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李鸿培
目的:通过快速床旁检测心力衰竭患者血中脑钠素(BNP),对比研究BNP对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入选2002年7月~2003年2月心力衰竭患者32例,非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Ⅰ级)13例.即刻床旁抽血查血浆BNP浓度并行心脏超声检查.同时观察入院时血压、心率、肺部罗音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1)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浓度都明显增高,但互相之间无明显差别;(2)BNP浓度增高程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3)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P值<0.001),与左室舒张末径(LVDD)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9,P值<0.001).(4)BNP值为97.5pg/ml时,其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100%.(5)BNP浓度严重升高患者,死亡率及再住院率明显升高.结论:快速床旁检测血浆中BNP浓度是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血浆BNP浓度高低可能是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李明昌;王明生;肖毅;王河;洪衡;罗静;杨光;谢东晓;吕健;项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中医药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着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自身体系在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而且在一直不断的汲取其它学科之所长.这样才得以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基础理论健全、应用实际广泛、衡量标准明确的科学形式存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理性、逻辑思维与文化在中国的渗透,西方医学与思维方式越来越被整个社会所接受.
作者:陈易新;李少丽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亚型阻滞剂(ARB)厄贝沙坦和缬纱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防治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将97例NYHA心功能Ⅲ、IV级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厄贝沙坦组(49例)、缬沙坦组(48例),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及2年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6个月、2年的患者临床心功能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改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亦显著,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明显,但上述指标,2组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2组治疗6个月和2年期间,预防发生心脑事件,再住院率减少,降低心脏性死亡等,2组作用相似,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且出现率相似.结论:厄贝沙坦和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临床效果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相似,且不良反应均轻微,均可做为治疗重症CHF的新药物之一.
作者:曾群英;高修仁;廖新学;许庆;郑东诞;王强;陶军;陈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以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为主线的干预措施是冠心病介入技术的主要进展.介入干预后靶血管或靶病变的再狭窄一直是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支架的应用虽减少了单纯球囊成形术时代因血管急性闭塞而需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求、并一定程度的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但它并没有消除再狭窄,相反,处理支架内再狭窄问题更为棘手.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口服降糖药在本院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本院2000~2002年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购药金额、每日药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降糖药有14种,DDDs排序在前的是价廉的药物;合资药购药金额高于国产药购药金额.结论: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程建娥;李静;张向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疗效有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3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并对胺碘酮的疗效与多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25.7±25.2)个月期间,胺碘酮的有效率为76.7%(23例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的自主神经类型是胺碘酮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控制交感神经型房颤的有效率是迷走神经型房颤的6.33倍(P=0.05);而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大小等因素与胺碘酮控制房颤的疗效无显著性关系.结论:长期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地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尽管严重的毒副作用少见,但仍应注意观察其对心、肺等器官的不良作用;胺碘酮可能更适合于交感神经型房颤的预防.
作者:李奎宝;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10月10~13日,第14届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有23个国家的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前来讲学,近3000人与会,会议热点有: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人类对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十余年才逐渐明确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对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调脂治疗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作者:甄奕;潘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4口服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口服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的危险性和抗凝强度密切相关.其它促进出血发生的因素包括潜在的临床疾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影响血小板的其它药物,这些药物造成胃粘膜损害并且大剂量使用时会减少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
作者:李付研;王旭东;袁小丽;斯琴;刘易新;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概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30/18(20)mm[Hg]范围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肺动脉高压可由下列原因引起: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肺部疾患、肝或门脉系统疾病、全身性肉芽肿病、胶原性疾病、血栓栓塞、某些药物及缺氧等,还包括肺毛细血管及肺静脉的压力升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作者:张维君;赵迎新;马涵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口服给药是方便的给药途径,口服给予传统剂型通常在胃肠道溶解,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其理化性质.但是当药物需要在直肠靶向释放或需被保护免遭上胃肠道破坏时,直肠靶向给药系统会比上胃肠道释放的药物提供很多优势.
作者:崔一民;鲁云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