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玲
目的:研究并探讨社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的管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于2014年1—12月,在该社区卫生中心及卫生站各选取500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并分别采取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和群体性健康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健康行为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为(80.24±6.7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82±6.03)分(P<0.05)。与管理前相比,管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管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在社区中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应用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健康行为。
作者:胡家卿;王君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住院病人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方式向100例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诱因、注意事项、合理饮食方式、正确运动方法、药物服用时间、方法、剂量以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了解病情,正确认视疾病,消除不良情绪。结果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了解疾病注意事项、掌握用药知识、合理安排作息运动、情绪保持稳定。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消除消极情绪,增强资料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孙秀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情况调查,研究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健康教育综合护理,通过个体健康教育、集体健康教育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用药护理知识的指导、运动及饮食指导、诱发高危因素教育。结果患者的用药知识、不良生活方式、高危致病因素等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升高;护理前患者生活质量评分(31.2±9.3)分,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63.5±11.6)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脑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朦;张贺珍;于占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坪山新区中学生饮酒行为现状,进而为制定饮酒相关政策做依据。方法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对坪山新区初中、高中、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的238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曾饮酒率、近期饮酒率在不同性别和学校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过量饮酒、偶尔饮酒、经常饮酒以及醉酒概率均低于男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职技校学生的各饮酒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院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喝酒来源于饭店、商店的比例高于女性,职业中学喝酒来源于饭店、商店以及朋友请客的比例高于其他院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坪山新区中学生饮酒行为普遍,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以学校宣传教育为主,家庭以及相关卫生机构参与的干预机制,尽可能降低中学生饮酒率。
作者:黄想灵;邹崇杰;胡晓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了解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当前医患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策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该研究的调查问卷分为医生版和患者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于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知,调查对象对于目前医院医患沟通现状的评价以及患者知情情况等几个方面,用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医患双方均认可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调查对象对于医患沟通作用的认知存在分析,患者更关注治疗过程本身,医生更关注通过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在患者和医生在沟通过程的医生态度以及沟通效果的评价方面,医生的评价高于患者的评价;医患双方对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费用的告知情况评价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更改治疗方案时的二次告知,医方评价高于患方,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增加沟通时间,提升沟通能力,促进医患沟通的顺利进行。
作者:韩修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该文以搜集各种文献为基础,归纳出了ICU护士职业危害的一般原因,同时提出了有效的防护方案,从而对ICU护士护理环节中职业危害的原因和防护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增强ICU护士在职业危害因素层面的了解程度。终提升了ICU护理工作者的自我防护观念,防止了护理工作者出现职业病的危险。
作者:白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研究门诊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5年10月门诊收治的烧伤患者,从中选取治疗过程中的创面感染患者143例,回顾性分析其诊疗过程中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并针对以上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旨在降低门诊烧伤患者的感染率。结果143例患者中,共有64例患者发生了创面感染,感染率为44.6%;共培养出病原菌21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41.4%),革兰阴性菌123株(58.6%);感染原因主要与冷水疗法的应用、烧伤面积和既往乱用药有关。应用冷疗可降低感染发生率,烧伤面积越大、乱用药或涂抹异物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主要与冷水疗法的应用、烧伤面积和既往乱用药有关,烧伤后要尽量应用冷疗法,及时送医,避免乱用药,可降低感染率。
作者:刘艳;鲁维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研究医院放射科的具体护理管理模式和效果。方法针对放射科护理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特色,设置科学的检查工作流程,加强护理技能培训,构建横向衔接的护理模式,重视安全管理,增强法律意识,并创造服务特色,打造放射科护理服务品牌。结果建立了良好的放射科窗口形象,护理服务质量呈现出明显的提高,护理安全、抢救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加强,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显著提高。结论放射科应当建立对护理工作的重视态度,不断完善护理服务工作内容,优秀的护理工作可以缩短放射检查的时间,提高科室医疗质量、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作者:冯荣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泰安市就诊卡的应用现状,从患者就医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法。方法选择泰安市三甲医院为样本,采用调查、访谈以及实地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查找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泰安市就诊卡的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认知度较低,混用严重,必须要持续性地进行改进。结论以身份证号为患者唯一ID识别标志,作为全市通用的“泰医码”,以此绑定多卡复合模式,统一全市就诊卡。
作者:徐吟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护士绩效考核在骨折压疮高危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制定护士绩效考核制度,严格培训、完善多项制度,规范监控流程,明确各层级职责,对压疮高危患者实施预前评估、过程控制、环节监控、终末评估。结果骨折压疮高危患者难免压疮及压疮发生率降低。结论将压疮管理纳入护士绩效考核管理能有效控制骨折压疮高危病人的压疮发生。
作者:唐明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号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常规教育,而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在对照组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和家属经过不同健康教育后的ADL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健康教育后,所有患者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的ADL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教育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路径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全面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得到提高,促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尽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翠琼;艾威;刘雪婷;姜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方法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对其发病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另选取2001年—2007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前)和2008年—2014年(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后)这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对这两个阶段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年均发病率进行统计。结果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所占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占比例为47.5%。2001年—2007年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年均发病率为56.81/10万,2008年—2014年我市病毒性肝炎的年均发病率为33.62/10万,与2001年—2007年相比,2008年~2014年同比下降40.82%。结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积极开展病毒性肝炎的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作者:王志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该文针对门诊患者的特点,提出了门诊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及重要性。有效的门诊导诊健康教育,不仅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特点,更准确有效的就医,还促进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降低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改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就医氛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贺珍;马忠莹;曲凤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中医内科实习生90名,均为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在临床教学及实习阶段中,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指导,观察组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采用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使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感兴趣率及教学方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分与对照组学生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式满意度为91.11%(41/45),较对照组学生的64.44%(29/45)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兴趣度为95.56%(43/45),较对照组学生的68.89%(31/45)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对中医内科临床专业研究生进行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社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药学信息咨询中应用循证药学的过程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采用循证药学开展药学信息咨询工作,并且对整个工作过程予以回顾性研究,对采用循证药学进行药学信息咨询工作获取的效果予以分析,进一步研究适合该院发展的循证药学模式。结果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应用循证药学,可以实现在临床药学咨询与服务中,从提出临床药学问题、查找资料与证据、总结与评价资料与证据、落实循证药学模式等不同阶段中施行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以此保证药物治疗方案合理、科学,有效加快患者康复。结论在药学信息咨询工作中应用循证药学,可以显著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服务水平,实现医院药学信息咨询工作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为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急诊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未实施优质护理,随机抽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可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可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缓解护患关系,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邬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局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1月之间在该院心内科诊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60例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60例做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阳性率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p-IgM、Hp-IgA以及Hp-IgG阳性率分别为31.67%、71.67%、78.33%,均高于对照组的6.67%、18.33%、23.33%。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心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之一,可对感染进行及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作者:郑雪冰;杨旭昕;李红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课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20名学生,每组60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验考试成绩及学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的反馈。结果采用四格式图片学习法的学生理论和实验考试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实验组为91.7%,对照组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格式图片学习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张宁;冷晓宁;吴淑琴;王绍清;柏青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心脏大血管外科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有效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在2013年8月—2015年8月来院进行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在以往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结果通过对心脏大血管外科存在的安全问题仔细地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风险隐患,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论对心脏大血管外科安全管理问题要高度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技能,有效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
作者:刘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急诊患者输注成分血的护理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尽可能降低血液病患者输注成分血护理风险。方法培养护理工作者对风险的评估以及识别能力,以此达到提升护理工作者风险管理意识的目的。对风险事件的高危人群以及风险事件的易发环节不断强化管理,以此增强护理工作者对急诊患者输注成分血风险的处理意识。结果使用科学合理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对日照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急诊240例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种类的血液病患者677次输注成分血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在此过程中没有出现护理风险事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患者对其的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结论进行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的出现率,同时也能够降低风险事件对患者与医院造成的经济以及危险损失,终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高振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