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莲
目的 观察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理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和胃煎剂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
作者:王鑫;高志星;宗绪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草药治疗甲亢的疗效.方法 对30例甲亢患者使用消瘿汤进行治疗.结果 30例患者,治愈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结论 本方对本病有疏肝行气,化痰散结的功效.
作者:杨华;米烈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经鼻超细胃镜在空肠营养管置入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危重需肠内营养的患者应用Fujinon EG-530N经鼻超细电子胃镜引导放置导丝至空肠,退出胃镜,沿导丝送入空肠营养管至合适位置,从另一侧鼻腔进镜,观察空肠营养管深度及是否折回.结果 16例1次置管成功,4例折回,重新放置均成功.置管时间为10~45min,平均操作时间22min.平均置管深度105cm,平均留管时间14~100d.其中1例有少量鼻出血,余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鼻超细胃镜引导放置空肠营养管较其他方法简捷、安全、实用、有效.
作者:侯玉香;钱振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腋窝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对6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76%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液进行冲洗腋窝.结果 46例患者腋窝引流液均在冲洗1~2次后明显减少,15例患者冲洗3次后才明显减少,3例冲洗4次仍不减少,拔除更换引流管,检查引流管阻塞明显,再次冲洗1次后明显减少.在冲洗腋窝时患者腋窝有轻度胀痛不适,引流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复方泛影葡胺注射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窝皮下积液疗效显著、安全、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减轻患者负担,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朱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采用娄管子平析技术,如同其他数字化成像,通过灰阶处理窗显示技术,可改变影像的灰度和对比度,从而命名组织结构及病灶得到佳显示.本文主要讨论DR临床应用体会及其影像学意义.
作者:谢显孝;张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军;冀东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现年27岁,15岁时因小腹呈周期性胀痛3个月而月经未来潮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宫腔积液,双侧输卵管增厚增粗.妇科检查:先天性处女膜闭锁.住院行处女膜切开术,切开处女膜后未见积液,继续探查,见阴道较浅,约1cm,子宫阴道部仅有一个膈,未见明显宫颈形状,于子宫阴道薄弱点用大注射器穿刺,抽吸出粘稠巧克力色样液,于此处切开引流,引出液100ml,放置引流管引流7d.
作者:施玲;马爱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3月至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心功能Ⅱ~Ⅳ级(NYHA)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48例患者9例心率维持在62~76次/min,心衰症状明显改善.48例中死亡9例(18.8%),其中猝死5例(55.6%).结论 老年冠心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基础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感染、劳累及情绪变化为其加重的主要诱因.病程中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明显受损,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
作者:齐淑芬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通过总结2例精神病合并Ⅲ°压疮的成功治疗的护理经验,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加强营养,对症用药,对成功治疗压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雷翠萍;王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J管内引流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巨大肾结石后防止石街发生的作用.方法 61例巨大肾结石患者采用预置双J管配合ESWL进行治疗.结果 1例发生石街,石街发生率为1.4%.结论 双J管作为巨大肾结石患者ESWL治疗的辅助治疗能有效地防止石街的形成,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于推广应用.
作者:黄东龙;白忠原;刘红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既保证抢救车的应急状态,简化工作流程,同时减轻护士工作负担.方法 采用双卡封存管理方法,定期检查.结果 改进后节约了时间,保证急救物品的四定原则.结论 双卡封存管理方法使抢救工作有序进行,简化工作流程,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利敏;杨沁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达50%.近年来,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很多,笔者所在科2007年1月至12月应用生长抑素配合止血、补充血容量、对症支持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54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患者休克纠正,血容量充足,24h无呕血便血,72h出血停止,这不仅仅取决于正确的治疗,而且与护士精心周到的护理密不可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许春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提高静脉穿刺水平,施行人性化护理.方法 采用不同的进针角度、针头进血管的长度、针柄固定方法、拔针按压时间等保证患者达到无痛输液.结果 开展无痛静脉输液技术,提高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水平,锻炼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结论 使无痛静脉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
作者:鲍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膝关节伸直性僵直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32例膝关节伸直性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获随访8个月至6年,平均4.3年.32例膝关节僵直病例,非手术治疗20例,其中石膏固定12例,骨牵引2例,外固定器固定6例,手术治疗12例,其中手术固定不牢固另加外固定者4例,骨折位置及愈合良好4例,骨延迟愈合3例,骨畸形愈合1例.结论 治疗方法选择不当、近膝关节附近软组织修复差、缺乏合理的指导功能训练方法是导致膝关节伸直性僵直的主要原因.选择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是避免其发生的关键.
作者:吴廷江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后高危因素干预及药物治疗与复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急性期后患者167例,每3个月进行1次血压、血脂、血糖检测和调控,并给予阿斯匹林治疗.随访1年后,按能否积极配合高危因素干预及药物治疗分为A(非干预组)、B(干预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80例中,有17例复发,占21.25%;B组87例中,有9例复发,占10.34%.A组复发率高于B组(P<0.05);甘油三脂高组复发率高于胆固醇高组(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后积极给予高危因素干预及药物治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探讨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经验.对笔者所在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31例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该种患者术后病情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谭莲芝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肝性胸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的发病机制有:(1)横膈裂孔的研究;(2)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3)淋巴生成增多和淋巴管回吸收受阻;(4)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等原因.肝性胸水的诊断一般不困难,主要根据病史、体征、X线、B超、CT等检查结合胸水化验可以确诊.肝性胸水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限制钠盐的摄入、利尿、保肝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治疗性胸腔穿刺术、胸导管安置术、化学性胸膜固定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腹膜颈静脉分流术、胸腹腔反向分流术、胸膜静脉分流术、横膈裂孔修补术、肝移植等.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故临床上医生应该根据具体病因、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治疗.
作者:项妍姝 刊期: 2009年第02期
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系通过阻碍细菌转肽过程,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临床上多种常见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利福霉素用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疾病和重症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表葡菌以及难治性军团菌感染的联合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阿奇霉素与利福霉素合用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艳;刘翠竹;丛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阴道不规则流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7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有16例误诊为先兆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生殖道感染5例,2例外阴及阴道充血,经过局部用药,宫颈糜烂者压迫止血及宫颈息肉摘除后,阴道流血停止;(2)黏膜下子宫肌瘤破溃出血1例,经阴式子宫肌瘤摘除后阴道流血停止;(3)血尿6例,经抗感染,止血治疗痊愈;(4)内痔出血1例,请肛肠科会诊为内痔出血;(5)处女膜出血2例;(6)宫颈癌1例.结论 16例患者明确病因后经相应治疗,阴道流血停止,均未行保胎治疗.
作者:程丽娜;赵雪松 刊期: 2009年第02期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型的护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精神恐惧和肉体痛苦,同时也能减轻患儿家长因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较长且不宜穿破血管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自从2007年底开始广泛应用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赵迎花;娄福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