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娣;范金虎;陈汶;魏文强;乔友林
目的 比较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和格拉司琼预防全身麻醉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360例择期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年龄18~75岁.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3组,每组120例,于麻醉诱导前分别给3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托烷司琼5 mg或格拉司琼3 mg,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作比较.结果 昂丹司琼组、托烷司琼组和格拉司琼组术后24 h内完全抑制恶心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70.0%、68.6%和72.9%,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22.5%、25.4%和20.3%,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13.6%和8.5%,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麻醉诱导前缓慢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托烷司琼5 mg或格拉司琼3 mg, 能同样安全有效地预防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权翔;叶铁虎;朱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髂动脉狭窄闭塞的腔内治疗应用多,成功率高,技术普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在股腘动脉狭窄闭塞治疗方面的应用还处于开发阶段.尽管股浅动脉腔内治疗的中远期通畅率低于手术转流,但其具有微创性和可重复的优势.腘动脉狭窄的治疗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小腿动脉狭窄闭塞的中远期疗效还缺少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但因其可解决部分患者糖尿病足长期不愈的痛苦,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苑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利用磁共振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对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采集大鼠后肢股骨和胫骨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和多聚左旋赖氨酸的混合物标记BMSCs,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线栓法建立18只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缺血对侧BMSCs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 μl)、缺血同侧纹状体移植组(细胞数1.5×105/15 μl)和对照组(15 μl D-Hanks液)3组,每组6只.分别在脑缺血后第1天、细胞移植后第1天及第14天进行磁共振扫描,对各时间点梗死体积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BMSCs的标记率为96%.磁共振追踪显示移植后第14天缺血同侧移植组BMSCs向缺血灶边缘迁移,缺血对侧移植组BMSCs沿胼胝体弥散,但是3组之间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干细胞标记率高,磁共振活体追踪有利于了解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和迁移.BMSCs脑内移植对于卒中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魏俊吉;王任直;陆菁菁;王裕;樊晓彤;冯逢;马文斌;杨义;李桂林;窦万臣;金征宇;孔燕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癌症高表达蛋白Hec 1是纺锤体检验点信号途径中的一个蛋白,在有丝分裂期位于着丝粒.Hec 1-Nuf 2复合物是招募纺锤体检验点复合物Mad 1/Mad 2的重要结构基础.Hec 1蛋白可以与26S蛋白酶体亚基相互作用抑制其降解细胞周期素功能.Hec 1是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寻找与Rb相互作用蛋白时发现的,Rb可通过与Hec 1相互作用调节Smc 1与DNA的结合能力,从而参与M期调控.Hec 1主要在G2/M期表达,激酶Nek2磷酸化Hec 1是其发挥功能的关键.Hec 1在一些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在部分肿瘤组织中表现扩增.Hec 1基因的功能异常会引起严重的染色体分离障碍,从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而染色体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Hec 1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
作者:杜小莉;王明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5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重症下肢缺血24例共29 条肢体,主要临床症状均为静息痛,其中合并溃疡或肢端坏疽12例(50%).本组29条肢体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其中有4条肢体行单纯球囊扩张,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联合膝下腘胫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21条肢体行支架植入.结果 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为100%,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8%,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溃疡愈合.围手术期膝下截肢1例,截肢率为3.4%.结论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昌伟;刘暴;叶炜;管珩;郑月宏;李拥军;曾嵘;倪冷;邵江;唐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例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的经验.方法 1991年2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DVT患者中,95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其中左髂总静脉闭塞20例,狭窄>50%者53例,狭窄<50%者22例.全部病例均经左腹股沟切口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1)对左髂总静脉闭塞的患者,10例行闭塞段切除重建术,3例行左髂总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搭桥术,3例行健侧大隐静脉耻骨上转流(Palma)术;(2)对狭窄>50%的患者,5例行扩张后支架植入术,8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4例行狭窄切开隔膜切除成形术;36例狭窄>50%的患者,用F8-10Fogarty取栓管反复取栓扩张2~4次后,可使狭窄率小于50%.全部病例术后均经左大隐静脉分支留置的导管行局域性抗凝和溶栓及静脉造影.结果 治愈82例(86.3%),1例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同时处理Cockett综合征是提高DVT治愈率的关键.闭塞的左髂总静脉以闭塞段切除重建术治疗为好,严重狭窄的以血管成形或支架植入术治疗为好.
作者:董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mGluR5)表达的改变.方法 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7组(n=12):Con组为空白对照组;S3、S7、S14组分别为假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C3、C7、C14组分别为慢性坐骨神经紧缩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CI)模型术后3 、7 、14 d测痛阈取标本.术后3 、7、14 d分别用Von Frey 细丝测量机械性痛阈后处死大鼠,取腰膨大脊髓背角和DRG的标本,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从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mGluR5的表达变化.结果 CCI手术组的术后痛阈均显著低于Con 组和同时间段的假手术组(P<0.05).CCI术后3 d脊髓背角水平mGluR5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3 d组和Con组(P<0.05),而术后7和14 d时CCI组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DRG水平,mGluR5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脊髓水平的mGluR5在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
作者:闫洪彦;王波;王艳姝;田亚萍;虞雪融;黄宇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低盐(LS)培养对小鼠致密斑(MMDD1)细胞环氧化酶-2(COX-2)表达及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活性的影响.方法 经脂质体转染含NF-κB或AP-1的报告质粒,采用瞬时表达方法检测正常盐(NS)与LS培养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MMDD1细胞COX-2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p-p38 MAPK、p-p44/42、c-Jun、c-Fos 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LS培养促进了MMDD1细胞COX-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LS培养后,p38和p44/42的磷酸化程度显著上调(P<0.01),180 min后达到高峰.p38抑制剂SB-203580、p44/42抑制剂PD-98059可降低LS诱导的COX-2表达(P<0.01).LS培养促进了c-Jun、c-Fos蛋白表达(P<0.01),激活了AP-1和NF-κB的转录活性 (P<0.01).25 μmol/L NF-κB抑制剂PDTC 和20 μmol/L AP-1抑制剂curcumin下调了LS诱导的NF-κB、AP-1活性(P<0.01).25 μmol/L PDTC 、20 μmol/L curcumin 降低了LS诱导的COX-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结论 LS培养可促进MMDD1细胞COX-2的表达,其作用可能与促进p38MAPK、p44/42激酶的磷酸化,增加NF-κB和AP-1的活性有关.
作者:刘冬妍;李学旺;李航;李雪梅;叶文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内膜下技术在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内膜下介入治疗及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的13例髂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行闭塞段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主要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并发症.患者手术前、后平均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指数(ABI)分别为0.39(0~0.83)和0.94(0.73~1.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3~21个月),随访率76.9%,支架1年通畅率为100%(14/14枚).结论 内膜下技术在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可靠、安全,近期通畅率较好.
作者:刘暴;刘昌伟;吴巍巍;郑曰宏;叶炜;管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患者多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而动脉闭塞后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代谢障碍又可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行下肢动脉搭桥术时,术中和术后都需抗凝治疗,这给麻醉的选择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全麻和椎管内阻滞麻醉虽可满足此类手术需要,但有产生心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脑栓塞、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的顾虑.我院于2004年12月~2006年8月采用0.2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完成下肢动脉搭桥术3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宪生;郭宏杰;王维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条件下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变化特征.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有核细胞,在含有15%胎牛血清、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的α-MEM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早期加入10-8mol/L地塞米松 (实验组)或保持基础培养状态(对照组1),同时部分细胞仅培养于α-MEM培养基中(对照组2).于培养第7、12、17天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用流式细胞方法观察细胞表面分子CD45、CD34、CD117、CD90和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并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成人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条件下分化为具有成骨细胞特征的成熟细胞.培养第7天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少量表达CD45,第12、17天CD45表达转为阴性.各组各时间点CD34、CD117表达均为阴性.培养第12天,实验组和各对照组细胞CD90表达均较第7天升高,以对照组升高明显.实验组细胞HLA-DR表达随着成骨细胞分化成熟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细胞HLA-DR表达下降.结论 MSCs在诱导条件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特征性改变,是成骨细胞分化早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者:陈苗;曲强;沈悌;张伸;陈翠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上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应根据危险分层进行制订.抗凝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法.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以确定适合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作者:吴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 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很多DVT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上世纪90年代低频高能超声消融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动脉栓塞疾病.我院从2000年开始应用超声消融为主的微创技术治疗130例DVT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翠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作者:王玉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已知约5%~8%的非小细胞肺癌可侵犯胸壁,目前已证实切除此类肿瘤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院于1990年9月~2000年9月共采用手术治疗侵犯胸壁的非细胞肺癌患者6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戈烽;曹智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9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其中3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52例采用右房插管法,4例采用细胞回收机,1例采用自家回收血完成, 回收血为300~4 000 ml.14例需输血400~2 000 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于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下腔静脉血栓术后症状复发为新生隔膜,再次根治成功;1例术后下腔静脉再狭窄,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结论 肝段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布加综合征根治术视野更清晰,能更彻底地切除病变.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汪忠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下肢动脉再手术的原因包括移植物狭窄、闭塞和感染等,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没有静脉可用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高风险患者,腔内成形可能是开放手术的佳替代方法.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后的再手术应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策略,腔内修复较传统手术有较高的再次干预率.复发性的颈动脉狭窄再次手术方法尚有争论,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临床实验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CEA)和颈动脉支架(CAS)的优劣.
作者: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王盛;吴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讨论慢性静脉性溃疡的研究现状与诊治策略.慢性持续性静脉高压是引起静脉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白细胞激活在静脉性溃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静脉性溃疡需与各种其他疾病溃疡相鉴别.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包括保守或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硬化剂注射、浅静脉手术、深静脉瓣膜重建手术、交通静脉结扎术及皮肤移植均有利于溃疡愈合.
作者:王深明;姚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PEP-1-EGFP融合蛋白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方法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备并纯化EGFP蛋白和PEP-1-EGFP融合蛋白,将纯化后的两种蛋白和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分别观察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PEP-1-EGFP进入细胞的时间依赖性、剂量依赖性和稳定性,并用MTT法检测PEP-1-EGFP融合蛋白对细胞的毒性.结果 EGFP蛋白不能进入细胞内.PEP-1-EGFP融合蛋白可在5 min内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其穿透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能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进入细胞后27 h仍可观察到微量绿色荧光.PEP-1-EGFP蛋白浓度达200 μmol/L时对细胞仍无毒性.结论 PEP-1能有效携带目的蛋白进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这为将来用细胞穿透肽PEP-1介导有生物活性的抗氧化物质穿透内皮细胞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晓;王家宁;黄永章;郭凌郧;孔霞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林州市营养干预试验普通人群的肿瘤发病变化趋势,为肿瘤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基线资料来源于中美合作课题林州市营养干预试验研究中的普通人群组.根据随访收集的1986~2001年肿瘤发病终点病例,计算并分析比较营养干预期与干预后两个5年随访期肿瘤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肿瘤发病率占前3位的始终是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这3种肿瘤的男、女性发病分别占其全部肿瘤发病的84.06%、83.74%.男性肺癌、肝癌和女性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发病率上升.随观察期的延长,上消化道肿瘤(除外女性胃癌)发病率下降.结论 本队列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随时间虽有所下降,但其在恶性肿瘤的发病中仍占主导地位,提示林州市的肿瘤防治工作仍应以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为主,同时应加强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上升趋势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孙秀娣;范金虎;陈汶;魏文强;乔友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