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洁;秦明照
风湿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筋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一组疾病.生物制剂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开拓了风湿病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依那西普(商品名:恩利)是风湿病领域第一个全人源化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拮抗剂.TNF是炎症反应中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很多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作者:刘雪梅;吴晓辉;刘丹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gel喉罩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70岁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全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I组)及气管插管组(T组).全麻诱导后插入i-gel喉罩/气管导管.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插入和拔除喉罩前后I组的MAP、HR无明显变化(P>0.05),T组的MAP、HR波动变化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组患者拔除喉罩时呛咳体动、及拔除喉罩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中SpO2、PETCO2、Ppeak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无误吸发生.结论:i-gel喉罩插入和拔除的操作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术中通气良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红梅;郑秀英;柯丹;苏汉银;王飞;孙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外耳道真菌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以曲霉菌、念球菌、丝状菌为主,它可以是全身多部位感染在耳部的表现,也可以独立表现在耳部,该病有多发性,易复发的特点,临床上经常按外耳道湿疹,细菌性外耳道炎进行治疗,从而影响病人的治疗,2008年7月~2009年6月我科用制霉菌素软膏治疗外耳道真菌病92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作者:刘珂芳;候军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收住我院ICU的SAP24例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肠内营养并发症,对肠内营养前后APACHEⅡ评分、CT评分及血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后7天及14天APACHEⅡ评分较前明显下降,CT评分无明显变化,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分别在肠内营养后7天及7、14天较前明显升高.结论:对SAP的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赵京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随着大规模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高血压病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综合征的提出反映人们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达到了高层次,高血压药物治疗模式由局限于将血压控制于正常范围转为更注重干预可逆转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危险性降至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清清;涂玫;吴永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牛黄上清丸中同时测定栀子苷、黄芩苷、番泻苷A和番泻苷B四个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5μm,250×4.6 m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栀子苷、黄芩苷、番泻苷A和番泻苷B的分离度良好(R>1.5),四条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r≥0.9999),其检测限均低于2.90ng、定量限均低于6.70ng,精密度的RSD均小于0.97%,加样回收率分别高于为96.1%、97.2%、94.5%和92.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在同一色谱检测条件下实现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为该药的全面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范红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CAN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31),对照组(B组,n=31),A组病人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B组维持原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方案不变.对患者的SCr、BUN、CCr、24h尿总蛋白(24h Upro)、尿NAG酶进行动态观察,共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平均水平相近(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的SCr、BUN、CCr、24h Upro、尿NAG酶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仅BUN有明显改善(P<0.05),其它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A组中肾功能好转18例,稳定10例,恶化3例;B组中肾功能好转7例,稳定12例,恶化12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CAN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有助于早期CAN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益荣;王平贤;黄赤兵;范明齐;冯嘉瑜;肖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相对正常组(n=19)、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24)和ACS组(n=58),比较各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并进一步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结果:ACS组收缩压低于其他二组(P=0.047),hs-CRP高于其他二组(P=0.034),且ACS组多支病变高于SAP组,分别为79.3%和40.0%(P=0.008),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更多出现高hsCRP、低收缩压及冠脉多支病变.
作者:王嘉莉;柯元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翀昊;李拜红;王广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1年间本院收治的外伤性小脑出血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7例,死亡4例;存活者出院GOS平均5分;手术治疗19例,死亡2例,存活者出院平均GOS4.7分.结论:外伤性小脑出血与幕上脑损伤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不同;手术清除血肿、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存;治疗应结合脑干等合并损伤的情况确定手术策略.预后随合并的脑干损伤程度有所差异.
作者:方俊;朱晓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联合激素吸入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84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观察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联合应用孟鲁斯特,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儿全天喘息发作次数以及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周日间和夜间喘息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和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吸入联合口服孟鲁斯特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能够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房巧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干预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时、定点监测,同时进行家访,使用阴、阳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QQL-100)、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易智力量表(MMSE)、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IMCT)及患者1年内疾病控制情况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的PANSS各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干预后的QQL-100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的MRSS、MMSE以及IMCT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年内疾病总体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社会适用力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智力以及记忆力水平,应该在社区中广泛开展.
作者:刘俊超;甘虎;王素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9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常规量阿托伐他汀20mg/d,B、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80mg/d,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结果:用药后hs-CRP、IL-6水平B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又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hs-CRP及IL-6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高建步;李玉东;杨守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肿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病理过程,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由多种血管生长因子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所知的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可特异性地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值和移动,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是近期受研究重视的血管因子之一[1].经初步实验发现血清VEGF对直/结肠癌的诊断、分级、疗效评估等有重要意义,可为直/结肠癌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性指标.
作者:刘镜光;黄勇武;黄玉佳;李汇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突发性耳聋的病发率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做好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对75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表现研究,分析了患者血浆中ET、CGRP含量对突发性耳聋的影响,指出了简单可行的临床治疗对策,对了解ET、CGRP在突聋疾病中的作用,找出耳聋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作者:敬光怀;施典羽;刘精锋;杨凯;罗丽容;罗辉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蛋白酶体是一种多亚单位组成的,分布在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具有糜蛋白酶样、胰蛋白酶样及caspase样酶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复合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主要的中性蛋白水解酶体系.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酶体能精确地和选择性降解细胞内目的靶蛋白,进而参与调节细胞周期进程、基因转录调节、受体胞吞、抗原呈递、分化与凋亡,以及信号转导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
作者:王春玲;石宁;平小佳;刘艳琳;张宁;王明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经电子结肠镜诊断的息肉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共检查1085例,检出结直肠息肉258例,检出率23.78%,腺瘤性息肉104例(40.31%),增生性息肉50例(19.37%),炎性息肉96例(37.21%),15例伴发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者全部为腺瘤,占腺瘤的14.42%;在切除的544枚息肉中,直接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52枚,活检钳直接钳除239枚,EMR切除3枚,EPMR切除1枚,扁平较小隆起应用氩气电凝或微波灼除或热活检钳除共243枚.手术切除6例.内镜治疗并发出血6例,均为息肉切除后立即出血,采用止血措施后,全部止血成功.无并发穿孔.15例腺瘤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切除后,2例复查肠镜,均无复发,其余病人未来复查肠镜.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病,易发生癌变,内镜下息肉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欧阳玉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简单有效的手段.心律失常诊断,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诊断是心电图诊断的难点,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主要分三个步骤:①分析心房波的起源、频率、规律;②分析心室波的起源、频率、规律,③分析心房波与心室波之间的关系[1].三个步骤主要是针对P波、QRS波群和P-R间期进行分析,不同部位起源的P波、QRS波群和P-R间期在不同的导联有不同的特征,导联选择的是否恰当对心律失常的分析至关重要,既往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多在加长的标准Ⅱ导联中进行,近年标准Ⅱ导联在心律失常分析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质疑,而AVR导联在心律失常分析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侯艳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单重、双重、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探讨UAP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2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双重抗血小板组120例、单重抗血小板组114例,前两组治疗无效病例进入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观察UAP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71例(59.17%),有效23例(19.17%),无效26例(21.67%).单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56例(49.12%),有效19例(16.67%),无效39例(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组:显效21例(65.63%),有效5例(15.63%),无效6例(28.6%).结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较单重抗血小板治疗有UAP治疗更好的疗效,加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邓应忠;曹晨;郑兴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总结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加带缝匠肌蒂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5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上述手术方式治疗.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定:优2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优良率94.28%.结论:采用空心加压钛钉固定并行带缝匠肌蒂供血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文聪;刘平均;向家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