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采血方法的对比研究及护理

陈伟霞

关键词:新生儿, 静脉釆血, 股静脉, 头皮静脉, 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股静脉与头皮静脉釆血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高新生儿抽血成功率提供资料支持,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新生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儿均使用头皮针采血,观察组选取股静脉采血,对照组选取头皮静脉采血。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采血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分别为(3.6±1.6)min和(3.4±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 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49/6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5/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头皮静脉相比,股静脉相对较粗,固定性较好,血液充足,为一次性穿刺成功提供基础条件,并发症少,患儿家长容易接受。同时熟练的技术操作以及加强护理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光谱法无创检测人体血液胆固醇的探讨

    目的:分析动态光谱法用于人体血液胆固醇含量无创检测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本院9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在体测量动态光谱和抽血分析胆固醇含量,之后选用BP神经网络对获取的动态光谱数据和胆固醇含量实测值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从96个体检样本中抽取81个作为校正集,另外15个作为预测集,得到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8.8%和95.65%,预测集的绝对误差小为0.39%,大为25.33%,平均相对误差为13.49%。结论:动态光谱法对胆固醇含量进行测量是一种精确性很高的无创检测分析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小金;黄之初;曾宇娟;覃云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异位妊娠史不孕患者行IVF-ET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史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EP组为有EP史行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2例,254周期);非EP组为无EP史行IVF者(172例,241周期),将EP组分为EP 1次组和EP≥2次组,分别比较EP组与非EP组、EP 1次组与EP≥2次组的妊娠情况。结果:EP组与非EP组的不孕年限、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获卵数、ET周期临床妊娠率、ET周期EP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 1次组和EP≥2次组仅在受精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病史不孕患者行IVF不会增加重复EP的风险,且与既往EP病史频次无关。

    作者:张建伟;韩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脑钠肽前体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爱华;王绪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我院开展门诊处方点评及干预实践工作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本院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和用药分析,探讨其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门诊处方共计12000张,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确定的不合理处方为1020张,占总处方数的8.5%(1020/12000)。处方合格率不断上升,处方不合格率不断下降由1月的8.56%降至12月的3.54%。结论:通过对门诊处方的点评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门诊处方的合格率,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王庆贤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中德前沿探索圆桌会议聚焦个性化医学

    以“个性化医学-从风险因素到疾病易感性”为主题的中德前沿探索圆桌会议于2014年5月15日在沪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大会上作《个性化医学与中国医疗改革》主旨演讲。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欧普乐喉罩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欧普乐喉罩通气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欧普乐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与T4时点的SBP、D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痰多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普乐喉罩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较气管内插管全麻围术期循环功能更加稳定,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作者:牟峰;孙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选取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的7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吸取口鼻腔分泌物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本次研究中,有56例患儿(73.68%)为单一革兰阴性菌感染,7例患儿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有3例患儿出现混合感染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共同感染。3种主要致病菌有着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新生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致病菌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以防止感染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谢锦金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EAE发病机制中MALT1、IL-17作用的探讨

    目的:通过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脑组织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转运蛋白1与血清白介素-17(Interleukin-17)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在EA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探究MALTI是否可以作为多发性硬化(MS)的治疗靶点,以便寻找治疗MS的新手段。方法:将36只C57BL/6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AE组和佐剂组各18只,EAE组采用MOG与完全弗氏佐剂的沫状混合物制备EAE模型,佐剂组仅给予弗氏佐剂。观察每只实验动物发病情况并每隔2 d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于免疫后14 d、24 d、40 d两组小鼠随机各取6只,心脏取血并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组织。取小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ALT1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表达。结果:EAE组与佐剂组的小鼠神经功能评分、体重、血清中IL-17含量和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E组中24 d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2.50±0.55)分明显高于14 d组的(0.83±0.41)分和40 d组的(1.50±0.32)分,体重(17.04±0.41)g明显少于14 d组的(18.33±0.49)g和40 d组的(18.15±0.13)g,且血清中IL-17含量(288.00±26.45)pg/mL明显高于14 d组的(122.60±10.11)pg/mL和40 d组的(184.40±29.51)pg/mL,脑组织中MALT1蛋白阳性细胞数(183.80±9.25)个明显多于14 d组的(78.25±9.47)个和40 d组的(133.50±19.87)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越高,血清中IL-17含量越高,MALT1表达也越多,提示MALT1参与了EAE小鼠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可能与MALT1在EAE小鼠上调血清IL-17表达有关。

    作者:王贵泉;张宇;张美妮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针刺对慢性脑缺血脑皮质区自由基相关指标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明确针刺对慢性脑缺血的脑皮质区自由基相关指标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慢性脑缺血(IR)和针刺组,对比观察各组动物慢性脑缺血5周时脑皮质病理变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含量的影响。结果:IR组SOD值较正常组显著降低,针刺组的SOD活性表达明显高于IR组,ROS、XOD活性低于IR组,而MDA的活性明显低于IR组(P<0.05或P<0.01)。结论:针刺对慢性脑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此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应激而保护慢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张文丽;詹宇豪;沈俊明;蒋守芳;王寒;李旗;郑德松;刘国荣;李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Uu致男性不育的机理及相关用药的研究

    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男性不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并将2000-2013年间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相关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更加广泛的治疗方式提出展望。

    作者:董超;张国英;海宇修;张帆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子宫内膜软斑病1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绝经17年,阴道脓性排液3个月、流血2个月”于2013年1月15日第1次入院。

    作者:万晓芳;魏文斐;王薇;万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LNG-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模式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月经模式的5年影响。方法:对49例EM患者放置LNG-IUS,观察比较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12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等指标。结果:与放环前相比,49例EM患者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在放置LNG-IUS 6个月、12个月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环36个月、60个月后,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与放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能够显著增加EM患者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天数。

    作者:李晓红;卿松;丁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SELDI技术在预测肿瘤化疗药物疗效中的应用

    恶性肿瘤已成为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有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化疗已经成为很多类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化疗药物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多数疗效不尽如人意。据很多研究表明,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而肿瘤细胞耐药与某些蛋白高表达有关。因此,耐药蛋白表达特征是判断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敏感性的一个极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利用SELDI技术筛选肿瘤化疗药物耐药蛋白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SELDI技术在预测肿瘤化疗药物疗效中的有效性。

    作者:李清;张革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91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91株,分析其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耐药情况。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病房、干诊三病房和呼吸病房,均为26.4%,以痰液分离多,为87.9%;哌来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32.8%、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34.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应加强医院耐药菌株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作者:陈咏君;陈咏玫;王宇;张立群;夏莉;吴丽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方法:30只SD大鼠给予维甲酸灌胃,制造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给予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灌胃,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于2周、4周和6周处死实验鼠,进行骨痂大小的测量及组织学研究。结果:2周时两组骨痂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实验组骨痂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时组织学检测发现,实验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多;4周及6周时则明显增多。结论:雷尼酸锶联合强骨胶囊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显著。

    作者:黄圣良;程玉兰;马翰斐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瑞舒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祁华琪;申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PICCO技术在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林燕金;陈甘海;李金庭;丁燕晶;黄文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流行状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出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10.50/10万;发病集中在0~9岁年龄组和35~44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1:0.66。结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诊疗过程中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等医源性传播有关,反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广泛存在,对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安全监督特别是不安全注射行为的监管刻不容缓。

    作者:孙应强;王化猛;高培;王在光;杨林;牛传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能够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牵拉及压迫作用,降低散光,提高视力,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可降低复发率,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作者:韩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 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对农村孕妇知-信-行的改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对中山市农村孕妇知-信-行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本院产前检查的中山市农村户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自愿参加综合护理干预的600名孕妇作为试验组,开展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另选取同时在本院产前检查不愿意参加试验的600名孕妇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管理。对两组孕妇跟踪随访到产前1周,比较两组孕妇对孕产保健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在管理前,两组孕产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均较低,其中产褥期保健知识、孕妇饮食和早产流产预防的知晓率低,分别占18.0%、22.0%和23.4%。经社区综合护理管理后,试验组各项知晓率均高于85.0%,孕产保健相关态度和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与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部分孕产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也有一定的改善,但试验组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农村孕妇管理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罗晔;王娇艳;余雪强;黄翔;赖秀娟;伍肖玲 刊期: 2014年第15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