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云;冯卫
2.2 整体阐释类2.2.1 中药活性成分组学张继勇等[11]以系统生物学的原理来认识中药的系统性,认为(1)中药有效性的物质基础是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2)这些同类和不同类的化学成分相互配合才表现出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药性;(3)组方后单味药的活性成分重新组合,构成了新的更高一层的系统;(4)进入人体后,发挥出系统对系统的强大作用.
作者:武志昂;毕开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急救--就是在出现有紧急状况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救助为急救,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急救事业,均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机构,并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作者:黄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50年来,半个世纪高血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的经历和上百项的临床随即实验得出的重要的结果是降压是硬道理,降压是主要的策略,降压预防脑卒中等.
作者:黄宏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2004年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我国有高达3.5亿的烟民,9亿人被动吸烟,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4000万,肥胖6000万,超重2亿,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值得关注的是脑卒中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心肌梗死患病与死亡率在急剧增长并且快速年轻化.1984~1999年北京市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增加非常迅猛.北京男性35~44岁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增加154%,校正后是111%.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7年9月15日,英国著名教授AJay Kakkar在北京宣布了PREVAIL(采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和EXCLAIM(内科急症患者延长临床预防时间)研究的结果.
作者:黄宏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应用于CT引导下经皮微波治疗肝癌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42例CT引导下经皮微波治疗肝癌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3组,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组(EA),17例,局麻组(LA),10例,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GA),15例,记录治疗前(T0)、引导针进腹(T1)、引导针至肿瘤中心(T2)、微波治疗10分钟(T3)、微波治疗结束时(T4)、微波治疗结束后30分钟(T5)、2小时(T6)及6小时(T7)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根据病人的表情、体动等,记录T1、T2、T3和T4时点的行为疼痛分级;在T5、T6及T7时点进行VAS疼痛和Ramsay镇静评分.结果:(1)治疗前三组的血压(S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无显著差异(P>0.05).(2)术中SBP和HR,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持续鼻导管吸氧3L/min,三组病人SpO2均能维持在95%以上.(4)术中行为疼痛分级:LA组病人在T1-T4疼痛逐渐加剧,显著高于EA组和GA组(P均<0.05);只在T3时,EA组评分低于GA组(P<0.05).(5)VAS疼痛评分:T5、T6及T7时,EA组显著低于LA(均P<0.05),T6及T7时,EA组显著低于GA组.(6)Ramsay镇静评分:EA组,在T5及T6时均2级,T7时15例2级,2例1级;LA组在T5及T6时均1级,T7时3例2级,7例1级;GA组在T5时12例2级,3例3级,T6时8例2级,7例1级,T7时4例2级,11例1级.结论: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治疗肝癌中,在没有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病人是有益的.
作者:赵若光;李德龙;陈彦青;赖智德;王珍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本院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6年9~11月份233例剖宫产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85%的孕妇围手术期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的药物为青霉素和头孢拉定;49.36%术前2h以上用药,85.41%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h,69.10%术中加用一剂抗菌药物,58.37%围手术期使用了3种及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种数及不同的给药方案,对术后高体温、高WBC计数、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及西药总费用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本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应按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加以干预.
作者:张霞;徐红冰;刘皋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小儿麻醉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和丙泊酚静脉诱导的临床特点.方法:择期手术的患儿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Sev)组和丙泊酚(Pro)组,分别记录诱导至意识消失的时间,和诱导前、诱导时、插管后即时和插管后1分钟的血压、心率、SpO2,及诱导时躁动、屏气、喉、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意识消失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分别为丙泊酚组(35.5±11.7)s;七氟烷组(38.5±11.4)s.两组诱导和插管后血压与诱导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但心率变化两组相差较大.丙泊酚组与诱导前相比心率显著增加(P<0.05);而七氟烷组心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发生躁动七氟烷组显著多于丙泊酚组(P<0.05),分别是46%和20%.两组均未见屏气、喉及支气管痉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两组在麻醉诱导的时间和有效性、安全性上没有差别.但是丙泊酚静脉诱导心率明显增快;七氟烷吸入诱导患儿躁动相对较多.
作者:郭建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概述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个在结构上具有极大同源性的Zn2+依赖性内源性蛋白水解酶家族[1],其主要功能为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or matrix,ECM)成分,在细胞外基质(ECM)的动态平衡、组织重塑、修复、肿瘤侵袭转移等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瑞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ERM蛋白家族中的一成员Ez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20例胃良性肿瘤组织、10例正常胃粘膜中Ezrin的表达,分析Ezrin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结果:10例正常胃粘膜中未见Ezrin表达,而在40例胃癌组织中Ezrin阳性表达率为55%(22/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zrin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胃癌大小、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Ezrin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恶性程度有关,有助于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法选择,Ezrin表达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李国芳;冯茂辉;谢伟;龚玲玲;程甜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腘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病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6例按照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成二组,将正常对照组24例为一组,共分三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测量各组的腘动脉IMT值以及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值(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然后将各组指标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未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肱动脉FMD值明显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1);FMD值与糖尿病患者的IMT值呈显著负相关,r=-0.745(P<0.05).结论:超声可以通过测量肱动脉FMD值比IMT值更早出现改变,来说明糖尿病患者在合并下肢动脉病变之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而且,FMD值与IMT值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张彩云;冯卫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和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MP-26和ER的表达情况.结果:(1)、MMP-26和ER在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2)、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MP-26和ER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二者的表达强度均与组织学病理分级、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MP-26的表达与ER的表达则存在正相关(r=0.844;P=0.017).结论:MMP-26和E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其表达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肌层浸润程度的加深及有淋巴结的转移而下降.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二者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刘瑞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6年间急诊科收治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29例患者归入A组,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36例患者归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率、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死亡率,并对所有病人进行影响死亡率的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APACHE Ⅱ评分无明显差别,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7%和3.3%(P<0.05)、65.2%和41.7%(P<0.05);对所有病人进行的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表明,APACHEⅡ≥30分、机械通气时PEEP水平≥10 cmH2O、及未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为病人预后不良的指标.结论:随着对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综合救治方法的不断改进,ARDS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选择合适的机械通气参数、及早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为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苑林;张仁汉;杨运彩;邵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DHS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我科自2004年4月至2007年5月收治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8例,病人中年龄大88岁,小68岁,平均77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左侧23例,右侧15例.按AO分型:A1型15例,A2型24例,A3型9例.38例均合并慢性疾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所有病例X光片均呈严重骨质疏松.手术前使用骨科牵引床使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置入DHS钢板,3例因大粗隆骨折加用外包钢板.术后处理:术后一周患者坐起,适当活动下肢,避免下肢血栓形成.术后3-4周扶双拐下地,8周后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12~16周后.所有病例术后均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结果:本组38例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2周复查髋部X光片均提示解剖或近解剖复位,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4周复查有2例滑动螺钉有退出,1例骨折移动发生螺钉切割现象,发生髋内翻内固定失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32例,占82.4%,中4例,占11.1%,差2例,占4.7%.为增强骨折端早期愈合,我们对于其中15例病人应用BMP植骨,均效果良好.术后8周复查X光片,均可见骨痂生长.结论:DHS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使患者能够下地行走,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旭;郭峰;李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90年1月~2000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2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合并症组48例,无合并症组186例.结果:合并症组患者平均年龄56.56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1.76岁,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症的发生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是否接受手术无关(P>0.1);但合并症组中接受辅助治疗的比例(85.42%)明显高于对照组(69.89%))(P<0.05). 对随访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症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无关(P>0.1).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合并症的发生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是否接受手术无关,虽然接受辅助治疗的比例增加,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建敏;丁小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药品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商品,它不仅有着本身特有的属性,也有其相应的经济学品性,因此药物经济学不仅需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不同药品的需求和供给问题,以及对临床主要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进行评价;此外,药物经济学也需要从宏观角度,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总费用、结构及其分配流向进行研究,分析导致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些内容的研究对于保障居民对药品的可及性,促进药品合理应用以及控制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王梅;刘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07年6月19日,2007版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学会(ESC)高血压指南在第17届ESH年会上公布.本指南在2003版欧洲指南基础上,充分融入了近年来新揭晓的重要临床试验证据,对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做出了的建议.
作者:胡大一;郭艺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骨折愈合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骨折愈合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由于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人们对骨折愈合的研究已从细胞生物学水平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
作者:王文栋;张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近来,全身麻醉逐渐增多,老年病人手术占30%左右,全麻后并发症防治受到重视,以往认为全麻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并不常见,但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和监测技术的发展,麻醉医师知识面的扩展以及病人对医疗要求的提高,对全麻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更加关注.全麻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范畴包括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变化,也可有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脑损伤,如脑出血和脑梗死.
作者:阮静;皋源;杭燕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检测hMSH2基因在人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子宫内膜腺癌,1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hMSH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90%(9/10),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的55%(11/20),差异具显著性(P<0.05);在20例子宫内膜癌中,中、高分化者hMSH2蛋白阳性率为66.7%(8/12),低分化者为37.5%(3/8),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362);FIGO分期Ⅰ~Ⅱ期阳性率为63.6%(7/11),Ⅲ~Ⅳ期为44.4%(4/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653).结论:hMSH2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关,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期别无关,与病理分化程度有关.hMSH2蛋白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郑杰;孔繁斗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