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小脑出血的诊治

方俊;朱晓江

关键词:颅脑损伤, 小脑出血, 后颅窝减压, 脑室外引流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脑出血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7例,死亡4例;存活者出院GOS平均5分;手术治疗19例,死亡2例,存活者出院平均GOS4.7分.结论:外伤性小脑出血与幕上脑损伤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不同;手术清除血肿、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治疗应结合脑干等合并损伤的情况确定手术策略.预后随合并的脑干损伤程度有所差异.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激素吸入联合孟鲁斯特对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联合激素吸入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观察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联合应用孟鲁斯特,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全天喘息发作次数以及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周日间和夜间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吸入联合口服孟鲁斯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能够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房巧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17例早期DN患者被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治疗,C组给予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半年后,三组血清肌酐(Cr)、微量白蛋白尿率过滤(UAER),尿素氮(BUN)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C组改善效果为显著(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值得考虑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黄镇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手术对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近视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近视的防治研究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量治疗近视的技术应运而生,如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手术等,据临床研究发现该手术与其他手术相比(如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具有稳定性良好、没有角膜雾状混浊和近视回退发生率低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2].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手术对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小艺;陈子林;钟凯人;吴淑如;廖凤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50例体会

    1 资料方法1.1 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我院妇科共施行子宫切除110例,年龄平均48.3岁(37~62岁),除5例有剖宫产手术史外,其余均有经阴足月分娩史,平均产次为1.6次(1~4次),手术适应证[1]:子宫体积小于12~14周,重量小于600g,活动度好,排除宫经及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无卵巢恶变征象,阴道条件好,无萎缩,手术禁忌症[1]:子宫体积大于14周,既往有妇产科手术病史,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恶性肿瘤,另肿瘤生长部位及子宫形态亦可影响阴式子宫切除的成功,如宫颈巨大肿瘤,则子宫不易牵出及取出.

    作者:高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我院发热门诊对儿童家长安全用药知识认知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患儿家长对于儿童安全用药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儿童安全用药普及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询文献和分析预调查(n=30)自行设计问卷,对480名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结果:儿童家长普遍缺乏用药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不足.儿童家长希望得到的医院健康教育方式.结论:加大医院及社会媒体对合理用药的宣传,扩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患儿家长对用药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作者:李连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疏血通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中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病变早期呈现相对可逆性,后期多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1].所以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007年6月~2010年10月,笔者采用疏血通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2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梅艳;李四伟;付玉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社区老年慢性疼痛的管理及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疼痛的社区佳干预方案,消除和减轻老年慢性疼痛,以提高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方法:以慢性疼痛为目标筛查光明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个人健康档案,对有慢性疼痛且愿意配合研究的164例老年人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建立档案,然后按随机双盲方法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治疗组依所患病症给予相应单独或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总疗程均为半年,然后对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然后运用多种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伟忠;曾裕培;胡任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方法:对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然后给予针对性治疗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显效率为49.0%,总有效率达到82.7%.结论:在对患者临床特点展开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和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临床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张桂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成功率100%,手术时间60~150min,平均90min,均无术中输血.结论: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损伤小,高效,并发症少.

    作者:李永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外伤性小脑出血的诊治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脑出血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7例,死亡4例;存活者出院GOS平均5分;手术治疗19例,死亡2例,存活者出院平均GOS4.7分.结论:外伤性小脑出血与幕上脑损伤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不同;手术清除血肿、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治疗应结合脑干等合并损伤的情况确定手术策略.预后随合并的脑干损伤程度有所差异.

    作者:方俊;朱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大肠癌患者中应用

    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病理过程,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由多种血管生长因子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可特异性地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值和移动,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近期受研究重视的血管因子之一[1].经初步实验发现血清VEGF对直/结肠癌的诊断、分级、疗效评估等有重要意义,可为直/结肠癌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性指标.

    作者:刘镜光;黄勇武;黄玉佳;李汇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加压按压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对减少局部瘀血青紫的作用.方法: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按压5min的方法,加压按压组41例采用在常规按压5min后,加用纱球加压按压的方法.结果:加压按压组患者发生局部瘀血青紫和局部疼痛的例数均为2例,占4.88%,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加压按压可减少发生穿刺处出血,减少瘀血青紫现象和疼痛感,减轻了患者痛苦,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武淑萍;刘君;孔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与CT评价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与CT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HCC伴淋巴结转移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HC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肝脏淋巴结引流区肿大的淋巴结,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部位以肝门、腹膜后常见.结论:HCC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增强CT有助于提高的诊断率.

    作者:周鹏志;谭慧珍;黄越前;李博璋;江魁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BI、PWV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目的:综合评价ABI、PWV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因冠心病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脏病患者的ABI、PWV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冠脉造影证实657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为506例;吸烟或曾经吸烟5年以上者、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肥胖冠心病患者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肥胖患者的ABI数值有明显下降趋势,PWV数值有明显增高趋势(P<0.05);严重冠心病患者(双支以上病变且血管狭窄≥70%)共186例,其ABI、PWV值与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均可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BI、PWV可以表现各种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所造成的综合影响.

    作者:杨志;万艳芳;张军;王长厚;杨静;牛和平;马晓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ERCP及十二指肠镜下微创治疗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在临床广泛开展,是胆系和胰腺疾病诊断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在ERCP基础上了解胆道的形态及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1],再视情况,选择内镜治疗方法.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并取石、鼻胆管引流(ENBD)、支架置入(ERBD)等十二指肠镜下微创治疗日益受到重视[2].我院完成ERCP及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458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手术配合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向海燕;徐红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蛋白酶体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蛋白酶体是一种多亚单位组成的,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具有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及caspase样酶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复合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体系.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酶体能精确地和选择性降解细胞内目的靶蛋白,进而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转录调节、受体胞吞、抗原呈递、分化与凋亡,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

    作者:王春玲;石宁;平小佳;刘艳琳;张宁;王明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78例,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40例,安慰剂组38例,基础用药均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使患者血压达标.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后遗症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改善病人远期生存质量方面疗效确切.

    作者:易绍东;阮云军;龚志华;何建新;向定成;邱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癌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的癌前病变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对159例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诊治、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病变的病理特点,明确其病变的机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进行1、3、5年的随访,观察其存活率.结果:98例肝脏癌前病变患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5.5%、45.9%、20.4%;24例胆囊癌前病变患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0.5%、37.5%、12.5%;胆管癌前病变10例,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0%、40%、20%;胰腺癌前病变27例,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6.7%、33.3%、7.4%.结论: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和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对癌前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率,争取给予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作者:谢荣迪;陈林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常见疾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报告统计调查指出至2025年全世界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将达38亿[1],其中约有35%患者存有糖尿病心肌病,而近年来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近况及其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任洁;秦明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缩宫素给药方式对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脊麻剖宫产时缩宫素对健康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方法:全组40例ASAⅠ级,年龄22~35岁,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缩宫素静推组和缩宫素微泵组,每组20例.静推组:55~60秒内静脉单次推注0.9%氯化钠溶液5ml含5IU缩宫素.微泵组:以5分钟内静脉匀速泵注完0.9%氯化钠溶液20ml含5IU缩宫素.监测和描记术前QT间期、MAP和HR,以及脊麻后和催1min、3min和5min的 QT间期、MAP和HR.结果: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1min时HR明显增快,MAP显著降低和QTc间期明显延长(平均延长21±20ms)P<0.01.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3min左右有2例病人诉有胸闷,胸痛、不适感觉(ECG显示HR48~51次/分,QTc>440ms,伴有S-T段压低.结论:单次较大剂量缩宫素(5IU)静脉快速推注可激发健康产妇的QTc延长和血液动力学较大波动;在处理长QT综合征或心肌缺血的产妇剖宫产时,缩宫素的使用方式值得更加慎重考虑.

    作者:房宁宁;张兆平;顾美蓉;高宏;孙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