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换成;卢秋丽;刘浩;张文秋;赵云
目的:观察化痰方(二陈汤)对高脂饮食大鼠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化痰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喂养,高脂组和化痰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周,化痰组第11周起给予二陈汤灌胃4周。在第14周末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14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并比较各组血脂TC、TG的含量及第14周各组大鼠OGTT结果和ITT结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脂组大鼠血清中的TC和T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高脂组比较,化痰组大鼠血清中的TG含量明显降低(P<0.01),TC有所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组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化痰组空腹血糖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负荷后,高脂组的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而化痰组除了糖负荷后120 min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组外(P<0.01),其余时间点与正常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胰岛素后,化痰组各时间点血糖下降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脂组,30 min时高脂组血糖降低18%,而化痰组大鼠降低26%。结论:二陈汤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脂的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丁珊珊;康洁;张凌媛;沈建英;廖凌虹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功能指数评分(MacNab)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9例患者术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6.44%和93.22%。结论:TESSYS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刘海军;王文;刘中俊;李辉;王学文;李宏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健康教育的临床需求分析。方法:选取本社区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进行调研,采用自设家庭调查问卷,调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家庭饮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等,由患者自行填写调查表,并有调查员检查无误后收回。结果: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对家庭健康教育关于疾病高危因素、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血压(血糖)监控、并发症防治、情绪控制的需求较高,且患者对宣传手册、多媒体演示及上门访谈的健康教育形式需求较大。结论:在社区内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作者:魏永平;阙伟东;叶定村;陈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解脲支原体感染是男性不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病因。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究,并将2000-2013年间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相关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解脲支原体感染致男性不育的更加广泛的治疗方式提出展望。
作者:董超;张国英;海宇修;张帆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自觉健康评定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64例CP患者进行调查,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为应变量,以一般情况调查表中11项预测影响因素及自觉健康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CP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处于低等水平,性生活满意度、疾病症状、自觉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应重视CP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改善患者自觉健康状况,减轻疾病症状所带来的痛苦,是提高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键。
作者:黄小敏;陈淑芳;卜秋丽;宋晓宇;曾莹;徐嫣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月经模式的5年影响。方法:对49例EM患者放置LNG-IUS,观察比较放置前和放置后6个月、12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等指标。结果:与放环前相比,49例EM患者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在放置LNG-IUS 6个月、12个月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环36个月、60个月后,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月经间期点滴出血天数与放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G-IUS能够显著增加EM患者的月经间期点滴出血量及天数。
作者:李晓红;卿松;丁岩 刊期: 2014年第15期
恶性肿瘤已成为世界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有关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目前,化疗已经成为很多类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化疗药物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多数疗效不尽如人意。据很多研究表明,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而肿瘤细胞耐药与某些蛋白高表达有关。因此,耐药蛋白表达特征是判断恶性肿瘤化学治疗敏感性的一个极重要的指标。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利用SELDI技术筛选肿瘤化疗药物耐药蛋白的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了SELDI技术在预测肿瘤化疗药物疗效中的有效性。
作者:李清;张革红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史不孕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EP组为有EP史行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2例,254周期);非EP组为无EP史行IVF者(172例,241周期),将EP组分为EP 1次组和EP≥2次组,分别比较EP组与非EP组、EP 1次组与EP≥2次组的妊娠情况。结果:EP组与非EP组的不孕年限、受精率、优质胚胎数、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年龄、获卵数、ET周期临床妊娠率、ET周期EP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 1次组和EP≥2次组仅在受精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病史不孕患者行IVF不会增加重复EP的风险,且与既往EP病史频次无关。
作者:张建伟;韩旭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动态光谱法用于人体血液胆固醇含量无创检测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本院9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在体测量动态光谱和抽血分析胆固醇含量,之后选用BP神经网络对获取的动态光谱数据和胆固醇含量实测值进行建模分析。结果:从96个体检样本中抽取81个作为校正集,另外15个作为预测集,得到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8.8%和95.65%,预测集的绝对误差小为0.39%,大为25.33%,平均相对误差为13.49%。结论:动态光谱法对胆固醇含量进行测量是一种精确性很高的无创检测分析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小金;黄之初;曾宇娟;覃云清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成功溶栓患者中是否发生早期心血管事件,比较其NT-proBNP的差异,并研究其与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1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测定NT-proBNP。随访30 d,观察30 d内是否发生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情况。结果:血浆NT-proBNP水平在早期有心血管事件组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cTnT、CK、CK-MB、LVEDD存在正相关(P<0.05),与LVEF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测定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评估AMI经过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30 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爱华;王绪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应用苓槐丸(Ling Huai Wan,LHW)治疗慢性湿疹临床效果,检测T细胞亚群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初步探讨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苓槐丸组、联合用药组(咪唑斯汀+苦参片)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苓槐丸组中随机抽取的20例患者(实验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与健康成年人(正常组)比较,观察苓槐丸治疗后对湿疹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苓槐丸组的总有效率96.67%,与联合用药组(7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经苓槐丸治疗后,其T细胞亚群数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槐丸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与恢复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张灼锐;蔡怿;蔡泽举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2月确诊为COPD稳定期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NAC治疗1年,观察比较两组FEV1%pred、SGRQ评分、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EV1%pred明显升高(P<0.05), SGRQ评分、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以显著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并降低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剑;赵晓宇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评价欧普乐喉罩通气在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全麻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ASA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欧普乐喉罩组(A组)和气管内插管组(B组)各2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2)、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5 min(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4),5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与T4时点的SBP、DBP和HR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呛咳、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痰多等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普乐喉罩通气应用于腹腔镜肝癌射频消融术,较气管内插管全麻围术期循环功能更加稳定,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作者:牟峰;孙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血培养的菌群分布特点及阳性报警时间在鉴别致病菌和污染菌的意义,协助临床医生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2013年的8291份血培养标本的阳性菌群分布情况,并对细菌的阳性报警时间进行分析。结果:8291份血培养标本中,阳性报警971例,其中转种分离出细菌的比例占为10.3%(854/8291),无菌生长假阳性的比例占12.0%(117/971),镜检阳性而培养阴性的比例占10.2%(12/117);854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26株(14.8%),革兰阳性球菌696株(81.5%),真菌32株(3.7%);<18 h检出308株(36.1%),19~24 h检出224株(26.2%),25~47 h检出189株(22.1%),>48 h检出133株(15.6%);假阴性株14株(2.8%),其中真菌8株,阳性球菌5株,粘质沙雷1株。结论:菌群分布特点及阳性报警时间有助于区别致病菌和污染菌,可以尽早让临床医生结合患者资料综合作出科学判断,为抗生素的早期、合理选择使用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作者:邱卫强;王瑞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能否通过CT测量脑出血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否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按年龄段、不同性别各选取20例,共200例,于伤后2周内动态观察测量CT下第三脑室宽度变化;对其中出现第三脑室扩大的患者,按是否进行早期手术干预(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再于伤后3周~3个月动态观察脑出血后第三脑室宽度变化程度与终发生脑积水的概率。结果:随年龄增长第三脑室宽度有逐渐增大趋势,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220、0.316,P<0.05);同年龄段第三脑室宽度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试验组第三脑室宽度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3个月时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且男性大于女性,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黄昌琴;俸国洲;杨淑青;姚衍欢;陈丽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流行状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检索出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网络报告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3年涡阳县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10.50/10万;发病集中在0~9岁年龄组和35~44岁年龄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1:0.66。结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诊疗过程中的不安全注射行为等医源性传播有关,反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过程的不规范行为广泛存在,对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安全监督特别是不安全注射行为的监管刻不容缓。
作者:孙应强;王化猛;高培;王在光;杨林;牛传喜 刊期: 2014年第15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绝经17年,阴道脓性排液3个月、流血2个月”于2013年1月15日第1次入院。
作者:万晓芳;魏文斐;王薇;万淑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PICCO技术(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8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患者不同程度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给予CVP监测补液,研究组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GCS评分、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和死亡率及治疗1个月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恢复良好率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液体管理能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林燕金;陈甘海;李金庭;丁燕晶;黄文平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祁华琪;申娟 刊期: 2014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选取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的7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吸取口鼻腔分泌物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本次研究中,有56例患儿(73.68%)为单一革兰阴性菌感染,7例患儿为革兰阳性菌感染,有3例患儿出现混合感染即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共同感染。3种主要致病菌有着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新生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致病菌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以防止感染为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谢锦金 刊期: 201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