-2表达于黏膜表面上皮、隐窝上皮和固有层炎性细胞,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质.模型组小肠黏膜中PAR-2 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2.63±0.26比1,P<0.05),PAR-2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24.3±2.4比17.5±3.5.P<0.05).结论 PAR-2、肥大细胞参与了双氯芬酸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过程.PAR-2可能由肥大细胞分泌的类胰蛋白酶激活而参与非甾体抗炎药致小肠损伤的发病过程.
作者:陈鸣艳;吕宾;陈汉卿;张烁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耐药突变流行性情况.方法 选取北京市2007年新确认HIV感染者抗凝全血标本150份,提取血浆中的病毒RNA,用反转录PCR和套式PCR扩增HIV的pol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及耐药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111份标本的pol基因;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耐药率为8.1%(9/111),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率为3.6%(4/111),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1.8%(2/111),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为3.6%(4/111).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耐药性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应当定期进行HIV耐药性监测.
作者:叶景荣;郭蕾;卢红艳;辛若雷;曾毅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HIV-1感染者在原发感染早期的不同阶段,体内病毒对CCR5和CXCR4辅助受体利用特点及演变情况.方法 以高危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式随访发现12例HIV-1原发感染者,分别收集感染早期和病毒载量稳定期(病毒调定点)的血浆,提取病毒RNA,反转录(RT)-PCR,套式PCR扩增env gp160基因,连接到TA克隆载体,测序分析,以Geno2pheno、PSSMx4r5PSSMsinsi、SVM、Charge Rule 5种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病毒株CCB5和CXCR4辅助受体利用情况.结果 12例原发感染者感染早期病毒利用CCR5嗜性者有11例,利用CXCR4辅助受体1例;1例在随访10个月时检出辅助受体的转换;不同基因型预测方法的结果一致性88.3%.结论 HIV-1原发感染者早期病毒主要利用CCR5受体,也有利用CXCR4受体,原发感染者在感染1年内可能发生辅助受体的转换;以基因型预测CCB3或CXCR4辅助受体宜选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作者:王艳海;韩晓旭;安明晖;代娣;赵彬;沈书旭;楚振兴;徐俊杰;姜拥军;尚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评价荷包包埋法在胃癌根治术十二指肠残端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2034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十二指肠残端行荷包包埋(A组)46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直线切割闭合器关闭+浆肌层包埋(B组)835例,十二指肠残端行全层+浆肌层包埋(C组)734例.对比分析各组手术费用、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2034例患者术中无死亡,术后近期(1个月内)95例(4.7%)发生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36例(37.9%),腹腔内出血18例(18.9%),吻合口漏14例(14.7%),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与B组(6例,0.72%)和C组(5例,0.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A组和C组的手术费用均显著低于B组[(9902±312)元和(9896±281)元比(13 129±237)元,均P=0.0001],A、C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十二指肠残端处理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7.1±0.9)min和(7.6±0.8)min比(11.5±1.4)min,均P=0.0001],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荷包包埋法处理十二指肠残端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低,是胃癌手术十二指肠残端关闭的一种安全可靠、简单快捷的理想术式.
作者:赵忠扩;邵钦树;王永向;叶再元;徐继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浆E-选择素浓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组(S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每组12例.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麻醉成功后予参附注射液0.2 ml/kg经外周静脉缓慢注射,继以0.8 ml·kg-1·h-1持续注入至手术结束;N组则以生理盐水替代.术后均予患者自控镇痛(PCEA).检测术前(T0)、手术结束即刻(T3)及术后24 h(T4)血浆E-选择素浓度.分别记录T0、术后15 min(T1)、术后30 min(T2)、T3各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组各时间点血浆E-选择素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组在T3、T4时明显升高[(119±23)mg/L、(109±23)mg/L],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15)mg/L,P<0.01],与S组比较明显高[T0、T3、T4分别为(92±37)、(83±15)、(83±12)mg/L,P<0.05或0.01].结论 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浆E-选择素浓度明显升高,参附注射液可以抑制其升高,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的影响.
作者:余微萍;胡俊;李金兰;温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66家医院的心内科门诊被诊断为CHD的患者2420例(年龄均>65岁,其中男1441例,占59.5%)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老年CHD患者血压达标率为24.8%(599/2420),女性低于男性[213例(21.8%)比386例(26.8%),P<0.01];血脂达标率为36.5%(884/2420),女性明显低于男性[281例(28.7%)比603例(41.8%),P<0.01],且老年CHD患者的血脂达标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血糖达标率为61.0%(1476/2420).进行二分类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血压达标的相关因素的比值比(OR)值分别为:女性1.245[95%可信区间(CI):1.016~1.527]、高血压史2.889(95%CI:2.319~3.599)、利尿剂0.689(95%CI:0.538~0.883)、硝苯地平0.405(95%CI:0.170~0.964);影响血脂达标的相关因素的OR值分别为:女性1.750(95%CI:1.252~2.445)、高血压病程10~20年3.988(95%CI:1.951~8.152)、高血压病程20~30年2.158(95%CI:1.075~4.333)、糖尿病史3.026(95%CI:1.986~4.610)、血脂异常史2.166(95%CI:1.549~3.030)、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0.493(95%CI:0.302~0.805);影响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的OR值分别为:糖尿病史3.191(95%CI:2.259~4.507)、TLC 0.690(95%CI:0.528~0.902)、利尿剂1.507(95%CI:1.150~1.975)、钙离子拮抗剂(CCB)0.718(95%CI:0.579~0.890)、口服降糖药0.477(95%CI:0.235~0.969).结论 我国老年CHD患者的血压、血脂和血糖达标率均较低,尤其是血压及血脂达标率亟待提高.老年女性CHD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均显著低于男性.应针对影响我国老年CHD患者血压、血脂及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积极规范进行降压、调脂及降糖治疗,同时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的综合管理,尤其需关注老年女性CHD患者.
作者:朱芸;王净;鲍燕;乔永霞;吴乐舟;李军;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11年第21期
患者女,69岁,以左眼外展受限、视物双影40余年,左面部麻木伴咀嚼功能退化5年于2010年6月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40年前出现视物双影,不伴其他不适,曾在多家医院眼科就诊,均以左眼斜视进行治疗,症状无改善.5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左上、下颌面部条带样麻木感,伴左下颌咬合无力.经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左侧鞍旁巨大占位,与海绵窦关系密切并包绕颈内动脉,诊断为三叉神经鞘瘤.考虑手术风险太大,于4年前行γ刀治疗.γ刀治疗2个月后,左面部麻木感范围显著增宽伴进行性左侧咀嚼肌萎缩.近1年来患者左侧咀嚼肌萎缩,功能完全丧失.
作者:蔡俊杰;苑玉清;王利强;孟川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Good综合征(G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住院治疗的10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发病年龄平均(49±11)岁.以肺部感染(6例)、腹泻(4例)、神经系统受累(4例)及多关节痛(3例)为主要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和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影像学检查示所有患者均存在胸腺瘤.胸腺瘤切除术后无明显疗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有效.8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4例死亡,肺部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死亡原因;4例患者定期接受IVIG治疗,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GS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腺瘤合并免疫缺陷为其主要特征.定期行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是目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多数患者未能及时定期接受IVIG治疗,预后较差.
作者:王艳侠;田新平;张垣;赵岩;董怡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运用软骨延迟增强核磁成像法检测Ⅱ期、Ⅲ期股骨头坏死的软骨改变,研究股骨头坏死塌陷前后软骨的改变规律.方法 采用软骨延迟增强核磁成像技术,对每名受试者进行钆增强延迟核磁共振扫描,应用MATLAB和Mrimappe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股骨头软骨感兴趣区的TIGd数据.样本为成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坏死与循环协会(ARCO)分期Ⅱ期、Ⅲ期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分为3组,A组:ARCO Ⅱ期,11髋;B组:ARCO Ⅲ期,13髋;C组:健康对照组为无髋关节疾病的健康正常成年人,10髋.结果 A组T1Gd值为420±60,B组T1Gd值为361±54,C组T1Gd值为538±26,A组、B组患者T1Gd值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股骨头坏死塌陷后期T1Gd值较塌陷前T1Gd值低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骨头坏死塌陷前的ARCO Ⅱ期股骨头关节软骨已经发生代谢变化,塌陷后ARCO Ⅲ期更加明显,说明骨坏死塌陷前期即影响关节关节软骨的代谢功能,并随坏死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作者:刘朝晖;郭万首;杨东;蒋涛;彭鹏;程立明;丁冉;张启栋;李子荣 刊期: 2011年第21期
目的 研究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内线粒体DNA(mtDNA)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脂肪营养不良(HIV-LD)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对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门诊长期规律随访的33例HIV/AIDS中国成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半年、2年的mtDNA含量测定,其中出现了HIV-LD的为17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HIV/AIDS患者治疗基线PBMC mtDNA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9.578比17.195,P<0.01).HIV-LD组治疗各时点PBMCmtDNA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出现脂肪营养不良综合征(NLD)组(治疗基线、治疗半年、治疗2年分别为13.619比5.775、6.360比1.387、7.170比1.266).mtDNA含量降低先于临床HIV-LD的出现.使用司他夫定(d4T)方案组患者PBMC mtDNA含量(2-△△Ct)治疗后较基线显著降低,而齐多夫定(AZT)方案组患者治疗前后PBMC mtDNA含量变化不显著(P=0.205).结论 HIV感染和d4T与PBMCmtDNA含量的下降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吴鹏;顾卫斌;张璐;李雁凌;邱志峰;韩扬;谢静;李太生 刊期: 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