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翀昊;李拜红;王广燕
风湿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组疾病.生物制剂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开拓了风湿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依那西普(商品名:恩利)是风湿病领域第一个全人源化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TNF是炎症反应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很多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作者:刘雪梅;吴晓辉;刘丹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对减少局部瘀血青紫的作用.方法: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按压5min的方法,加压按压组41例采用在常规按压5min后,加用纱球加压按压的方法.结果:加压按压组患者发生局部瘀血青紫和局部疼痛的例数均为2例,占4.88%,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加压按压可减少发生穿刺处出血,减少瘀血青紫现象和疼痛感,减轻了患者痛苦,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武淑萍;刘君;孔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单重、双重、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探讨UAP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2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双重抗血小板组120例、单重抗血小板组114例,前两组治疗无效病例进入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观察UAP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71例(59.17%),有效23例(19.17%),无效26例(21.67%).单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56例(49.12%),有效19例(16.67%),无效39例(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21例(65.63%),有效5例(15.63%),无效6例(28.6%).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较单重抗血小板治疗有UAP治疗更好的疗效,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邓应忠;曹晨;郑兴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位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1].在产后出血的各种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2].导致宫缩乏力的原因较多,诸如巨大儿、产程延长,子宫过度膨胀、应用镇静剂等.近年来,我们发现部分期盼男婴的产妇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时可引起产后宫缩乏力而导致产后出血.临床上多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产妇实施心理疏导.为减少或避免产妇对女婴性别不满意引起情绪低落导致的产后出血,我们对379例生产女婴的产妇进行了延迟新生女婴性别告知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静;马廷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联合激素吸入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观察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联合应用孟鲁斯特,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全天喘息发作次数以及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周日间和夜间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吸入联合口服孟鲁斯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能够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房巧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术中预防和术后治疗。方法:对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过程与转归。结果:39例患者中,气胸、乳糜液漏和切口疝均有1例,经过及时治疗,均于术后2周内治愈且顺利出院,术后半年至一年回访,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手术过程复杂,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应谨慎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胜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早产儿预后影响.方法:将75例胎膜早破早产孕妇根据具体情况分为剖宫产组(n=43)和顺产组(n=32),对新生儿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组死亡率为7.0%,并发症率为25.6%,顺产组死亡率为18.8%,并发症率为37.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并对新生儿给予妥当处理,以达到佳的预后效果.
作者:贾晓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脏病手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耐药情况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对我院50例心脏手术后在ICU并发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培养的主要致病菌和体外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00份痰培养标本中阳性标本84株,其中G-菌64株,占76.19%,前3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G+菌8株,占9.5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真菌12株.占14.28%.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比率为65%且对β-内酰胺酶和酶抑制剂联合制剂抗生素耐药性较前两年有增强,亚胺培南是被测抗生素中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为100%.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心脏病术后并发下VAP的致病菌仍以G-细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
作者:张伟;张静;冯东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脏中心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老年ACS患者360例,根据入院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分3组,A组(<7.0mmol/L组),B组(7.0~11.0mmol/L组),和C组(>11.1mmol/L组).对其住院期间临床心血管事件及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患者在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与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随空腹血糖增高,患者出院6个月内的总死亡率逐渐增高,OR及95%可信期间分别为:B组2.25[1.74~2.710];C组6.06[4.78~9.8]; 经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住院首次空腹血糖与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显著相关.结论: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老年ACS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及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逐渐增加.
作者:谷剑;陈淑霞;杜荣品;刘惠良;李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阳光、风沙、干燥气候等环境因素刺激有关,而紫外线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慢性刺激作用于结膜下组织的胶原纤维使之变性.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形成胬肉.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认识,新近认为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不能生成正常的角膜上皮细胞,因而使角膜缘失去了对增生纤维组织的阻挡作用,终导致胬肉体得以长入角膜.手术是根治胬肉唯一有效的方法,但不同手术方法下胬肉的复发率也不尽相同.本文诣在探索一种即能保证低复发率,又有简便快捷优点的手术方法.
作者:卢晓峰;胡惠军;叶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生血康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选用Diamonsil C18(5μm,250mm×4.6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35:65),检测波长:200nm,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结果:黄芪甲苷的量在0.03021~0.19206mg/ml范围内,浓度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6%,RSD=2.9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靠,可用于生血康的质量控制.
作者:周立伟;刘君;黄涵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干预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同时进行家访,使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QQL-100)、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及患者1年内疾病控制情况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PANSS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后的QQL-10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MRSS、MMSE以及IMCT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年内疾病总体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适用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智力以及记忆力水平,应该在社区中广泛开展.
作者:刘俊超;甘虎;王素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根据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头颅CT检查的资料,分析出血量、出血部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基底节区出血47例,占54.7%,丘脑出血17.4%(15/86),脑叶出血12.8%,小脑出血9.3%;脑干出血5.81%.26例出血伴破入脑室,占30.2%.出血量≤20ml为59例,21~40ml,14例,41~60ml,7例,61~80ml,3例,81~100ml,2例,101ml以上,为1例.脑出血的死亡率和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系.结论:CT是诊断脑出血的便捷和可靠的方法,明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评估预后.
作者:纳冬梅;孙强;曹坪;张宏;徐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突发性耳聋的病发率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做好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对75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研究,分析了患者血浆中ET、CGRP含量对突发性耳聋的影响,指出了简单可行的临床治疗对策,对了解ET、CGRP在突聋疾病中的作用,找出耳聋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作者:敬光怀;施典羽;刘精锋;杨凯;罗丽容;罗辉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脑出血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7例,死亡4例;存活者出院GOS平均5分;手术治疗19例,死亡2例,存活者出院平均GOS4.7分.结论:外伤性小脑出血与幕上脑损伤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不同;手术清除血肿、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治疗应结合脑干等合并损伤的情况确定手术策略.预后随合并的脑干损伤程度有所差异.
作者:方俊;朱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常见疾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报告统计调查指出至2025年全世界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将达38亿[1],其中约有35%患者存有糖尿病心肌病,而近年来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近况及其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任洁;秦明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评价在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行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的263例成年患者,分为局部麻醉组(112例)和硬膜外组(151例).结果:局部麻醉组患者住院费用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小于硬膜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伤口感染和疝气复发两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局部麻醉下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张育兴;郑永林;陈昭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NHL中主要的亚型,约占NHL的30%,复发率和病死率较高,临床有效率70%,治愈困难;利妥西单抗(美罗华注射液)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人鼠嵌合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自从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将利妥昔单抗应用于CD20阳性的B细胞NHL的治疗以来,已显示出卓越的疗效.国外研究表明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表柔吡星+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R-CHOP方案)可作为初治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突破70%有效率瓶颈.对特殊类型的DLBCL,临床认知相对较差,如结外器官DLBCL,常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再辅助内科巩固化疗.这样不但对机体造成损伤同时也降低了免疫力,降低治愈率.现对我科2006~2008年收治的6例特殊DLBCL患者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如下.
作者:李宝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48小时内血肌酐增长大于或等于原肌酐值的50%),使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失衡的综合征[1].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自拟中药方剂固本益肾胶囊治疗急性肾损伤病例9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贾小翠;刘艳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我国,口腔颌面鳞状细胞癌(鳞癌)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中多见.口腔颌面鳞癌生长快,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由于语言、咀嚼、吞咽活动,常促使癌细胞向淋巴结区域转移,汇入血液后,可沿血道向远处转移.手术是目前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1]的主要有效方法.我科采用联合根治术对恶性肿瘤进行治疗,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措施探讨如下.
作者:王亚辉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