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林;黄小平;吴向东;方北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发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HC患者87例、肝硬化患者58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AFP-L3水平。结果:PHC患者AFP-L3水平和AFP-L3阳性率均高于肝炎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AFP-L3水平与AFP-L3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越大,AFP-L3水平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L3是反映PHC的发病的敏感指标,其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王军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儿童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PM2.5对儿童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M2.5溶液染毒提取后培养的BMSCs,检测BMSCs增殖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量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PM2.5溶液浓度增加,BMSCs增殖逐渐增强,溶液浓度达到50μg/mL后BMSCs增殖水平逐渐下降,20μg/mL时试验组BMSCs的OD值各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而100μg/mL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10、20μg/mL) PM2.5显著促进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高浓度(50、100、200μg/mL)PM2.5抑制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且浓度达到100μg/mL以上时,抑制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高浓度PM2.5对儿童BMSCs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作者:阳静;陈丽琼;叶中绿;刘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运用优质护理服务预防NICU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NICU常规护理,试验组行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1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9.62±5.41)d、机械通气(7.69±2.35)次、护理满意度为96.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74±5.73)d、(9.52±2.86)次及81.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积极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中,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永利;徐云峰;陈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与长期住院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社区组和住院组,每组60例。社区组经短期急性期住院治疗后返回社区康复治疗,住院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入组时及1年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BPRS、SF-36各个维度及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社区组SDSS、一般健康(GH)、社会活动(SF)及心理健康(MH)评分均优于住院组,且精神恢复总有效率高于住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精神恢复正常,但社区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可有效提高患者社会活动能力、且心理健康情况较好、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较低,患者精神恢复好。
作者:陈梓朗;肖垚南;黎海云;陈丁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肠道益生菌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2015年1-8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4例根据入院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氨等进行Child-pugh分级,将B级肝功能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观察组Ⅰ、观察组Ⅱ),其中对照组患者19例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Ⅰ21例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Ⅱ24例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15、30 d的肝功能相关指标(AST、ALT、TBIL)、营养状况指标(BMI、体脂含量)、凝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15、30 d后,观察组Ⅰ患者的AST、ALT、TBIL及凝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5 d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 AST、ALT、TBIL等肝功能指标在治疗15、30 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观察组Ⅰ,凝血时间也明显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治疗30 d后,观察组Ⅱ的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Ⅰ,不良反应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较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肠道益生菌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缩短凝血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作者:唐帅;全红;陈剑;兰伟平;唐小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BE)随诊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100例B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氩等离子凝固术(APC)与6个月的随访,并在随访中先后给予其内镜与NBI检查,并将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诊,4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64.44%与88.89%,特异性分别为70.91%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复诊,3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敏感性分别为68.42%与92.11%,特异性分别为72.58%与8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BI检查病理分型中,Ⅰ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BE患者,同常规内镜检查相比,NBI检查确诊率更高。而且在随访中若经NBI诊断为Ⅱ级或Ⅲ级,则表示未愈,需继续接受治疗;若诊断为Ⅰ级,则需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
作者:徐林照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分为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40例。低剂量组采用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 mg口服,1次/d;常规剂量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口服,1次/d;而高剂量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口服,1次/d。结果:治疗3个月后,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餐后2 h的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而低剂量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高、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7.5%、32.5%、6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低剂量组62.50%与常规剂量组85.0%,高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35、2.1888,P=0.0061、0.0286),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安全的剂量范围易于在临床应用,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研究。
作者:侯全基;黎毅雄;张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择期实施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分别采用SSF技术与标准图像处理技术对CT影像数据后期处理,比较不同图像处理方式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符平仲;黄洲;欧阳可勋;刘怀忠;何乐为;陆晚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两组患者追踪观察3年。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左室收缩功能(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6 min步行试验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F值无明显提高,治疗组LVEF值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减少因心脏事件再住院次数,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闫志平;朱秋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和MR组,每组44例。CT组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MR组实施动态增强MR扫描,将病理学检查结果设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88.64%,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7.27%;MR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90.91%,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5.00%,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胰腺癌灶在胰腺动脉期、胰腺静脉期及胰腺延迟期的显示值均高于C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诊断时只需选择两者中的其中一种即可。
作者:黄祥辉;郭伟斌;冯嘉俊;郭莹莹;李秀卿;陈雄钊;张远鸿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4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A组43例,采用TiNi环抱式接骨器将骨折处肋骨内固定;B组51例,采用可吸收髓内钉将骨折处肋骨内固定;C组40例,采用胸带加厚棉垫行外固定。观察并分析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固定肋骨数、术中出血量及胸腔积液引流时间,对三组患者治疗的止痛有效率、外观满意率、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B组的手术时间、固定肋骨数、术中出血量及胸腔积液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的止痛有效率、外观满意率、肺炎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分析发现A、B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TiNi环抱式接骨器及可吸收髓内钉相对于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均有促进骨折愈合、减少住院时间、缓解胸部疼痛的作用,临床上应结合骨折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孟庆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行右室中位间隔起搏(RVSP组)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并对比两组心室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群宽度,术毕与术后3个月电极阈值、感知、阻抗,术前与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PWMD)等指标,并记录术中、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RVAP组相比,RVSP组电极植入时间与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毕及术后3个月阈值、感知、阻抗,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相比,RVSP组心室起搏心电图QRS波形较窄,SPWMD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试验中未发现围术期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右室中位间隔起搏安全有效,适宜县区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谭晓晖;刘杰强;罗翊芝;伍伟铭;梁转合;朱可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TBX3(T-box transcription factor3)和动脉囊发育的关系。方法:对胚龄9~12 d(E9~E12)的小鼠胚胎心做连续石蜡切片,抗转录因子TBX3抗体、抗胰岛因子-1(ISL-1)抗体、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对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胚龄9 d,TBX3阳性细胞在呼吸内胚层聚集。胚龄10 d,在动脉囊和第3对弓动脉连接处可见TBX3阳性细胞。胚龄11 d,在第4、6对弓动脉之间可以观察到TBX3细胞的阳性表达。胚龄12 d,TBX3阳性表达集中于咽前间充质。结论:传导系的阳性心肌前体细胞TBX3参与动脉囊及弓动脉的形态发生。
作者:许智慧;杨艳萍;王晶晶;宋励;师亮;景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封开县农村手足口病(HFMD)家庭聚集性感染影响因素,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笔者所在单位诊治的5岁以下农村手足口病患儿21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107例。两组均应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监护人教育程度低、有发热、有皮疹、有接触患儿、有吮咬手指、饭前便后不洗手、院内存在堆积粪便和人均居住面积小是农村手足口病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不良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差是本农村地区5岁以下手足口病家庭聚集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邓智;邓任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疼痛管理对胸部外伤患者疼痛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198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住院第1、3、6 d的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出院时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疼痛认知问卷调查情况、疼痛评分、睡眠时间、Barthel指数评分及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胸部外伤患者,给予个性化的疼痛管理和疼痛认知教育能大大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宁琴荣;陈玲;欧阳卫;黄丁兰;郭日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自我管理策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自我管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两组干预前与干预24周后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紧急自救、合理饮食、不良心理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干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洁梅;林雪连;陈海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不同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SV组(采用ASV模式通气)和SIMV+PSV组(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每组24例。比较两组使用通气模式前后RR、HR、pH值、PaCO2、PaO2、BNP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和平均调机次数。结果:通气后两组RR和BNP水平均低于通气前,且ASV组降低更为明显,ASV组调机次数低于SIMV+PS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和SIMV+PSV模式均能有效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频率和降低BNP水平,且对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不大,其中ASV模式优于SIMV+PSV模式。
作者:丁延龄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基于安卓系统开发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评价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评估软件的开发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既往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基本生理检测指标、心血管医学行为量表以及用药史等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心血管疾病风险模型、自适应题库,利用计算机自适应原理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测评,按上述自行编制的安卓系统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于2015年1-6月对广州市多家综合医院心内科和社区门诊有需要心脏康复患者300例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对患者使用评估软件的满意度和对心脏康复知识的认知以及对安卓系统软件评估的需求情况。结果:患者利用手机安卓系统对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操作方便以及评估时间、评估准确度等满意度高,同时调查显示多数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不足,非常需要心脏康复个性化管理。结论:患者对使用安卓系统心脏康复风险评估软件的功能满意度高,通过使用评估软件可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康复干预,并能实现心脏康复个性化的管理,具有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作者:白杨;肖瑜琪;修建成;张新禄;梁业琼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包皮环切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除恐惧1级外,观察组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可以缓解患儿恐惧和紧张情绪,减轻患儿疼痛感,保障包皮环切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郭雅梅;陈思颖;鲍群梅;陈清;甘建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前后医院护理质量的改变情况。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在本院呼吸科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PDCA循环实施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对照组患者未实施PDCA循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后,基础护理质量、分级护理质量、技术操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查房质量与健康教育质量均明显提高,各项分值均较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前有所提高,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使得护理管理更具人性化,不但可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符合优质护理要求。
作者:李玉虎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