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洛丁新治疗6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

王春义;王秋月

关键词:洛丁新,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尿白蛋白
摘要:目的 探讨洛丁新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尿微量白蛋白排出的影响.方法 将6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分为洛丁新组(34例)和拜新同组(34例),治疗3个月.结果 两组降压效果相同而减少尿白蛋白排出上却有明显差别.结论 洛丁新除降压效果明显外尚有明确的减低尿白蛋白的效果.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关节内外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结合力线矫正及骨减压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关节镜行关节清理后行胫骨高位截骨纠正力线及骨减压.结果 本组34例(36膝)获得随访,随访1~4年平均28个月,优良率92.7%.结论 关节内外联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新敏;赵学春;布金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双侧唇裂术后修复鼻唇畸形的矫正

    唇裂为先天性因素造成的一种颌面畸形.首次行唇裂修复时,患者多在1.5岁以下,大多不做鼻畸形的修复或仅行简单的鼻翼软骨分离复位.故此,术后仍存在明显唇鼻畸形.但2001年9月至2007年2月笔者共完成双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矫正术2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洪元;崔永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肾移植术后早期高血压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高血压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96例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94例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因急性排斥行移植肾切除,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平均住院时间38 d.术后早期高血压共82例,发生率为85.4%,经药物治疗及科学的观察与护理,大多数患者于出院时血压控制正常.结论 高血压是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观察护理对肾移植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海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颞部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

    目的 探讨颞部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部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1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在90%以上,患者预后按Gos分级,恢复良好5例,轻残4例,中残5例,死亡1例.结论 经颞部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血肿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钟方正;徐建军;李宽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健康教育形式探讨

    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渐转变的今天,将由单纯医疗模式向医疗、预防、保健模式转变,实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深刻影响到人体健康,在我国前10位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不良行为在致病因素中占44.7%.

    作者:吕凤鸳;方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337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3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自1997年至2006年对收治的337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深栓的情况.按治疗时间、年龄、梗塞部位、糖尿病史、是否合并严重并发症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溶栓成功率并将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h内的溶栓成功率90.1%,6 h内76.4%,6~12 h内44.9%(P<0.05).非老年组(<70岁)的溶栓成功率74.5%,老年组(≥70岁)57.5%(P<0.05).单一壁范围梗死溶栓成功率73.7%,复合壁47.5%(P<0.05).糖尿病组溶栓成功率52.3%,非糖尿病组74.1%(P<0.05),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率50.4%,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87.1%(P<0.05).结论 患者就诊时间、高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史、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是影响静脉溶栓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饶磊;陈勇强;吴博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产科护理模式的改变对分娩的影响

    目的 比较产科不同护理模式对分娩的影响.方法 按产妇意愿选择经阴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分娩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产妇应用不同护理模式后对分娩的影响,并进行分娩方式、产程、产后产妇舒适度、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比较.结果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产钳助产及剖宫产率低,观察组产妇产后舒适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以产妇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可促进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增加产妇产后舒适度.

    作者:肖海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牙隐裂37例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隐形牙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7例发生牙隐裂病例的临床诊断,采用降低咬牙合、树脂充填、根管治疗与全冠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治愈率为94.59%,治疗效果好.结论 早期诊断,采用降低咬合,树脂充填或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兰辉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普外科患者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外科手术作为对机体的一种创伤,将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导致消耗增加.如何在术前发现营养不良及进食不足的患者,及时保证术前患者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储备,对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及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平诊外科患者术前营养状况,为外科医师对手术前临床患者的营养状况的了解提供参考,给医院营养室的膳食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田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1000例儿童口腔内科疾病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口腔内科发病情况,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口腔门诊就诊的15岁以下的1000例口腔内科疾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乳恒牙数、牙位进行分析.结果 根尖周病多,其次为龋病,再次为牙髓病,牙周病少;病变牙90%以上是乳牙;乳牙的口腔内科疾病的就诊高峰在4~7岁.结论 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差,需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改进防治措施.

    作者:李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腰-硬联合阻滞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阻滞(CSEA)和单纯硬膜外麻醉(CEA)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214例ASAⅠ~Ⅱ级的择期性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CSEA)108例,B组(CEA)106例.结果 A组比B组诱导时间短,硬膜外局麻药用量少,麻醉效果优良;A组与B组相比较,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SEA具有麻醉时间可控性好、局麻药用量小、穿刺损伤小、肌肉松弛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又便于术后镇痛,对中下腹部手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方便、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宋辉;穆春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疆地区白内障复明活动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新疆地区白内障复明活动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的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实施护理,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与传统护理组相比,CNP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提高到97.1%,护理品质明显提高(P<0.05).结论 CNP护理模式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很大提高,在新疆地区白内障复明活动中切实可行.

    作者:李琴;鲍明华;马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孕妇的影响及处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02~2007年收治的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患者120例(观察组),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32.1±6.2)岁,发现子宫肌瘤的时间为怀孕前至停经34周.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正常分娩孕妇120例(对照组),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0.8±5.8)岁.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两组孕妇随诊至分娩结束,记录随访资料.

    作者:谢家滨;杨淑英;向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新生儿窒息发生及其复苏的治疗体会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探讨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产科危险因素,了解新生儿窒息与分娩方式的变化,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方法 分别统计出不同分娩方式,不同性别的新生儿轻重度窒息发生情况及复苏所用步骤.结果 新生儿窒息复苏各步骤成功情况,43例轻度窒息儿中33例仅需A步骤即复苏成功;另外10例尚需步骤B、C才能成功.2例需要A、B、C、D四步才能成功复苏.另2例伴有严重先天畸形者未能成功复苏.结论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前提.

    作者:李权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255例慢性荨麻疹咪唑斯汀联合胸腺素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联合胸腺素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5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胸腺素注射液60 mg加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2周,同时口服咪唑斯汀10 mg/d口服,12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咪唑斯汀,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第12 天、24天、36天有效率分别为86.86%、91.11%、91.10%;对照组第12天、24天、36天有效率分别为70.00%、72.50%、72.50%,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咪唑斯汀联合胸腺素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作者:郑雪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15例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10年收治的15例术后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例,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早、中、晚三期,采用三种方法治疗.早期6例口服罗红霉素和头孢克肟配肠溶阿斯匹林;中期4例静滴菌必治及川芎嗪、补充肝素治疗;晚期5例除中期用药外加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临床观察显示:发热、患肢肿胀、WBC、N变化等.早期6例,4~5 d痊愈.中期4例,治疗5~7 d痊愈.晚期5例,7~9 d痊愈,均无并发症,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 充分认识本病的早期临床特点是尽早诊治的关键措施,即减轻患者痛苦,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局部溶栓效果确切,义无并发症.

    作者:张继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两例胰腺肿瘤误诊分析

    在我国,以往胰腺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过多摄入高胆固醇、高蛋白饮食,以及酗酒、吸烟,长期对胰腺造成刺激等原因,这些都与胰腺肿瘤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导致胰腺肿瘤误诊,现将2例胰腺肿瘤报告如下.

    作者:赵春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08例老年粗隆间骨折,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治疗的方法,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间手术过程,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置换组手术实行微创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结论 对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创伤小,固定牢,能够早期下地活动,改善晚年生活质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范庆旺;闫树君;苏长顺;李春雨;李刚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并探讨其并发症.方法 选取自1996年以来采用克氏针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48例,克氏针固定26例,重建钢板固定22例.结果 克氏针内固定组优18例,良4例,差4例,优良率84%.重建钢板组优17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86%.并发症:克氏针固定组,克氏针滑脱1例,弯曲、断裂3例,骨延迟愈合2例.重建钢板组,钢板断裂2例,螺钉松动2例,骨延迟愈合3例.结论 选择恰当的克氏针是固定牢固的关键,不仅具有足够的抗骨折端的剪力和扭转力,还要有良好的操作性.重建钢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使骨折端有个良好的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作者:王鹏举;王瑜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髁冠状面骨折5例,均为内髁,所有病例均系车祸受伤.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髁冠状面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其中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X线复查才发现股骨髁冠状面骨折,行再次手术.结果 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5例病例均获得了6~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4周,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3例,良2例.结论 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髁冠状面骨折系高能量损伤,主要累及内髁,此种合并伤少见,易漏诊,需常规显示股骨髁侧位像.手术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陈雄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