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步;李玉东;杨守忠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翀昊;李拜红;王广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9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常规量阿托伐他汀20mg/d,B、C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80mg/d,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结果:用药后hs-CRP、IL-6水平B组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又较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hs-CRP及IL-6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高建步;李玉东;杨守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再次剖宫产术91例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剖宫产不同术式对再次手术的影响.结果:首次为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从开腹时间、手术总时间、腹腔中度粘连及术后24小时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首次剖宫产应视具体情况选择佳手术方案.对可能需再次手术的患者选择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为宜.
作者:徐永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桂皮醛作用于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率和Caspase 3表达.结果:桂皮醛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影响K562细胞增殖,使细胞周期受阻于G2/M期,并诱导K562细胞凋亡.K562细胞凋亡过程中,活化的Caspase 3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桂皮醛使K562细胞周期受阻,并使Caspase-3活化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实现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
作者:刘黎琼;刘泽林;王淡瑜;崔海燕;金梦迪;王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入选STEMI患者584例,入院后即刻及72小时内每日抽取静脉血查血常规,按平均NLR的大小将其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B组心率、肌钙蛋白峰值显著高于A组,而且B组患者平均年龄较高,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较高,收缩压偏低,Klilip分级Ⅲ~Ⅳ级患者比例增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B组患者吸烟率及体质指数(BMI)却低于A组患者.B组患者住院死亡率(6.6%)明显高于A组患者(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NLR是STE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可靠预测指标.
作者:宋荟芬;李虹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CAN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n=31),对照组(B组,n=31),A组病人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B组维持原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方案不变.对患者的SCr、BUN、CCr、24h尿总蛋白(24h Upro)、尿NAG酶进行动态观察,共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平均水平相近(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的SCr、BUN、CCr、24h Upro、尿NAG酶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仅BUN有明显改善(P<0.05),其它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A组中肾功能好转18例,稳定10例,恶化3例;B组中肾功能好转7例,稳定12例,恶化12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常规抗慢性排斥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能明显改善CAN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有助于早期CAN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益荣;王平贤;黄赤兵;范明齐;冯嘉瑜;肖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与依沙丫啶联合用于中期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期引产的妊娠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依沙丫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观察组50例,米非司酮150mg分3次口服联合依沙丫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引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宫缩发动时间提前,排胎时间短,引产成功率高,胎盘胎膜残留率低,产后出血少,无宫颈裂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与依沙丫啶联合应用引产时间短,成功率高,副作用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快速的终止中期妊娠的方法.
作者:焦素芬;贾茹;丁小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相对正常组(n=19)、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24)和ACS组(n=58),比较各组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并进一步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结果:ACS组收缩压低于其他二组(P=0.047),hs-CRP高于其他二组(P=0.034),且ACS组多支病变高于SAP组,分别为79.3%和40.0%(P=0.008),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更多出现高hsCRP、低收缩压及冠脉多支病变.
作者:王嘉莉;柯元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肝素钙,观察两组的短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管超声结果.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观察组为91.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2.5%,观察组为4.1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在两组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存在异常.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奥扎格雷钠,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焦丽琴;高淑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与硬膜外麻醉比较,评价在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行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的263例成年患者,分为局部麻醉组(112例)和硬膜外组(151例).结果:局部麻醉组患者住院费用和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小于硬膜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伤口感染和疝气复发两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局部麻醉下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张育兴;郑永林;陈昭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明显相关.据报道: PU患者的Hp阳性率很高, 其中胃溃疡(GU) 多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DU)高达80%~100%,未根除Hp的溃疡病1~4年复发率为50%~90%,而Hp根除后复发率仅为0~10%.笔者认为,PU从发病开始就具有血瘀证得特征,故运用自拟健胃解毒汤结合西医疗法,取得明显效果.本文就我院对2008~2009年门诊接诊的96例PU疾病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伯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6种常见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病毒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1022例乙肝患者进行血清标志物(两对半)及HBV-DNA含量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为94.1%,明显高于其他模式,且其病毒载量显著高于其他组.HBs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HBcAb(小三阳)阳性检出率也较高(阳性率54.3%).结论:HBeAg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可靠指标,HBV-DNA与HBeAg的存在明显正相关;HBV-DNA病毒载量可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唐恒锋;李文郎;陈爱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gel喉罩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70岁行下肢骨科手术的全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I组)及气管插管组(T组).全麻诱导后插入i-gel喉罩/气管导管.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插入和拔除喉罩前后I组的MAP、HR无明显变化(P>0.05),T组的MAP、HR波动变化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I组患者拔除喉罩时呛咳体动、及拔除喉罩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中SpO2、PETCO2、Ppeak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无误吸发生.结论:i-gel喉罩插入和拔除的操作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术中通气良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红梅;郑秀英;柯丹;苏汉银;王飞;孙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回顾4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并进行总结分析.方法:以我院治疗的97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施行保肛术46例,对照组施行Miles术51例.结果:观察组2年局部复发率15.2%,生存率78.3%,5年局部复发率26.1%,生存率67.4%;对照组2年局部复发率15.7%,生存率76.5%,5年局部复发率23.5%,生存率64.7%,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保肛手术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极大的提高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运红;吴先哲;唐良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血液中锌、铁、钙、镁、铜5种微量元素的相互关系.方法: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随机整群分层选取我县8个不同区域的4897例3~12岁儿童的血样进行(博晖BH5100T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监测血液中铅、锌、铁、钙、镁、铜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儿童血铅水平与其他5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4897例受检儿童的血铅水平在0.024~0.267mg/L之间,几何均值为0.105mg/L,铅中毒的发生率为28.7%;线性回归分析,锌、铁的标准回归系数大,分别为0.073和0.054,与儿童的血铅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1);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血铅与血锌、血铁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儿童血铅水平高可导致血锌、血铁水平下降,铅中毒时可用锌和铁解铅毒.
作者:陈惠文;陈燕妮;陈建华;何贝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阳光、风沙、干燥气候等环境因素刺激有关,而紫外线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慢性刺激作用于结膜下组织的胶原纤维使之变性.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形成胬肉.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认识,新近认为可能是角膜缘干细胞功能受损,不能生成正常的角膜上皮细胞,因而使角膜缘失去了对增生纤维组织的阻挡作用,终导致胬肉体得以长入角膜.手术是根治胬肉唯一有效的方法,但不同手术方法下胬肉的复发率也不尽相同.本文诣在探索一种即能保证低复发率,又有简便快捷优点的手术方法.
作者:卢晓峰;胡惠军;叶小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部分血运重建(IR)治疗对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的疗效.方法:入选79例MVD患者,仅对可能的缺血相关血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PCI)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及6个月时死亡率、6个月时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98.7%,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死亡率1.3%;6个月时死亡率2.5%,MI发生率2.5%,再次PCI率3.8%.结论:对MVD患者采取经皮IR治疗策略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志敏;陈哲;郭丽珠;杨毅;史旭波;王吉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用MCF-7细胞系建立稳定的裸鼠人乳腺癌模型,选择佳的模型制作方法.方法:60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采用小鼠左腋窝皮下细胞悬液注射法,组织块悬液注射法,组织块种植法制作小鼠乳腺癌模型,比较各组的种植成活率、肿瘤生长率,并观察肿瘤的生物学形态.结果:组织块悬液注射法操作简便,经济,成瘤率高,肿瘤大小均一,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殖旺盛;细胞悬液注射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组织块种植法操作复杂,成瘤率低,大小相差较大.结论:三种方法中,组织块悬液注射法是佳的模型制作方法.
作者:李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脏病手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耐药情况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对我院50例心脏手术后在ICU并发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培养的主要致病菌和体外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100份痰培养标本中阳性标本84株,其中G-菌64株,占76.19%,前3名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G+菌8株,占9.5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真菌12株.占14.28%.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比率为65%且对β-内酰胺酶和酶抑制剂联合制剂抗生素耐药性较前两年有增强,亚胺培南是被测抗生素中对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复方新诺明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为100%.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心脏病术后并发下VAP的致病菌仍以G-细菌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
作者:张伟;张静;冯东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经电子结肠镜诊断的息肉特点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共检查1085例,检出结直肠息肉258例,检出率23.78%,腺瘤性息肉104例(40.31%),增生性息肉50例(19.37%),炎性息肉96例(37.21%),15例伴发不典型增生及癌变者全部为腺瘤,占腺瘤的14.42%;在切除的544枚息肉中,直接用圈套器高频电切除52枚,活检钳直接钳除239枚,EMR切除3枚,EPMR切除1枚,扁平较小隆起应用氩气电凝或微波灼除或热活检钳除共243枚.手术切除6例.内镜治疗并发出血6例,均为息肉切除后立即出血,采用止血措施后,全部止血成功.无并发穿孔.15例腺瘤伴有不典型增生或癌变患者切除后,2例复查肠镜,均无复发,其余病人未来复查肠镜.结论:结直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病,易发生癌变,内镜下息肉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欧阳玉洁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