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

徐永枝

关键词:新式剖宫产术, 再次剖宫产术, 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再次剖宫产术91例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手术的影响.结果:首次为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从开腹时间、手术总时间、腹腔中度粘连及术后24小时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首次剖宫产应视具体情况选择佳手术方案.对可能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为宜.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PDCA循环在妇科患者出院流程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妇科患者出院流程中的管理方法,减少患者和家属的等待和往返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对妇科患者出院的流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即收集出院患者及家属对病区旧流程的满意度及不满意的原因,更新出适合当前科室发展需求的出院流程,并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结果:实施新的出院流程后,患者的满意度由80%上升至96.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妇科患者出院流程实施PDCA循环管理,加强了护士专科知识内涵,增加了患者的健康知识,同时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满意度.

    作者:杨俊华;温贤秀;关晋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生理条件下突发耳聋的病理分析和治疗对策

    突发性耳聋的病发率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做好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对75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研究,分析了患者血浆中ET、CGRP含量对突发性耳聋的影响,指出了简单可行的临床治疗对策,对了解ET、CGRP在突聋疾病中的作用,找出耳聋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作者:敬光怀;施典羽;刘精锋;杨凯;罗丽容;罗辉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临床防治分析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术中预防和术后治疗。方法:对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过程与转归。结果:39例患者中,气胸、乳糜液漏和切口疝均有1例,经过及时治疗,均于术后2周内治愈且顺利出院,术后半年至一年回访,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手术过程复杂,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应谨慎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胜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6例结外器官大B细胞淋巴瘤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NHL中主要的亚型,约占NHL的30%,复发率和病死率较高,临床有效率70%,治愈困难;利妥西单抗(美罗华注射液)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人鼠嵌合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自从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将利妥昔单抗应用于CD20阳性的B细胞NHL的治疗以来,已显示出卓越的疗效.国外研究表明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表柔吡星+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R-CHOP方案)可作为初治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突破70%有效率瓶颈.对特殊类型的DLBCL,临床认知相对较差,如结外器官DLBCL,常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再辅助内科巩固化疗.这样不但对机体造成损伤同时也降低了免疫力,降低治愈率.现对我科2006~2008年收治的6例特殊DLBCL患者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如下.

    作者:李宝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三种建立裸鼠人乳腺癌细胞移植模型方法的比较

    目的:用MCF-7细胞系建立稳定的裸鼠人乳腺癌模型,选择佳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60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采用小鼠左腋窝皮下细胞悬液注射法,组织块悬液注射法,组织块种植法制作小鼠乳腺癌模型,比较各组的种植成活率、肿瘤生长率,并观察肿瘤的生物学形态.结果:组织块悬液注射法操作简便,经济,成瘤率高,肿瘤大小均一,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殖旺盛;细胞悬液注射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组织块种植法操作复杂,成瘤率低,大小相差较大.结论:三种方法中,组织块悬液注射法是佳的模型制作方法.

    作者:李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微量元素锌、铁、铜、钙、镁、铅的含量以了解毛支患儿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方法:将2岁以下的婴幼儿研究对象分为两组:60例毛支组和6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毛支组和对照组的微量元素锌、铁、铜、钙、镁、铅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锌、铁、钙的含量低于健康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两组的微量元素铜、镁、铅的含量则无显著差异.提示毛支患儿缺乏微量元素锌、铁、钙.结论:通过补充微量元素锌、钙治疗毛细支气管炎能显著消除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降低患儿治疗费用,既安全又有效.

    作者:苏绍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BI、PWV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目的:综合评价ABI、PWV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因冠心病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脏病患者的ABI、PWV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冠脉造影证实657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为506例;吸烟或曾经吸烟5年以上者、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肥胖冠心病患者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5);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异常、肥胖患者的ABI数值有明显下降趋势,PWV数值有明显增高趋势(P<0.05);严重冠心病患者(双支以上病变且血管狭窄≥70%)共186例,其ABI、PWV值与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均可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ABI、PWV可以表现各种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所造成的综合影响.

    作者:杨志;万艳芳;张军;王长厚;杨静;牛和平;马晓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无痛诊疗技术的多学科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无痛诊疗技术的多学科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各临床科室住院,行有创性及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共5364例,平均分为传统组和无痛组.传统组给予传统方法麻醉,无痛组采用无痛注射术麻醉.结果:无痛组多项生理指标,并发症和Ramsay镇静评分等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虽然无痛诊疗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技术,但其技术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冯裕;伍良;吴雨基;刘庆龙;林佐光;陈丽平;杜志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部分血运重建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部分血运重建(IR)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79例MVD患者,仅对可能的缺血相关血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6个月时死亡率、6个月时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98.7%,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死亡率1.3%;6个月时死亡率2.5%,MI发生率2.5%,再次PCI率3.8%.结论:对MVD患者采取经皮IR治疗策略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志敏;陈哲;郭丽珠;杨毅;史旭波;王吉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O锁骨钩钢板结合中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

    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肩部损伤,自1983年Schmittinger报道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以来,该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主流术式.我院2000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用锁骨钩钢板及结合中药治疗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柱;鲍自立;朱金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5例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定:优2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优良率94.28%.结论:采用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并行带缝匠肌蒂供血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文聪;刘平均;向家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病人78例,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40例,安慰剂组38例,基础用药均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使患者血压达标.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后遗症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改善病人远期生存质量方面疗效确切.

    作者:易绍东;阮云军;龚志华;何建新;向定成;邱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双侧丘脑旁正中梗塞综合征2例报告

    双侧丘脑旁正中梗塞综合征是脑梗塞的一种少见的综合征,临床报道不多,容易忽视及误诊,尤其在早期昏迷或症状不典型时,现将我科收治的两例病例,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高水平PSA的40岁以下男性患者前列腺活检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评估年龄小于40岁,PSA大于10ng/ml的患者,活检发现前列腺癌的情况.方法:32位患者,年龄小于40岁,PSA大于10ng/ml.3位前列腺炎患者被排除.剩下的29位患者行指检,并且做在超声引导下作前列腺的活检.结果:29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28~40岁);PSA的平均数为12.25ng/ml(10.00~15.58ng/ml).第一次活检的结果是:前列腺癌2例(6.90%);增生24例(82.76%);2例炎症患者(6.90%),1例HGPIN(3.45%).增生患者中的18位行第二次活检,皆为增生.18例患者行第三次活检,都是增生.结论:年龄小于40岁而PSA大于10ng/ml的患者,发现前列腺癌还是比较低的(6.90%).对于长时间PSA升高的患者,活检并不推荐.

    作者:毕金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轮状病毒肠炎的胃肠道外表现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根据病毒组抗原蛋白VP6抗原性的差异和病毒基因组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的区带排列差异,RV可分A~G共7个血清组.7组病毒均能引起动物腹泻,但只有A、B、C组感染人,其中常见的A组,主要感染对象为婴幼儿.在世界范围内估计5岁以内的儿童95%至少经历过1次RV感染,其中有1/5需到医院就诊,1/65需住院治疗,1/293死亡[1],大多数死亡病例出现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作者:马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蛋白酶体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

    蛋白酶体是一种多亚单位组成的,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具有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及caspase样酶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复合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体系.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酶体能精确地和选择性降解细胞内目的靶蛋白,进而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转录调节、受体胞吞、抗原呈递、分化与凋亡,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

    作者:王春玲;石宁;平小佳;刘艳琳;张宁;王明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激素吸入联合孟鲁斯特对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联合激素吸入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观察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联合应用孟鲁斯特,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全天喘息发作次数以及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周日间和夜间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吸入联合口服孟鲁斯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能够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房巧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与其DNA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围产期心肌病6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吸氧、利尿、扩血管、防血栓,抗心力衰竭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和生脉注射液,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心功能各参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生脉注射液可改善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马国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大肠癌组织及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和p16进行检测.结果:CyclinD1在大肠癌中过度表达为36/70(51.4%)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反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其CyclinD1的阳性率为70.0%,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阳性率为44.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在大肠癌中为低表达33/70(47.1%),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p16的表达分别为57.1%和71.4%.CyclinD1与p16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CyclinD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yclinD1的过度表达和p16的低表达在大肠癌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大肠癌的发生机制涉及CyclinD1和p16调节环路中多个基因的异常.

    作者:陈小贺;孟文格;张国军;袁权利;翟新容;钱娟娟;周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