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脉灵胶囊的研制及质量控制

寸伟新;李兴华;段宗明;杨杨

关键词:盐酸麻黄碱, 薄层色谱分离, 紫外分光光度法
摘要:目的 制备复脉灵胶囊并对其主要成分麻黄进行质量控制.方法 对方中丹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对麻黄中的麻黄碱进行提取分离,在257nm和286nm处含量测定.结果 复脉灵胶囊中的麻黄碱的含量为0.33%.在0.5-3.0 mg/ml范围内是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101.5%,RSD=2.65.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质量可控等优点.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减少医学影像设备故障的措施

    如何保持医学影像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保障医院检查、治疗工作正常进行,是各医院及每个操作、维护者应当首先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在如何减少医学影像设备故障方面,列举了一系列方法及措施,重点从医院设备操作员及设备维护人员方面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医院在减少影像设备故障、提高开机率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办法.

    作者:朱险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的临床和CT表现.结果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的主要CT表现为:①中央型28,例占67%;②旁侧型12例,占28%;③椎间孔型2例,占4 5%,L4-5、L5-S1是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结论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中央型,伴发征象少与成人不同;本病的发生与外伤及腰骶椎发育异常有关.

    作者:宋永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肿瘤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

    目的 了解肿瘤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外科系统出院病历22261份,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肿瘤外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位居外科系统之首.结论 肿瘤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是诸多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必须持续改进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预防措施,方能控制其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周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药物所致顽固性呃逆

    目的 对药物引起顽固性呃逆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方法 收索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药物引起的顽固性呃逆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涉及药物品种较多,而且以男性患者多见,发病机理不明.结论 药物引起的顽固性呃逆为一种较为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处理,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袁灵姝;张素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人工破膜时机对产程影响25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破膜时机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258例初产妇,按活跃期人工破膜时机的不同分为三组,即加速,大加速,减速阶段各一组(A组136例,B组63例,C组59例),分析比较各组产程时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活跃期分别为2.38±1.26h,2.67±1.56h,2.19±1 48h,总产程时间分别为9.38±2.68h、9.14±2.38h、7.29±2.46h.三组活跃期无显著性差异,越接近活跃期晚期行人工破膜,总产程越短.结论 活跃期常规破膜对产程影响不大,无指征时尽量不行破膜,等待自然破膜.

    作者:黄顺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的抢救经验.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35例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5例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中,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前者占78.38%,后者占21.62%.抢救成功34例(97.14%),死亡1例(2.86%).结论 抢救乌头碱中毒性心律失常不能仅依靠阿托品解除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提高窦性心律抑制低位起搏点的兴奋性而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室性心律失常应及时应用利多卡因,如不能很好控制应及时更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对于发生室颤者,不能轻易放弃,积极处理可望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李玉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奥沙利铂(OXA)联合氟尿嘧啶(5-FU)、醛氢叶酸(LV)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可耐受性.方法 23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用5-FU 500mg/d持续静脉滴注,第1~5和第8~12天;醛氢叶酸(LV)100mg/d静滴,第1、8天;叶酸片60mg/d口服,第2~5、9~12天;奥沙利铂(OXA)85mg/m2静滴,第1、8天,21天为1周期,连用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23例均可评价疗效,CR2例,PR10例,总有效率(CR+PR)47.8%.毒副作用主要为1~2度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末梢神经异常及骨髓抑制.结论 OXA/联合5-FU/LV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赵元鹏;孙淑娟;赵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气胸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通过1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气胸的原因分析,总结了对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气胸的预防措施,在置管前应认真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针对不同的体型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志华;宋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YAC-1细胞冻存方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YAC-1细胞保种的冻存方法.方法 用3种不同的冻存方法对YAC-1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在冻存1年内不同时间段对细胞存活率及复苏24小时后细胞的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用不同的冻存方法冻存YAC-1细胞,不同时间段复苏后细胞存活率不同,3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生长状况均良好,为实验室选择适合的冻存方法提供了依据.

    作者:韩春卉;赵熙;张靖;张鸿元;李燕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苯佐卡因的合成方法改进

    目的 改进苯佐卡因的合成工艺.方法 评价了合成苯左卡因的主要合成路线,在较优合成路线的基础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在酯化反应阶段进行了工艺改进并优化反应条件.结果 氯化高锡是酯化反应适宜的催化剂,酯化反应收率92.6%以上;工艺改进后,氧化、酯化和还原三个阶段的总收率达80.2%以上,有较大提高.结论 实验证明工艺改进后,操作可行,总反应收率增加.

    作者:彭彩云;方渡;李云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6例观察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患者随机者分为2组,均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加服血府逐瘀颗粒(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枳梗、甘草等组成),对照组加服复方丹参片.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 2组症状及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府逐瘀颗粒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较满意药物.

    作者:成为;刁志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试论医学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主动转化

    人才资源只是包含人才所具有的生产(工作)能力,人才资本才具有资本的属性.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是关系到医疗单位能否做到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以及发展经济的关键环节.医学人才本身应该自学习、自适应,注重创造性劳动,自觉主动地注入人才资本的增量.

    作者:王昌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

    目的 比较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急诊剖宫产术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为25例.A组:罗哌卡因7.5mg+芬太尼20μg;B组: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加入10%葡萄糖配成重比重液2.5ml.用体表针刺法测感觉平面,用改良Bromage法测运动阻滞,观察两种不同配方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清况、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高感觉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时Apgar评分.结果 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慢(P<0.01),平面固定时间较B组快(P<0.05),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高平面A组和B组分别为T6和T4~T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肢运动阻滞起时间A组较B组慢(P<0.01),但运动恢复时间A组较B组快(P<0.01).B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A组明显,在注药后的5min,血压、心率显著降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少于B组(P<0.01)新生儿娩出后1、5分钟Apgar评分A、B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新式剖宫产能减少局麻药用量,麻醉效果确切,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能能延长镇痛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短,并且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黄志明;邵兵;刘琴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Y型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Y型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住院的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8例.对照组用常规静脉穿刺针或成人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观察组用Y型小儿静脉留置针静脉输液.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时液体外渗、意外拔针、静脉炎发生较少,满意度观察组80.4%,对照组51.2%,两组比较满意度有显著差异(x2=7.56 P<0.05).结论 Y型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颅脑外伤患者静脉输液中效果较好.

    作者:马巧灵;韩书环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胶体果胶铋胶囊对胃癌前病变Bcl-2、P53基因蛋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前病变(PLGC)Bcl-2、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胶体果胶铋胶囊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取临床胃镜诊断胃癌前病变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胶体果胶铋胶囊与维酶素治疗,观察对病变粘膜组织中Bcl-2、P53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粘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粘膜不典型增生程度.同时应用胶体果胶铋胶囊治疗后Bcl-2、P53基因蛋白阳性指数亦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 胶体果胶铋胶囊通过降低PLGC患者病变组织增殖水平,诱导细胞正常凋亡,从而对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

    作者:靳桂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临床生化检验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2~2006年我科参加四川省临床生化检验室间质量评价(EQA)的成绩,并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咨询.方法 将12次室间质评结果统计,得到年平均变异指数得分(MVIS)和单项测定VIS.结果 五年总平均MVIS为33(29~40),单项测定平均VIS17-50.按卫生部临检中心统一的评价标准,结果为优秀.结论 通过开展室间质评工作,不但增强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室内质控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了临床检验水平和检验质量.

    作者:王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8例

    目的 探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方法 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38例.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长7年,短9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参照胥氏[1]膝关节综合评分标准,结果优29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97.4%.结论 对于髌骨粉碎性骨折,特别对于髌尖及全髌骨粉碎型骨折,镍钛聚髌器为佳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薛勇;董大为;韩志;张涛;高栩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玻璃离子用于窝沟封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Ketac-Molar玻璃离子用于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136名6~7岁儿童,对每个儿童选取左侧或右侧上下两个已完全萌出的第一磨牙共272只牙,使用Ketac-Molar玻璃离子进行窝沟封闭,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其对侧同名牙作空白对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封闭术后1、2、3年复查封闭剂保留情况,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龋情况.结果 随诊3年发现Ketac-Molar玻璃离子在术后1、2、3年的完整保留率分别为81.3%,73.2%和58.1%,术后1、2、3年观察组龋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玻璃离子窝沟封闭剂能有效地预防窝沟龋的发生,值得在小学生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剖宫产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或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异位内膜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其中以侵犯卵巢常见,但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腹壁切口瘢痕内异症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我院自2001年6月~2005年6月收治10例剖宫产切口瘢痕内异症病例,现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张晶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997年3月~2003年2月,应用此技术对59例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12cm)病人行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对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9例中行根治性切除55例,姑息性切除4例,全组吻合满意.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1例,切口感染2例.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能帮助外科医师顺利完成以往手法缝合难以完成的中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便捷的手术.

    作者:王鲁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