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瑞雅;解继胜;李雪斌;韦世革
髂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应用多,成功率高,技术普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治疗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开发阶段.尽管股浅动脉腔内治疗的中远期通畅率低于手术转流,但其具有微创性和可重复的优势.腘动脉狭窄的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小腿动脉狭窄闭塞的中远期疗效还缺少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但因其可解决部分患者糖尿病足长期不愈的痛苦,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苑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3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29例患者均行颈部彩色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精心而规范的操作是CEA术中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帽,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30例患者中有10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17例(57%)做补片成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 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路;杨永波;李箐;贺茂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线栓法建立18只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缺血对侧BMSCs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 μl)、缺血同侧纹状体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 μl)和对照组(15 μl D-Hanks液)3组,每组6只.分别在脑缺血后第1天、细胞移植后第1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各时间点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BMSCs的标记率为96%.磁共振追踪显示移植后第14天缺血同侧移植组BMSCs向缺血灶边缘迁移,缺血对侧移植组BMSCs沿胼胝体弥散,但是3组之间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干细胞标记率高,磁共振活体追踪有利于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迁移.BMSCs脑内移植对于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魏俊吉;王任直;陆菁菁;王裕;樊晓彤;冯逢;马文斌;杨义;李桂林;窦万臣;金征宇;孔燕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内膜下技术在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内膜下介入治疗及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的13例髂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行闭塞段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主要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平均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指数(ABI)分别为0.39(0~0.83)和0.94(0.73~1.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3~21个月),随访率76.9%,支架1年通畅率为100%(14/14枚).结论 内膜下技术在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可靠、安全,近期通畅率较好.
作者:刘暴;刘昌伟;吴巍巍;郑曰宏;叶炜;管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讨论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研究现状与诊治策略.慢性持续性静脉高压是引起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白细胞激活在静脉性溃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静脉性溃疡需与各种其他疾病溃疡相鉴别.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包括保守或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硬化剂注射、浅静脉手术、深静脉瓣膜重建手术、交通静脉结扎术及皮肤移植均有利于溃疡愈合.
作者:王深明;姚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癌症高表达蛋白Hec 1是纺锤体检验点信号途径中的一个蛋白,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着丝粒.Hec 1-Nuf 2复合物是招募纺锤体检验点复合物Mad 1/Mad 2的重要结构基础.Hec 1蛋白可以与26S蛋白酶体亚基相互作用抑制其降解细胞周期素功能.Hec 1是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与Rb相互作用蛋白时发现的,Rb可通过与Hec 1相互作用调节Smc 1与DNA的结合能力,从而参与M期调控.Hec 1主要在G2/M期表达,激酶Nek2磷酸化Hec 1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Hec 1在一些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在部分肿瘤组织中表现扩增.Hec 1基因的功能异常会引起严重的染色体分离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Hec 1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杜小莉;王明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D44表达抑制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L2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细胞CD44表达,基因组PCR检测siRNA整合,Western blot检测CD44表达,CellTiter 96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kit检测细胞生长,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含量. 结果藉逆转录病毒转导入CNE-2L2细胞的siRNA均整合入了细胞基因组DNA.与整合了siegfp的对照细胞相比,整合了siCD44的细胞CD44表达均明显抑制,以整合了siCD44-1或siCD44-2的细胞中抑制强.整合了siCD44-1或siCD44-2的细胞在培养中的生长明显受抑.细胞DNA含量分析显示野生型细胞、整合了siegfp的细胞、整合了siCD44-1的细胞及整合了siCD44-2的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分别为44.4%、45.5%、53.9%及53.3%,处于S期的比例分别为39.3%、40.0%、27.1%及28.2%,处于G2/M期的比例分别为16.3%、14.5%、19.0%及18.5%.结论 CD44表达减弱抑制了CNE-2L2细胞在培养中的生长,抑制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但略促进细胞从S期进入G2/M期.
作者:时岩;田云;周异群;鞠吉雨;刘音;朱立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 、7、14 d分别用Von Frey 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 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 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 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 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 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作者:闫洪彦;王波;王艳姝;田亚萍;虞雪融;黄宇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全身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360例择期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年龄18~75岁.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3组,每组120例,于麻醉诱导前分别给3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托烷司琼5 mg或格拉司琼3 mg,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昂丹司琼组、托烷司琼组和格拉司琼组术后24 h内完全抑制恶心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70.0%、68.6%和72.9%,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22.5%、25.4%和20.3%,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13.6%和8.5%,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托烷司琼5 mg或格拉司琼3 mg, 能同样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权翔;叶铁虎;朱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腔内修复较传统手术有较高的再次干预率.复发性的颈动脉狭窄再次手术方法尚有争论,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的优劣.
作者: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王盛;吴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志东;刘鹏;王非;林凡;曹德生;王凤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介绍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治疗Chairi畸形的方法.方法 采用内镜下后正中2~3 cm小切口行寰枕减压治疗1例Chairi畸形脊髓空洞症患者.结果 术后患者各项症状和体征缓解或消失,第2天即下床活动,3 d后出院.磁共振成像示枕大孔区减压充分.结论 内镜下寰枕减压术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永宁;王任直;邸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变化特征.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早期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 (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状态(对照组1),同时部分细胞仅培养于α-MEM培养基中(对照组2).于培养第7、12、17天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方法观察细胞表面分子CD45、CD34、CD117、CD90和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并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具有成骨细胞特征的成熟细胞.培养第7天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少量表达CD45,第12、17天CD45表达转为阴性.各组各时间点CD34、CD117表达均为阴性.培养第12天,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CD90表达均较第7天升高,以对照组升高明显.实验组细胞HLA-DR表达随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细胞HLA-DR表达下降.结论 MSCs在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特征性改变,是成骨细胞分化早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陈苗;曲强;沈悌;张伸;陈翠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患者多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而动脉闭塞后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代谢障碍又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行下肢动脉搭桥术时,术中和术后都需抗凝治疗,这给麻醉的选择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全麻和椎管内阻滞麻醉虽可满足此类手术需要,但有产生心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脑栓塞、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的顾虑.我院于2004年12月~2006年8月采用0.2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下肢动脉搭桥术3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宪生;郭宏杰;王维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6例肠源性囊肿多呈类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晰,5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位于髓内.病变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显示5例无强化,1例囊肿边缘轻度强化.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其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影像资料有助于术前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评价.
作者:李烁;李明利;金征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患者(Rutherford分级4~6级)应当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TASC分级为A、B级患者应当以腔内治疗为主;对于膝下动脉狭窄和糖尿病足患者应首选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
作者:刘昌伟;叶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DMD基因缺失/重复突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22位无关DMD男性患者,采用MLPA法对经DHPLC技术检测过的患者的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对先证者的23位女性亲属进行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检测.结果 DHPLC技术和MLPA法均检测出11位先证者具有DMD基因缺失突变,3位先证者具有DMD重复突变;MLPA法除能更精确地检测出上述突变外,还检测出DHPLC法未检测出的两位患者的DMD基因存在缺失突变.16个家系中18位可能的女性携带者中,12位经检测为缺失/重复突变携带者.两种方法均未检测到6位先证者及其女性亲属DMD基因具有缺失/重复突变.结论 与DHPLC法和传统的多重PCR方法相比,MLPA法检测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位置更为准确.MLPA法可用于检测先证者及家系中女性携带者DMD基因的缺失/重复突变.
作者:申本昌;张成;孙筱放;李少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 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腘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 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昌伟;刘暴;叶炜;管珩;郑月宏;李拥军;曾嵘;倪冷;邵江;唐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Macintosh型直接喉镜(MDLS)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 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0岁、拟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GSVL组、MDLS组和FOB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GSVL、MDLS或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每间隔1 min的血压(BP)和心率(HR),并记录观察期BP、HR的大值和小值,计算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以时间为横坐标及观察期BP和HR的变化为纵坐标计算气管插管后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时-效关系曲线下面积(AUE).结果 3组的基本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醉诱导后3组的BP和RP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经鼻气管插管导致3组的BP、HR和RPP较麻醉诱导后值显著升高(P<0.05).与基础值相比,气管插管时FOB组的BP、HR和RPP均显著升高(P<0.05),MDLS组气管插管时的HR以及观察期舒张压、平均动脉压、HR和RPP的大值显著升高(P<0.05),但GSVL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FOB组气管插管时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观察期HR>100 bp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SVL组和MDLS组(P<0.05);虽然观察期的BP在MDLS组和GSV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MDLS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HR和RPP以及AUEHR显著高于GSVL组(P<0.05).GSVL组的AUEHR和AUESBP显著低于FOB组(P<0.05).结论 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采用FOB时强,MDLS次之,GSVL轻.
作者:李玄英;薛富善;孙莉;许亚超;刘毅;张国华;李成文;刘鲲鹏;孙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寡核苷酸芯片简单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对其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及耐药性同时进行检测的方法,并进行鉴定.方法 根据Hp的致病性将其分为cagA+和cagA-两种基因型,通过检测23S rRNA基因是否发生点突变判断其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应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对临床标本的Hp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制备相应的寡核苷酸芯片.通过构建的野生型模板和突变模板证实制备的寡核苷酸芯片的准确性.结果 制备的寡核苷酸芯片可准确地将Hp分为cagA+和cagA-两种基因型,并能够通过检测23S rRNA基因中4种常见的、与克拉霉素耐药性密切相关的点突变,判断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性.结论 应用寡核苷酸芯片可快速检测Hp感染并同时对其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及耐药性进行检测.
作者:郭树彬;刘军波;陈琳洁;王升启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