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殿海;曾欢高;廖勇;廖水生
目的:探讨鼻咽分泌物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课题组于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收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再采用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对其VCA-IgA、EA-IgG、NA1-IgA、Rta-IgG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分析其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治疗后,患者的VCA-IgA、EA-IgG、Rta-IgG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NA1-Ig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的准确性为90.00%,明显高于VCA-IgA、EA-IgG、NA1-IgA、Rta-IgG单一检测的准确性81.67%、83.33%、78.33%、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分泌物EB病毒抗体联合检测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阳性检出率准确性较高,与单一检测指标相比,临床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哲;刘树佳;陈加家;周国强;翁玉玲;赵毅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研究与分析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对临床病原菌鉴别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发热患者送检病原微生物室的血培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对鉴别临床病原菌的应用.结果:7226份血培养标本检测阳性率为5.83%(421/7226),在421份血培养阳性瓶中,同时为阳性标本的厌氧瓶与需氧瓶共377份(89.55%),仅报阳性的厌氧瓶为21份(4.99%),仅报阳性的需氧瓶为23份(5.46%).421份报阳性瓶中,共检出菌株205株,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阴沟肠杆菌为主;阳性报警时间平均为(24.53±2.47)h.而需氧瓶与厌氧瓶的平均阳性报警时间分别为(18.60±1.29)、(17.30±1.31)h,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原菌以及污染菌的平均阳性报警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有助于初步鉴别临床病原菌及污染菌,为临床明确诊断提早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苏俊梅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与其心肌应变量参数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从而为病情判定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初发AMI患者125例并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分为各个亚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所有入组患者于入院即刻采血行H-FABP检测.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利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定左心室纵向应变值、圆周应变值.对各组患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心肌梗死患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值是否相关.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纵向应变、整体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室整体圆周应变与血清H-FABP浓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FABP浓度与心肌应变量相关,血清H-FABP可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联合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功能.
作者:刘杨瑒;赵瑞平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于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监测与评估、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重症脑出血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抽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诊疗之后仍然使用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之上施加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监测与评估、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重症脑出血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程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徐慧红;俞洪波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中青年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ryptogenic ischemic stroke,CS)与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中青年不明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等基本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8例为对照组.所有脑卒中患者行右心声学造影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诊断PFO,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对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部斑块等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PFO的检出率及高危因素的差异.结果:研究组PFO检出率为48.4%(62/1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15/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例卵圆孔未闭,右心声学造影检出率为81.8%(63/77),TEE检出率为90.9%(70/7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出率97.4%(75/77).两组其他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与中青年CS患者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中,对于不明原因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应想到PFO存在的可能性,右心声学造影及TEE都是检查PFO的重要检查方法,两者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检出率.
作者:王豪;宋嫣;邓雅琴;孙园园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医联体牵头医院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实践思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慢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采用医联体牵头医院管理,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管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管理效果及知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管理后慢病知晓率、中医养生知晓率、家庭行为改变及药物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前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及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管理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医联体牵头医院管理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态,提高管理与控制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永兵;方伟敏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在腹腔镜下治疗宫外孕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根据其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治疗宫外孕围手术采用综合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评分,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习玲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甲状旁腺激素及其类似物可以有效促进骨骼重建,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其促进骨生成的作用可针对性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甲状旁腺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进行综述.
作者:吕丽萍;李岩;卞伟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的病理变化,为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胃蛋白酶消化法获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人工灌胃法感染小鼠,采用病理学方法取材、固定及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感染时间的炎症反应程度存在差异,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胆管壁增厚、嗜酸性囊肿等病理学现象.结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出现了显著的病理学改变,这种现象对于研究人体内华支睾吸虫的致病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潘钰;荣玮;李致慧;孙秀丽;王丹娜;孙艳宏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治疗对肛周脓肿术后的创面愈合及缓解疼痛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切开引流手术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3 d和7 d的创面疼痛程度、水肿、渗液评分及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创面疼痛评分、创面水肿评分及创面渗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3 d和术后7 d,治疗组患者的创面疼痛评分、创面水肿评分及创面渗液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红光照射治疗可缓解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疼痛,减轻水肿程度,减少创面渗液及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对创面的愈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该方法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董自庆;雷霆;陈华 刊期: 2017年第30期
高能窄谱光子治疗仪(红光治疗仪)使用医用高功率矩阵集成半导体固态冷光源,方向性强,可调节.它所产生的光化学反应或光子能量可迅速有效地在皮下渗透,对皮下3~5 cm的组织产生作用,并在细胞内发挥效应.现有的研究表明,光子治疗能使细胞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加,酶促反应增加,并促进多种活性因子分泌增加,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与血液微循环,促进细胞合成,加快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从而改善末梢神经功能,促进伤口和溃疡面愈合.同时,红光照射后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增加,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与消退.通过降低炎症部位5-羟色胺的含量,光子治疗能改善组织通透性,缓解局部疼痛.由于光子治疗光热量很少,表层组织对其反应较缓和,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目前已在临床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帅敏;马利林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对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肾上腺B超、CT表现和术后病理,评价肾上腺B超和高分辨率CT连续薄层及对比剂增强扫描(HRCT+CES)对PA的定位、分型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对比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A患者的B超和HRCT定位、分型诊断结果.结果:45例PA患者中,B超和HRCT显示肾上腺病变分别为21例(46.7%)和45例(100%),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3,P=0.000);在正确诊断肾上腺病变位置方面,B超与术中所见吻合10例(47.6%),HRCT与术中所见吻合43例(95.6%),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8,P=0.000).HRCT对于醛固酮瘤(APA)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8.6%和88.2%,正确诊断率为66.8%;对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诊断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76.5%和71.4%,正确诊断率为47.9%.结论:B超对于PA的定位、分型诊断价值有限,CT对PA的定位、分型诊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APA的诊断尤为重要.
作者:廖勇;邓春颖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外周静脉留置针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方法不同分为品管圈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品管圈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的差异.结果:品管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5.208,P=0.022).品管圈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依从性、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品管圈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技术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鹃;刘娟妹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实施强化护理及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实施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采用强化护理及血糖监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术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高血糖发生次数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禁食期间空腹血糖、进食后晨起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达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高血糖发生次数、低血糖发生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腺癌患者术后实施强化护理及血糖监测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良好的水平,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陈国姣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和角膜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8例屈光不正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角膜刀(SBK刀)制瓣LASIK治疗,观察组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屈光变化、总高阶像差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变化、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术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制瓣厚度、制瓣成功率、剩余角膜厚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刀(SBK刀)制瓣LASIK矫正屈光不正均有显著的效果,但飞秒激光LASIK术后高阶像差较低,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视觉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蒋伟;田佳青;钱晓文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共100名,通过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后医院病例感染发病率、医护人员操作规范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及考核合格率、医院环境检测合格率,来评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差别.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医院感染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P<0.05);医院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合格率均为100%,较实施前均显著提高(P<0.05);手卫生依从性和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均有较大提升(P<0.05);医院内重点科室物体表面及空气培养合格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0.05).结论:PDCA循环能够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显著提高,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秀玲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了解育龄妇女使用各类宫内节育器(IUD)不良结局现状.方法:对2012-2016年收集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进行回顾性调查,核实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分析各类宫内节育器不良结局的原因.结果:2012-2016年如皋市共有5705例宫内节育器不良结局案例,不良结局原因依次为意外妊娠(31.73%)、月经问题(29.27%)、位置异常(27.71%)、疼痛(10.50%)、脱落(0.32%)、其他(0.47%).发生不良结局的IUD依次为T铜环(34.23%)、元宫环(28.97%)、宫铜环(11.10%)、其他IUD(9.57%)、爱母环(7.17)、母体乐(4.93%)、宫乐(2.03%)、吉妮环(2.00%).T铜环、宫铜环、元宫环、母体乐、宫乐环、爱母环、其他IUD等7种IUD前三位不良结局原因均为意外妊娠、月经问题、位置异常,吉妮环为意外妊娠、月经问题和疼痛.8种IUD不良结局意外妊娠、脱落、月经问题、疼痛、位置异常、其他健康问题的上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UD不良结局,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干预措施,加强质量监控.
作者:陈继华;李鸿斌;骆汉军 刊期: 2017年第30期
通过对宫缩过强导致相关组织(子宫螺旋动脉、绒毛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被牵拉损伤的研究,对宫缩损伤性血压升高可能是子痫发作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并就其两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宫缩过强与子痫发作之间呈因果关系.
作者:郑道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介入动脉鞘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产后大出血产妇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不同情况的不良反应3例,其中感染1例、静脉血栓1例,异常高烧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介入动脉鞘管的护理的效果较好,可以使产妇在短时间内止血,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秀英;颜美荣 刊期: 2017年第30期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静脉溶栓方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尿激酶组(低剂量UK组,n=40)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rt-PA组,n=40).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rt-P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显著低于低剂量UK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的77.5%(31/40)(P<0.05).rt-P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6/40),低剂量UK组为20.0%(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低剂量尿激酶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邹永周 刊期: 201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