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腊林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MRI扫描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31例,术前均行超声内镜与MRI联合检查并判定TN分期,以组织病理TN分期为金标准,比较术前超声内镜与MRI联合判定的TN分期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与组织病理TN分期结果比较,超声内镜联合MRI判定T、N分期的符合率均为80.6%,两者的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0.65, P<0.05)。结论:术前联合应用超声内镜、MRI可以显著提高胃癌术前TN分期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健;魏桂花;刘琴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普洛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普洛迪治疗,观察组给予血塞通和普洛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血塞通联合普洛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玉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3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9例为对照组,均给予实时三维超声及二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参数。结果:研究组的左、右室每搏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左、右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而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的二维和三维条件下心室收缩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维和三维条件下测量的左、右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性(r=0.65、0.67, P<0.01)。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可准确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分析胸腺五肽对重症肌无力的药效。方法:选取30只雌性小鼠(C57BIJ6),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2 d给1次药)、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以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CD4+、CD8+的结果,分析胸腺五肽对重症肌无力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并与其他组别对照。结果:三组免疫后用药治疗前体重如下:治疗组为(21.42±1.53)g,模型对照组为(21.38±1.46)g,正常对照组为(19.91±1.30)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的体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用药治疗后,CD4+(%)结果: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结果:治疗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比值结果:正常对照组<治疗组<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比值接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五肽对重症肌无力的药效显著,可进行免疫调节。
作者:陈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低水平转氨酶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156例低水平转氨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e抗原阳性治疗组42例(A组)及对照组40例(B组),e抗原阴性治疗组36例(C组)及对照组38例(D组),治疗组给予派罗欣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24周后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 1次/d,48周后停用派罗欣单用阿德福韦酯;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 1次/d。两组均按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停药。结果:e抗原阳性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8、72周时HBV-DNA阴转率、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停药24周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抗原阴性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4、48、72周时HBV-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4周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低水平转氨酶慢性乙型肝炎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能够提高疗效及降低复发率,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能够降低复发率。
作者:范敏;涂德幸;孙文峰;金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的牙体缺损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不同部位的64颗牙缺损,并随访3、5、8年,对临床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颗牙缺损修复后随访3、5、8年,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成功率分别为90.63%、81.25%及68.75%,失败病例主要表现修复体松动脱落、折裂、变色、继发龋、患者出现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结论: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不同部位的牙体病成功率较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陈少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组)和观察组(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组),每组各33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及手术前后的椎体相关参数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2 h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椎体相关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综合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阮腊林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部疾病诊治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行腹腔镜技术诊治的1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小儿外科进行了包括腹腔镜下阑尾切除(63例)、疝囊高位结扎术(120例)、美克尔憩室切除(2例)、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2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1例)、肠套叠松解(1例)、腹腔探查(1例)、肠系膜囊肿摘除(1例)、脾切除(1例)、性腺探查(1例)、肠重复畸形手术(1例)等术式。除1例外伤患儿经腹腔镜探查后中转开腹外,其余193例患儿均接受了腹腔镜的治疗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包括1例皮下气肿、1例阑尾切除术后单个戳孔感染、1例合并斜疝的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斜疝侧阴囊红肿,这些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部疾病诊治中安全、可行,并具有微创、恢复快、痛苦小等优点,需根据医院设备条件及科室的技术水平适时开展。
作者:钟洪才;胡宝辉;曾浩;荔童;彭鸿彬;邓俊晖;罗云藩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复位内固定脊柱稳定结构的保护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43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肌间隙组)23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传统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腰部疼痛情况(VAS)及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肌间隙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平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骨折椎体高度均无丢失、无内固定物断裂,伤椎的高度恢复两组均满意。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影响小,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脊柱的稳定结构,与经伤椎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内固定起协同作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鞠亮;陈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术前营养不良是影响手术愈合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胃肠外科患者增多使得外科营养问题更为突出。营养分析筛查可以有效筛查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情况,并可结合筛查结果对患者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计划,这可以更好地改善普外科住院患者的预后,进而促使外科营养的地位从“营养支持”向“营养治疗”转变。
作者:李兆云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对比单纯减压和融合手术在治疗腰椎滑脱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3例行单纯减压或者融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减压手术者31例(减压组)、减压联合融合手术者32例(融合组)。平均随访4.5年(1~6年)。回顾性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数据。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随访时间、手术节段、ASA分级及手术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融合组的腰椎前凸角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结果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临床疗效(Odom’s标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方面,减压组均明显优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后钉棒融合手术效果较佳,单纯椎板切除减压创伤较小,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但以融合为佳。
作者:宋杰;邓永发;周刚;许圣犬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对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提高QCT诊断椎体骨折的敏感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均行胸腰椎CT及MRI检查的外伤患者20例及2012年1-7月于本院行腰椎CT检查有明确椎体陈旧骨折3个月以上病史的患者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MRI上椎体骨髓水肿区作为感兴趣区(ROI),通过QCT PRO工作站上进行分析处理,共测量28个新鲜骨折椎体、14个陈旧骨折椎体及其邻近椎体的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新鲜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高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陈旧骨折椎体骨松质密度与其对照椎体骨松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新鲜骨折椎体内骨松质BMD值会增高,陈旧骨折的骨松质BMD值能够反映椎体修复的特点,腰椎QCT BMD测量有助于椎体骨折的诊断。
作者:孙金磊;李葆青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观察降脂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2-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无高脂血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降脂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控制血压,降脂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疗程12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baPWV、ET、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DBP、baPWV、ET及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降脂组TC及L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降脂组TC、LDL-C、baPWV、ET及hs-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基础上,加用降脂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baPWV,降低hs-CRP和ET水平,对改善患者的血管功能状态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廖奕华;邓云梅;马艳丽;胡晶晶 刊期: 2015年第29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中药擦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临床影响,为后期中医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选择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34例给予六味地黄丸联合中药涂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VAS疼痛积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QLO-C30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中药擦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治疗较传统西医治疗效果佳,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腰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率低,可作为临床安全有效的方式进行推广。
作者:莫小汕;陆锋;魏书亭;温铭诞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钙蛋白酶抑制剂calpeptin干预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8只作为研究动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MACO组、calpeptin组、DMSO组及sham组,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分别再灌注6、12、24 h及48 h后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 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结果:DMSO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MAC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peptin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caspase-3表达均低于同时间点MCAO组及DM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12、24、48 h后,calpeptin组神经元凋亡情况优于同时间点MCAO组及DMS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lpeptin可减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海马CA1区的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作者:匡重伸;许航;黄征;朱桂云;王胜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2例单纯OSAHS、54例单纯高血压、60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行血浆Hcy水平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将检测结果与睡眠呼吸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单纯OSAHS患者血浆Hcy水平(19.28±6.60)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82±4.65)μmol/L;单纯高血压组(27.32±6.20)μmol/L明显高于单纯OSAHS组(19.29±6.60)μmol/L;OSAHS合并高血压组(38.83±5.90)μmol/L高于单纯高血压组(27.32±6.20)μmol/L,各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水平与反映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和血压的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Hcy参与了OSAHS的病理生理过程,在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慧萍;邹玉微;王俊爱;梁慧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2)在结肠正常组织、结肠良性腺瘤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MUC2的表达情况与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关联。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手术切除的结肠正常组织15例,结肠良性腺瘤组织41例及结肠癌组织121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UC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MUC2在结肠正常组织、结肠良性腺瘤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5/15)、73.17%(30/41)和46.28%(56/121),不同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MUC2高表达的结肠癌患者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均优于MUC2低表达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中MUC2的表达状况与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有关。MUC2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等过程。
作者:左晓旭;朱袭嘉;李盛国;罗喜顺;甘泽林;王海鹏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分析23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5年4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诊断为神经梅毒的患者2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探讨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TPPA)检查均阳性,21例完成腰穿脑脊液检查RPR和TPPA均阳性,6例脑脊液细胞轻度增多,12例脑脊液蛋白有所增高,5例脑脊液蛋白细胞均正常。临床表现为痴呆的6例,伴有脑卒中11例,神经痛2例,癫痫发作2例,视神经炎1例,共济失调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部分表现为脑梗死、脑萎缩、脑室扩大,不同程度脑白质变性、树胶样异常信号或脑回强化等。所有患者接受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后,神经梅毒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部分隐匿但危害大,联合血液学、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时合理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刘茂祥;符长标;张新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无创辅助通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2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加用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效果、治疗依从性、皮肤破损情况及家长对通气治疗满意度。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通气治疗总有效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新生儿治疗依从的优良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皮肤破损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家长对通气治疗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在新生儿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皮肤破损情况,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作者:曾新华;欧阳燕;赖慧虹 刊期: 2015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