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
外耳道真菌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以曲霉菌、念球菌、丝状菌为主,它可以是全身多部位感染在耳部的表现,也可以独立表现在耳部,该病有多发性,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经常按外耳道湿疹,细菌性外耳道炎进行治疗,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2008年7月~2009年6月我科用制霉菌素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92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刘珂芳;候军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17例早期DN患者被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B组给予缬沙坦治疗,C组给予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半年后,三组血清肌酐(Cr)、微量白蛋白尿率过滤(UAER),尿素氮(BUN)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C组改善效果为显著(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应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是值得考虑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黄镇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螺内酯和厄贝沙坦对有持续微量白蛋白尿(MAU)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69例2型糖尿病伴MAU患者随机分为A组(联合治疗组,厄贝沙坦150mg/d+螺内酯40mg/d)、B组(螺内酯组,40mg/d)、C组(厄贝沙坦组,150mg/d)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后各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尿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明显下降(P<0.01),UAER及TGF-β1减少幅度各组间对比,联合治疗组明显(P<0.05);血肌酐(SCr)和尿素氨(BUN)有所下降(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联合应用厄贝沙坦和螺内酯较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可更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MAU,且其肾脏保护作用安全有效.
作者:李立新;李桂平;曾永青;刘月薇;周秀婵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前在抗高血压药的选择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将其归类在循环系统用药之中,按药理作用分为9个亚类,其中各国指南中共有的降压药共有5类,即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通道阻滞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1].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类似作用,而又有其不同点,所以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应在掌握类别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分清品种之间个性特征的差别,并应根据各种临床指南,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个体化用药.现就其合理使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磊;朱萱萱;史淋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的癌前病变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措施.方法:对159例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诊治、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病变的病理特点,明确其病变的机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进行1、3、5年的随访,观察其存活率.结果:98例肝脏癌前病变患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5.5%、45.9%、20.4%;24例胆囊癌前病变患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0.5%、37.5%、12.5%;胆管癌前病变10例,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0%、40%、20%;胰腺癌前病变27例,1、3、5年存活率分别为66.7%、33.3%、7.4%.结论:肝脏、胆囊、胆管、胰腺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和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加强对癌前病变的认识,提高诊断率,争取给予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和生存率.
作者:谢荣迪;陈林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缬沙坦联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78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组(EPO联用缬沙坦组)7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EPO治疗.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显著增高,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室间隔厚度、脑钠肽均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EPO联用缬沙坦治疗CHF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升高HB浓度,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海生;涂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痛诊疗技术的多学科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各临床科室住院,行有创性及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共5364例,平均分为传统组和无痛组.传统组给予传统方法麻醉,无痛组采用无痛注射术麻醉.结果:无痛组多项生理指标,并发症和Ramsay镇静评分等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虽然无痛诊疗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技术,但其技术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冯裕;伍良;吴雨基;刘庆龙;林佐光;陈丽平;杜志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脊麻剖宫产时缩宫素对健康产妇QTc间期、MAP和HR的影响.方法:全组40例ASAⅠ级,年龄22~35岁,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缩宫素静推组和缩宫素微泵组,每组20例.静推组:55~60秒内静脉单次推注0.9%氯化钠溶液5ml含5IU缩宫素.微泵组:以5分钟内静脉匀速泵注完0.9%氯化钠溶液20ml含5IU缩宫素.监测和描记术前QT间期、MAP和HR,以及脊麻后和催1min、3min和5min的 QT间期、MAP和HR.结果: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1min时HR明显增快,MAP显著降低和QTc间期明显延长(平均延长21±20ms)P<0.01.静推组在给予缩宫素后3min左右有2例病人诉有胸闷,胸痛、不适感觉(ECG显示HR48~51次/分,QTc>440ms,伴有S-T段压低.结论:单次较大剂量缩宫素(5IU)静脉快速推注可激发健康产妇的QTc延长和血液动力学较大波动;在处理长QT综合征或心肌缺血的产妇剖宫产时,缩宫素的使用方式值得更加慎重考虑.
作者:房宁宁;张兆平;顾美蓉;高宏;孙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肩部损伤,自1983年Schmittinger报道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以来,该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主流术式.我院2000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用锁骨钩钢板及结合中药治疗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柱;鲍自立;朱金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左旋棉酚对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抑制增殖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左旋棉酚对HT1080细胞和HSF细胞均有抑制增殖作用,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左旋棉酚对HT1080细胞作用24、48、72、96小时的IC50分别为56.6、12.6、9.2、7.0μM,而对HSF细胞作用24、48、72、96小时的IC50分别为192.3、53.6、42.5、19.4μM.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T1080细胞数逐渐较少,脱落的细胞逐渐增多.而HSF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左旋棉酚对人纤维肉瘤HT1080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和选择性杀伤作用.
作者:张昭军;周洋;锡林宝勒日;刘朝政;张顺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干预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同时进行家访,使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QQL-100)、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及患者1年内疾病控制情况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PANSS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后的QQL-10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MRSS、MMSE以及IMCT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年内疾病总体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适用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智力以及记忆力水平,应该在社区中广泛开展.
作者:刘俊超;甘虎;王素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症的术中预防和术后治疗。方法:对3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及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治疗过程与转归。结果:39例患者中,气胸、乳糜液漏和切口疝均有1例,经过及时治疗,均于术后2周内治愈且顺利出院,术后半年至一年回访,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段脊柱前路手术手术过程复杂,应充分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应谨慎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胜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经电子结肠镜诊断的息肉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共检查1085例,检出结直肠息肉258例,检出率23.78%,腺瘤性息肉104例(40.31%),增生性息肉50例(19.37%),炎性息肉96例(37.21%),15例伴发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者全部为腺瘤,占腺瘤的14.42%;在切除的544枚息肉中,直接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52枚,活检钳直接钳除239枚,EMR切除3枚,EPMR切除1枚,扁平较小隆起应用氩气电凝或微波灼除或热活检钳除共243枚.手术切除6例.内镜治疗并发出血6例,均为息肉切除后立即出血,采用止血措施后,全部止血成功.无并发穿孔.15例腺瘤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切除后,2例复查肠镜,均无复发,其余病人未来复查肠镜.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病,易发生癌变,内镜下息肉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欧阳玉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入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予以速尿、地高辛、吸氧等基础抗心衰治疗,同时加用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以后改用200mg/d持续3个月;对照组常规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结果:2组CHF合并A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HF合并AF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CHF合并AF具体疗效高,副反应小的优点.
作者:胡华元;刘建修;廖远雄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常见疾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报告统计调查指出至2025年全世界20~7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将达38亿[1],其中约有35%患者存有糖尿病心肌病,而近年来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缺氧诱导因子的研究近况及其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任洁;秦明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容积测量软件,确定活体状态下国人第三、四脑室容积CT测量的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10~69岁正常人1250例,并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用3mm层厚的重建图像,对第三、四脑室进行容积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年龄组和性别正常人第三、四脑室的容积的平均值和方差,各年龄组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性,60岁以后的老年人脑室容积与年龄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①多排螺旋CT Volume软件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方法,可以对活体正常人三、四脑室容积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测量,具有高度可重复性;②初步建立了正常国人三、四脑室容量CT测量的参考值.
作者:王静波;向子云;詹勇;朱宇辉;蔡汉寿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与CT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HCC伴淋巴结转移57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结果:HCC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肝脏淋巴结引流区肿大的淋巴结,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部位以肝门、腹膜后常见.结论:HCC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增强CT有助于提高的诊断率.
作者:周鹏志;谭慧珍;黄越前;李博璋;江魁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肝素钙,观察两组的短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管超声结果.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观察组为91.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4.1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在两组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存在异常.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焦丽琴;高淑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估年龄小于40岁,PSA大于10ng/ml的患者,活检发现前列腺癌的情况.方法:32位患者,年龄小于40岁,PSA大于10ng/ml.3位前列腺炎患者被排除.剩下的29位患者行指检,并且做在超声引导下作前列腺的活检.结果:29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28~40岁);PSA的平均数为12.25ng/ml(10.00~15.58ng/ml).第一次活检的结果是:前列腺癌2例(6.90%);增生24例(82.76%);2例炎症患者(6.90%),1例HGPIN(3.45%).增生患者中的18位行第二次活检,皆为增生.18例患者行第三次活检,都是增生.结论:年龄小于40岁而PSA大于10ng/ml的患者,发现前列腺癌还是比较低的(6.90%).对于长时间PSA升高的患者,活检并不推荐.
作者:毕金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