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梅;陈思颖;鲍群梅;陈清;甘建瑜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和MR组,每组44例。CT组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MR组实施动态增强MR扫描,将病理学检查结果设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88.64%,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7.27%;MR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90.91%,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5.00%,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胰腺癌灶在胰腺动脉期、胰腺静脉期及胰腺延迟期的显示值均高于C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诊断时只需选择两者中的其中一种即可。
作者:黄祥辉;郭伟斌;冯嘉俊;郭莹莹;李秀卿;陈雄钊;张远鸿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包皮环切术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程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除恐惧1级外,观察组恐惧情况、手术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程护理模式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可以缓解患儿恐惧和紧张情绪,减轻患儿疼痛感,保障包皮环切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郭雅梅;陈思颖;鲍群梅;陈清;甘建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家庭血压监测联合个体化透析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6-12月在本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合并高血压,透析龄≥3个月且继续能在本院维持透析治疗1年以上的病情稳定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60例患者使用该方案前家庭血压及透析过程血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上述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压的变化。结果:通过家庭血压监控和个体化透析模式治疗后,患者干预前后家庭血压变化和睡前加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下,采用可调钠联合超滤模式或者联合较高的透析液温度治疗透析高血压患者,疗效明显,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借鉴。
作者:倪惜芝;彭鑫;李春娣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比较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前后医院护理质量的改变情况。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在本院呼吸科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PDCA循环实施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PDCA循环,对照组患者未实施PDCA循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后,基础护理质量、分级护理质量、技术操作质量、护理文书质量、查房质量与健康教育质量均明显提高,各项分值均较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前有所提高,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使得护理管理更具人性化,不但可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符合优质护理要求。
作者:李玉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价值分析。方法:212例乳腺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发现的254个结节进行常规BI-RADS分类,术后病理结果与BI-RADS对照分析。结果:254个结节中,BI-RADS 3类40个,4a类106个,4b类42个,4c类40个,5类22个,6类4个。术后病理证实良性结节162个,恶性结节92个,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6%(88/92),特异性为82.7%(134/162)。结论:超声BI-RADS分类诊断乳腺癌敏感性较高,具备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开林;黄小平;吴向东;方北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秋馨;方育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门诊收治的10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择期实施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分别采用SSF技术与标准图像处理技术对CT影像数据后期处理,比较不同图像处理方式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SSF技术较标准图像技术图像质量评分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应用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SSF技术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符平仲;黄洲;欧阳可勋;刘怀忠;何乐为;陆晚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与长期住院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社区组和住院组,每组60例。社区组经短期急性期住院治疗后返回社区康复治疗,住院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入组时及1年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BPRS、SF-36各个维度及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社区组SDSS、一般健康(GH)、社会活动(SF)及心理健康(MH)评分均优于住院组,且精神恢复总有效率高于住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精神恢复正常,但社区康复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可有效提高患者社会活动能力、且心理健康情况较好、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较低,患者精神恢复好。
作者:陈梓朗;肖垚南;黎海云;陈丁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自我管理策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自我管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两组干预前与干预24周后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圣·乔治呼吸问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紧急自救、合理饮食、不良心理反应、戒烟控酒、正确用药、疾病复发率、教育满意度、坚持肺康复训练、按时复诊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症状评分、活动度评分、影响度评分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干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廖洁梅;林雪连;陈海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在本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住院分娩、产后12周内出现尿失禁症状的初产妇33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5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凯格尔(Kegel)运动配合阴道哑铃实施盆底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尿失禁程度评分、1 h尿垫试验检测漏尿量及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测的变化及3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各观察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趋势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疗效,观察组尿失禁治愈率77.18%,对照组治愈率67.8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均有康复效果,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和预后,有效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应用。
作者:覃碧芳;成志;金燕;邹文花;邱佩嫦;邓志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肥胖产妇的临床效果,为母婴安全性麻醉选择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符合剖宫产指证的肥胖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模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肌松效果、低血压例数、麻黄碱使用及辅助药服用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肥胖产妇实施剖腹产的麻醉选择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提高肌松和镇痛等效果,临床安全系数高,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对母婴的危害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敏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家庭病床患者管理下家庭成员健康素养的提升。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家庭病床主要照顾者100名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问卷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调查。调查家庭病床管理前后健康素养与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家庭病床管理服务前技能知识掌握56.0%,管理后为96.0%,管理前后技能知识掌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7,P<0.05);家庭病床管理服务前,37.0%的家庭成员SF-36调查标准得分在60分以上;管理一周期后,76.0%的家庭成员SF-36调查标准得分在60分以上,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43, P<0.05)。结论:家庭病床患者管理下家庭成员健康素养的提升明显改善,值得社区推广。
作者:麦艳冰;李学文;彭秋平;熊志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水平与临床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旨在为阐明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9月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96例作为T2DM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骨骼肌量、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BFR)、实验室临床代谢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Irisin与各临床代谢参数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血清Irisin的独立相关因子。结果:T2DM组收缩压(SBP)、体脂肪量、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risin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risin与腰臀比(WHR)、HOMA-β、HOMA-IR均呈负相关性(r=-0.297~-0.592,P<0.05或P<0.01),与HbA1c呈正相关性(r=0.270,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WHR、HOMA-IR是血清Irisin的独立负影响因子。结论: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WHR、HOMA-IR是其独立负影响因子,Irisin可能参与了T2DM糖脂代谢紊乱及组织器官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赵秀伟;任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PICC)在茂名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高州市人民医院经外周静脉行深静脉置管的250例患者PICC维护情况作回顾性分析,发现PICC维护在基层医院的护理难点及存在问题。结果:茂名基层医院的PICC维护条件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患者带管出院期间护理不到位并导致并发症较高,经过干预后,并发症相对减少。结论: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并确保询证实践,开展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陈建媚;龚兰娟;罗桂平;关雪红;张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对病情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作为研究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将其分为A组52例、B组38例、C组34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梗死组48例、中度梗死组38例、重度梗死组38例,另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Lp-PLA2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血清Lp-PLA2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p-PLA2和hs-CRP明显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梗死组Lp-PLA2和hs-CRP低于中重度梗死组,中度梗死组低于重度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p-PLA2、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p-PLA2和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显著增高,对病情程度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作者:李荣;区腾飞;巫碧佳;李永鸿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在Barrett食管(BE)随诊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100例BE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其氩等离子凝固术(APC)与6个月的随访,并在随访中先后给予其内镜与NBI检查,并将结果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复诊,45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64.44%与88.89%,特异性分别为70.91%与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复诊,3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为阳性,而常规内镜检查与NBI检查敏感性分别为68.42%与92.11%,特异性分别为72.58%与8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BI检查病理分型中,Ⅰ级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级与病理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BE患者,同常规内镜检查相比,NBI检查确诊率更高。而且在随访中若经NBI诊断为Ⅱ级或Ⅲ级,则表示未愈,需继续接受治疗;若诊断为Ⅰ级,则需结合病理组织检查以明确治疗效果。
作者:徐林照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儿童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讨PM2.5对儿童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PM2.5溶液染毒提取后培养的BMSCs,检测BMSCs增殖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量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随着PM2.5溶液浓度增加,BMSCs增殖逐渐增强,溶液浓度达到50μg/mL后BMSCs增殖水平逐渐下降,20μg/mL时试验组BMSCs的OD值各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而100μg/mL时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10、20μg/mL) PM2.5显著促进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高浓度(50、100、200μg/mL)PM2.5抑制BMSCs分泌G-CSF、GM-CSF及mRNA表达,且浓度达到100μg/mL以上时,抑制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高浓度PM2.5对儿童BMSCs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作者:阳静;陈丽琼;叶中绿;刘丽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鸦胆子仁浸剂治疗CINⅠ伴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CINⅠ伴HPV感染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应用鸦胆子仁浸剂,空白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HPV情况及CINⅠ消退情况。结果:用药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HPV有效率60.5%,空白对照组2.3%,CINⅠ消退有效率分别为58.0%和2.3%,治疗组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仁浸剂治疗CINⅠ伴HPV感染安全、有效。
作者:黄敏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于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发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PHC患者87例、肝硬化患者58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其AFP-L3水平。结果:PHC患者AFP-L3水平和AFP-L3阳性率均高于肝炎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AFP-L3水平与AFP-L3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越大,AFP-L3水平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L3是反映PHC的发病的敏感指标,其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
作者:王军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愉快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