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产胎膜早破126例结局分析

郭丽蓉;易芳

关键词:早产, 胎膜早破, 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胎膜早破的妊娠结局及处理方法.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胎膜早破者126 例根据不同孕周分为A、B 两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妊娠足月无胎膜早破者20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 组延长妊娠时间、新生儿窒息、NRDS 均显著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产胎膜早破组产后出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早产胎膜早破给予正确及时的治疗,能够减少新生儿发病率,提高生存率,确保产妇安全.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

    总结糖尿病低血糖症的护理工作,针对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特点、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护理,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工作,绝大多数的低血糖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作者:张艳丽;李小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美托嘧啶用于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 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 观察右美托嘧啶通过术后肌间沟置管持续泵注给药用于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骨折内固定术术后镇痛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0.2% 罗哌卡因+ 右美托嘧啶100 μg 组(DEX组),0.2% 罗哌卡因+ 芬太尼0.3 mg 对照组(FEN 组).每组药液总量均为100 mL,术后镇痛通过肌间沟置管持续泵注给药,负荷量2 mL,每小时持续泵注量2 mL,PCA 剂量2 mL,持续观察24 h,于术后第1、2、4、8、16、24 小时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非甾体镇痛药的需求、其他不良反应、VAS 评分、PCA 总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两者之比.结果 各组间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 > 0.05).而右美托嘧啶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其余两组.结论 右美托嘧啶用于神经丛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彭云黔;杨国标;何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30 例确诊为肝炎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随机分为两组各15 例,对照组患者行外科断流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断流术加胃底黏膜下血管阻断的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发生;实验组患者并发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随访期间累计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腹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满意,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降低术后再出血率.

    作者:叶浩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清胆红素、丙二醛联合尿酸检验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丙二醛联合尿酸检验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 年10 月~2011 年5 月收治的62 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60 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测定所有被检者的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分析三者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经过检测发现,其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健康组,丙二醛和尿酸明显高于健康组(P < 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有助于医生辅助诊断疾病.

    作者:黄瑞军;李祟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例

    目的 观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多为间歇正压通气.结果 有效22 例,并发症6 例.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周建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剖宫产后二次怀孕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二次妊娠足月分娩方式的选择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后二次妊娠产妇87 例及一次妊娠产妇563 例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母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剖宫产后二次妊娠选择剖宫产率(71.26%)明显高于一次妊娠剖宫产率(32.15%)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再次剖宫产在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比阴道分娩明显升高,两种分娩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再次剖宫产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天数、腹腔粘连、切口乙级愈合等方面比首次剖宫产明显升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各种分娩方式发生新生儿窒息概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存在.结论 剖宫产后二次怀孕后再次分娩,不存在绝对剖宫产指证的情况下尽可能先行阴道试产,以降低剖宫产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洪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治疗方法.方法 常规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础上加用强化可的松治疗垂体危象.结果 本组12 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作者:厉东亚;赵莉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酒精性肝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现状、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 整理2009 年1 月~ 2010 年12 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病患者36 例,对其年龄、饮酒时间、饮酒量、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积极的治疗患者的肝功能多在15 ~ 30 d 内恢复正常,4 例腹腔积液在半个月内消退;5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检查2例为十二指肠溃疡,给予止血、止酸药应用后溃疡愈合;3 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行套扎治疗后好转.结论 笔者所在医院所处地区酒精性肝病发病以男性患者为主,经戒酒及保肝等综合治疗能够得到缓解或痊愈,而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是酒精性肝病防治的重点.

    作者:黄德峰;曾艳丽;张卫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单个核细胞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 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抽取28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5、10、15 天及正常对照12 例的外周静脉血,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VEGF 的浓度.同时检测CK 峰值及入院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1)AMI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 在心梗后第5 天即达高峰(343.2±82.5)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3±24.2)pg/mL(P < 0.05);(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 峰值与CK 峰值无显著相关;(3)LVEF 改善的患者,其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 水平(867.6±113.1)pg/mL 显著高于LVEF 未改善者(234.8±82.4)pg/mL(P < 0.05).结论 AMI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VEGF 与AMI 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有关.

    作者:洪苍浩;汤国法;刘晓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联合测定与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测定与2 型糖尿病肾功能损伤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6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6 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 例进行研究,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应用统计学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包括DN 组及非DN组的HbAlc、mAlb、UAE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0.01).且DN 组的HbAlc、mAlb、UAE 水平明显高于非D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或0.01).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测定对糖尿病并发肾功能损伤的诊断、病情发展的分析和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时华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 年2 月~2011 年2 月住院治疗的66 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简单,术后无难以忍受的疼痛,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值得借鉴.

    作者:代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实验室检查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关于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目前仍然停留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血常规、腹部X 线平片以及医生的经验结合.早期发现肠梗阻是否已发生绞窄尤为困难,肠管一旦发生绞窄,出现肠坏死的可能性大,死亡率高,CT 对肠梗阻治疗上价格昂贵、操作繁琐,不适应急腹症早期诊断的需要,而实验室检查则有简便、快捷、实用的特点.

    作者:林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 年1 月~ 2011 年1 月治疗的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165 例,105 例患者采用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治疗,定为治疗组,60 例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定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以探究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西药治疗的效果.结论 在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上,中药制剂雾化吸入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可以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 予以推广.

    作者:赵鸿;陈文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当前问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位杀手.AS 是以进行性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累及全身大、中型弹性和肌性动脉的慢性疾病.病理学研究证明,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是AS 的易患部位.

    作者:张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外科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耐药性相关因素.方法 对医院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患者送检的各种标本进行培养,做药敏实验.结果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危险因素是手术部位、病原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种类等.结论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是多因素所致,预防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耐药性是防治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安全措施,加强各个环节质量控制监管,可有效降低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邓冲;陈江华;陆丹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60例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 例.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克罗米芬治疗.评定两组治疗3 个月经周期后受孕率、基础体温、B 超检查及排卵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排卵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受孕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中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受孕率,且成功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慧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原则

    目的 调查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明确合理正确使用此类药物的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来在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归纳总结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原则.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以静脉给药方式较高发生的.结论 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作者:蔺以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彩超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彩超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 对比分析子宫肌瘤及50 例子宫腺肌病的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结果 子宫肌瘤与腺肌病的超声图像有不同特征性改变.结论 彩超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准确率较高,方法 简单可靠,具有无创伤性,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痔上黏膜环切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分析

    临床工作中,痔上黏膜环切术并发症报道层出不穷.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成因有黏膜下血肿形成、腹部疼痛、吻合口出血、尿潴留、术后疼痛、痔核残留及血栓外痔形成、肛门坠胀感或肛门异物感、吻合口狭窄等,针对常见手术并发症,术前应完善准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妥善处理.只有充分重视手术每一环节才能展现痔上黏膜环切术的优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哈晓冬;莫乃榕;陈华锋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扩大柯陆氏进路切除广泛性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护理

    在鼻内镜下通过扩大柯陆氏进路成功切除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5 例.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0.5 ~ 5 年,有1 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提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各科室之间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术中及术后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对手术顺利开展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作用.

    作者:喻锋辉;钟竹青;谭国林;李力;喻建军;彭小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