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黄壮

关键词: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 恶性肿瘤, 肿瘤分期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8例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检查,同时利用三维大密度投影和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对患者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进行测量,并对患者肿瘤良恶性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比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经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得出48例患者当中共涉及132个病灶,其中淋巴转移和其他转移分别增多了27%和19%,检查后存在41.27%的患者,其肿瘤分期出现了变化。结论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检验,能够更好的确定患者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可以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肥胖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评价肥胖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肥胖患者110例作为临床研究的观察组,同期选取11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照组。分别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等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价,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腰围、BM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房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技术中在评价肥胖患者左心室功能改变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陈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5例,并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措施,其中包括:心理护理、营养指导以及术后护理等。结果本组55例患者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有3例患者为腹腔内出血,有2例患者为腹腔感染,1例患者为应激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9%。本组6例并发症患者经过围手术期护理,痊愈后全部出院。结论在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进而为患者的预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佟奎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CT对腹部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深入探讨CT作用于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诊断,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对症治疗方法,然后将治疗结果与CT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经资料整合,研究所选取的40例患者中,治疗结果与CT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的共计39例,CT诊断准确率为97.50%。结论针对腹部创伤患者行CT诊断,能够准确的对创伤部位进行定性和定位,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于科学治疗方法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和推广。

    作者:张明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类风湿性双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类风湿性双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需要实行类风湿性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4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类风湿性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治疗的时候予以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可以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本文探究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将抽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比较两个组别患者治疗前后的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指标数值与临床总有效率情况。结果通过观察两个组别患者的各项判定指标,我们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加快患者恢复肢体活动的能力,肌张力加重程度大幅度缓解。

    作者:高海松;黄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治疗的患者4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两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量为70 mL,接着对颈内动脉颅外段进行CT血管成像。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数量为48 mL,注射流率为4.4 m/s。观察患者由CT血管成像中呈现出的螺旋横轴面的图像,从而对管壁斑块的状态及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实验组总共发现28处斑块,其中硬斑14处,软斑10处,混合斑4处;对照组总共发现17处斑,其中硬斑6处,软斑8处,混合斑3处。实验组头颅CT平扫正常19例,异常3例,脑CTP检查正常7例,异常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TP、CBF患侧与对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CT血管成像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患者颈内斑块的数量,观察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闭塞,脑CT灌注成像则可以清楚的了解脑血流量以及脑血容量。二者的结合可以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治疗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对病患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树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

    目的:总结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经验。方法选自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确诊为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患者112例进行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患者经过护士给予传染病的常规护理,对症护理,上呼吸道护理,均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死亡,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对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患者采取科学全面的护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增强治疗效果,促进康复,避免严重并发症。

    作者:于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远视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远视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43例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后一般情况,对比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角膜瓣透明、位置正,术后有流泪、异物感等轻度的刺激症状,未经特殊处理,3 d后显著缓解;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改善程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远视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视力,降低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治疗安全性高,预后良好。

    作者:柳成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救治的麻醉处理体会

    目的:研究探讨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救治中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重度创伤患者43例的麻醉处理方法,总结分析患者手术期间麻醉处理的要点与重要性。结果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进一步的支持治疗后全部康复,住院期间并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严重感染型呼吸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结论在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实行手术救治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麻醉处理方法与合适的麻醉药物,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保护好患者脏器功能,保持患者体内循环的通畅,促进术中止血的同时,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与治愈率。

    作者:王福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银屑病患者心理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也是一种心身性疾病,心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故应高度重视患者的心理治疗。本文将近年来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具体方法综述如下。

    作者:王爱燕;崔艳霞;张华梅;孙凤桂;孙通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分析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腹壁切口疝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上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并发率为2%~12%,一般并发于复杂、反复的腹部大手术之后。然而,目前临床尚未推出一种彻底根除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方法,很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仍有二次入院风险,复发率高、并发症复杂,包括浆液肿、血肿、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并发肠瘘、肠梗阻。腹壁切口疝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重创,还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对此,本文专门研究分析腹壁切口疝外科治疗术式,说明补片材料发展现状,以期为腹壁切口疝未来治疗带去新的启发。

    作者:靳玺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脑卒中护理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卒中护理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脑卒中护理单元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平均评分(82.64±5.86)高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8.76±4.36),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应对方式的平均评分为(74.36±8.24)高于对照组应对方式的平均评分(48.96±5.46),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护理单元运用于脑卒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临床运用价值高。

    作者:张福琴;冉白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持续腰池引流治疗与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tSAH患者在止血、解痉、脱水等治疗基础上,应用腰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术。结果本组76例症状均得到缓解,无1例死亡,无1例发生脑梗死、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生活均能自理。结论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腰池引流以治疗tSAH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作者:朱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糖尿病治疗中应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析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9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胰岛素用量少,且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较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糖尿病,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使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缩短,将胰岛素用量减少,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作者:庞智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全程护理干预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急性CO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CO中毒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的临床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CO知识掌握程度、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CO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CO中毒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对CO知识掌握程度及满意度,缩短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宏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二次剖宫产产妇的切口选择探讨

    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产妇的切口选择。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二次剖宫产产妇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横切口进行剖宫产手术,观察组采用纵切口剖宫产进行手术,观察两组二次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采用纵切口进行剖宫产手术的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盆腹腔粘连率明显优于采用横切口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对照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盆腹腔粘连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二次剖宫产产妇采用纵向切口分娩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盆腹腔的粘连,保证产妇及胎儿的安全。

    作者:侯俊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内科疾病患者100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改善程度显著较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内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显著的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安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品管圈活动提高风湿免疫科理疗部位落实率的作用

    目的:分析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提高风湿免疫科理疗部位落实率的作用。方法我科于2016年6月至2016年9月开展以“提高风湿免疫科理疗部位落实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分析影响风湿免疫科理疗部位落实率的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统计对比品管圈活动前后理疗部位落实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理疗部位落实率由之前的33.0%上升到70.8%,高于目标值,目标达成率为116.6%。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显著提高了风湿免疫科理疗部位落实率,同时也提高了圈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者:梁丽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心脏介入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心脏介入术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给予对照组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在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基础上,充分促进其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脑外伤的院前急救护理

    目的:探析对急诊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策。方法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2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由急救接诊的患者有87例,自行入院的患者有95例。详细了解院前急救时对患者的诊断、护理手段,并总结为优质有效的院前护理方案。结果急救接诊患者的抢救介入时间明显低于自行入院患者的抢救介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接诊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高于自行入院患者(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自行入院患者(P<0.05)。结论对脑外伤急诊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院前护理可以明显的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应该受到临床的推广与重视。

    作者:李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