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国;葛玉蕾
自1982年发现O157:H7大肠杆菌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以来,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爆发流行在发达国家不断发生.近年来该菌在国内检出报道不断[1],为了解宁波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流行状况,在辖区内的各县(市、区)建立了监测网络,进行联合监测,于2001年9月从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到本市首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现将鉴定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徐景野;许国章;徐奋奋;金春光;王建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宜春市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为探讨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以便制定防制措施,对宜春市1990~1999年钩体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琳;施少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湖北省土家族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入户调查.结果共调查15 a以上妇女7 101人,其中育龄(15~49)a妇女5 702人.1994年在婚比例为76.84%,离婚比例为0.20%.25~29 a妇女已婚比例为95.59%,20 a以下妇女已婚比例为3.49%.1993.8~1994.7妇女的普通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分别为88.39‰和2.22.20 a以下年龄组累计生育率占总和生育率的3.09%.活产婴儿中,一孩所占比例为53.68%,二孩及多孩比例分别为41.35%和4.97%.结婚1~3年生育率均达200.00‰以上,而结婚当年和第二年生育率高达421.51‰和380.00‰.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妇女生育水平不同.结论加强晚婚晚育,提高经济、教育水平以促进计划生育.
作者:郭毅;燕虹;左丹;朱世柱;杨勤;李建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摸清铁四局职工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提供依据,现将1973~2000年间铁四局职工食物中毒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张新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索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现将安徽省1990~2001年食物中毒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作者:何欣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靖远县自1991年建立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以来,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逐年提高.为了进一步完善该县AFP病例的监测系统,总结经验,找出薄弱环节,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现将1991~2000年AFP病例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王志伟;李连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检测94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方法对分离自中国腹泻病人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采用PCR和DNA打点杂交的方法,检测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核心区的irp 8、irp 2、irp 3、irp 4、irp 5及fyuA基因.结果分离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14%(13/94)的菌株irp 8、irp 2、irp 3、irp 4、irp 5及fyuA基因扩增阳性,以irp 2及fyuA为探针进行DNA打点杂交,上述菌株均为阳性.结论 14%的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中国分离株携带耶尔森菌强毒力岛.
作者:张冬梅;洪倩;俞守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因其发生率较高,故是当前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人群.为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以期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为此我们对我院干部病房的老年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培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是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的病因[1],且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HTLV-Ⅰ相关脊髓病(TSP/HAM)密切相关[2],输血是传播HTLV-Ⅰ的重要途径,日本、美国、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将HTLV-Ⅰ检测列为献血者必检项目,以预防和控制HTLV-Ⅰ经输血传播.目前,我国献血者中HTLV-Ⅰ感染、流行情况已有一些报道[3],但尚未规定对献血者开展HTLV-Ⅰ检测.为了解南京地区献血者状况,作者对南京地区献血者进行了HTLV-Ⅰ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孟钵;谈维;孙启俊;杜义真;赵敏;赵进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已经多项研究证实,并认为与缺氧所致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有关[1].为尽早发现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以便纠正性激素代谢紊乱,防止病情恶化,对50例尚未出现肺心病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者进行了血浆睾酮(T)测定并随机选取20例COPD患者测得同期PaO2、PaCO2,结果如下.
作者:徐爱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部队急性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实际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部队肝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观察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和血清标本,用ELISA检测肝炎感染指标和血清学分型. 结果 1993~2000年某部队发生肝炎130例,发病率为0.81‰,各年度发病率在0.34‰~1.01‰;其中乙型肝炎66例,发病率为0.45‰,各年度发病率在0.14‰~0.67‰,并占肝炎发病数的55.93%.1993~2000年总漏报率为9.23%,各年度漏报率在0%~23.81%.干部肝炎发病率(1.62‰)和乙型肝炎发病率(1.02‰)均高于战士(0.90‰、0.50‰),新兵检疫仍有1.6% HBsAg阳性. 结论某部队每年肝炎的实际发病率高于报告发病率,部队肝炎防治应以乙型肝炎为重点,积极开展新兵检疫.
作者:杨占清;刘运喜;王宏伟;于晓敏;邢瑞云;郭进清;曹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精神病人就诊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广大基层精神病医院的门诊量逐年减少,甚至艰难生存,另一方面精神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1].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精神病医院六年来的门诊就诊人次构成变化作一分析,以了解近年精神病专科门诊的就诊特点,为相关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欧阳泽祥;王学东;胡源江;洪潜结;周曙初;洪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热能的摄入过多而引起肥胖,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慢性疾病,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我国,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样,热能摄入不足,仍是许多不发达国家的主要营养问题.
作者:孙秀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世界著名的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即位于舟山市普陀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给性病防治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普陀区自1988年开始有性病病例报告,其后发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病种也由单一的淋病发展到包括HIV感染者的国家卫生部规定报告的7个病种(除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本文对普陀区1995~2000年性病病种构成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据此提出了今后性病防治工作的一些设想.
作者:张波涛;张世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国属于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结核病疫情呈三高一低,耐药是造成结核病疫情急剧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了结核病控制的难度.为摸清宜昌地区结核病耐药状况,为防病提供科学依据,作者自1999年在宜昌市开展了结核病耐药性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祥雄;杨绍金;张光海;孙凤英;李百石;王作炎;覃远清;刘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解伤害死亡的发生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现对文登市1998~2000年间的1 317例伤害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王润胜;张玉英;刘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 6的抗原性不同,RV分为A~G组.A组RV是全世界各地儿童胃肠炎的主要病原,几乎所有5 a以下的儿童都感染过RV.全世界患腹泻病住院的5 a以下儿童中,20%~70%为RV腹泻[1,2].本文对549例0~5 a腹泻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不同G血清分型与儿童RV腹泻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郑丽舒;童志礼;章菁;谢华萍;林思恩;吕红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麻疹流行早期,开展麻疹疫苗(MV)应急接种,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终止流行.2001年上半年,昆山市开发区发生成人麻疹流行,其中三家企业发生爆发,迅即采取应急接种MV措施,取得了明显控制效果.
作者:史建国;葛玉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宁波市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从1987~2000年,在12年中伤害死亡顺位始终列第4位,全国占第5位,其死亡率在(45~60)/10万之间,占总死亡的9%~10%左右.1997年以来,该市外来流动人口(城区以外的户籍)逐年增加,伤害引起的死亡逐年呈上升趋势.现将1997~2000年该市城区流动人口中伤害死亡分析如下.
作者:谢亚莉;应焱燕;许国章;胡依红;贺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石症发病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人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尿石症新发病人并按1∶1配对,应用Foxpro 5.0建立数据库,SPSS 7.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67个因素中22个入选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终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共12个,可划归5类,即社会经济状况、家庭尿石症病史、工作条件、生活和饮食习惯、营养素等.尿石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家庭年人均收入高(OR=1.026,OR95%CI=1.010~1.042)、一级亲属尿石症病史(6.429,2.899~14.255)、习惯性饮水较少(1.914,1.272~2.881)、口味偏咸(6.948,2.124~22.723)、喜吃甜食(8.464,1.821~39.337)、高蛋白质(1.752,1.423~2.158)、高脂肪(1.236,1.056~1.448)和高磷(1.380,1.184~1.609);尿石症发病的保护因素包括日饮水次数较多(0.771,0.614~0.967)、高碳水化合物(0.640,0.531~0.772)、高膳食纤维(0.722,0.618~0.843)和高维生素C(0.763,0.641~0.907).结论尿石症发病主要受饮食习惯和营养因素影响,而社会经济状况和尿石症家族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作者:张顺祥;李良成;施侣元;沈珉;张春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