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宜
目的 探讨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精神分裂症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均给予利培酮治疗,治疗组在利培酮治疗基础上给予丙戊酸钠治疗,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治疗前和治疗后1、5、12周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MOAS治疗后治疗组1、5、12周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P<0.05),两组MOA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P<0.05);BPRS治疗后治疗组5、12周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P<0.05),两组BPRS评分随着治疗时间逐渐降低(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20.0%(P<0.05).结论 利培酮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更快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作者:穆博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致残性风湿类疾病,以侵犯脊柱为主,可累及全身各关节.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青少年,<13岁或>30岁发病者极少见.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持续进展,直至全脊柱发生骨性强直,整个病程可持续10~20年甚至更长[1],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法独特,有内治、外治多种方法,先将我的临床体会略谈一二,以供同行斧正.
作者:张晓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临终关怀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病情改善起到的效果.方法 将临床的晚期肿瘤患者分组给予基础护理与临终关怀的特殊护理,观察患者及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成效的评价.结果 临终关怀组的患者相对基础护理组普遍反映生存质量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更高.结论 额外的临终关怀能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期限,是晚期肿瘤护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高小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究中医三联疗法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25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0髋.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三联治疗方法,比较患者治疗前后VAS以及关节活动度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同时关节活动度评分明显少于治疗后,经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够缓解其疼痛,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且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在临床当中,新生血管性的青光眼病症属于破坏性极强、失明率极高的眼部病变.大量纤维血管组织于眼房角处不断增生,逐渐令小梁网出现阻塞现象,周边的虹膜前也会出现明显的粘连等,严重的会导致患者眼压出现明显升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想要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患者终极易失明,所以,新生血管性的青光眼患者治疗比较困难,而且治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地提升,高血压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越来越多,青光眼发病的概率也在提升,但是治疗起来依然比较困难,是非常顽固的一种眼部病变,而且是治疗效果始终不甚理想的一种,被人们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尽早发现是非常好的治疗前提,同时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者:邱延昭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在我院选择脑卒中并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36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并对其护理效果实施评价.结果 观察组治愈37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治愈28例,好转3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6.7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洼田氏饮水试验中结果均得到一定的改善,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 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有一定的疗效,在缓解患者不便的同时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品质,这种护理方式得到了临床的认证,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刘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自愿原则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58例,并采取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进行对照组患者治疗时应用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治疗组患者治疗时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行不同疗法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对应方法进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值均<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宫照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静脉穿刺是临床患者疾病治疗与抢救常用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临床护理中,给小儿进行静脉穿刺易于一些因素导致失败,不但给小儿造成疼痛、害怕,甚至直接影响到小儿的疾病治疗与抢救.本文对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并根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处理办法,希望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王美香;刘绍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为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探究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96例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48例、联合组48例.单一组服用降糖药物,联合组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汤剂,观察两组血脂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程度.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较单一组血脂指标正常,P<0.05;未治疗时两组血糖情况差别无意义,P>0.05,单一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效果无联合组好,P<0.05.结论 临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治疗时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剂,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浓度、改善患者症状.
作者:刘献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放射碘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5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采用放射碘-131进行治疗.在此过程中要求患者选择甲状腺素片替代疗法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患者服碘次数、显像情况以及转移情况实施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无转移患者有效或者控制患者14例,进展患者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颈淋巴结转移患者有效或者控制患者26例,进展患者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远处转移患者4例,进展患者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结论 对于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采用放射碘-131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将剩余甲状腺组织成功清除,针对转移病灶进行有效治疗,将疾病复发率有效降低,将患者的生存期成功延长,终显著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睡眠时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探讨癫痫患者中痫样放电与睡眠周期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的62例癫痫患者进行长程睡眠VEEG,通过VEEG监测癫痫患者在睡眠各期的痫样放电,对癫痫放电与睡眠周期进行分析.结果 睡眠中有60%患者出现痫样放电,非快速动眼睡眠期(NREM)中的Ⅰ期有30%患者出现痫样放电,42%患者在NREMⅡ期出现痫样放电,NREMⅢ期有7%患者出现痫样放电,3.6%出现在NREMⅣ期,0.4%出现在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movementsleep,REM)期.结论 NREM可诱发癫痫放电,癫痫的放电易在NREMⅡ期诱发.
作者:曾祥俊;李晓泉;黄靖茹;曾国勇;卢知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是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两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整个过程中,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采用针对临床症状表现的护理对策.结果 护理组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常规组,总满意度达到97.73%,而常规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仅为75%,护理组的复发情况和痛经发生率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复发率和痛经发生率仅为4.55%和6.82%,而常规组为29.55%和40.91%,两组满意度、复发率以及痛经发生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重要作用,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苑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与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接诊的处方中应用头孢曲松注射的1000张,采用ADRRMS软件统计头孢曲松不良反应病理报告,分析头孢曲松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与合理性.结果 1000张处方中应用头孢曲松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64例,其中头孢曲松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28例,占43.7%.主要联合用药药品为电解质及调节水、抗病毒类、维生素等,联合用药中发生不良反应中较多的药品为利巴韦林、青霉素、地塞米松、氨曲南等.结论 头孢曲松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联合用药不合理会造成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头孢曲松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要注意合理性.
作者:姜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分析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的观察与临床护理意义.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医师于右侧,在局麻下选择佳穿刺点进行穿刺,穿刺后行体位压迫,并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结果 对经皮肝脏活检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结论 经皮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方法简便、安全,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并且成功率高,患者相对痛苦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洪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喉肿瘤患者采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在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喉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出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统计分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等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68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8.82%.在单因素分析上:TNM分期、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吸烟史和淋巴结转移均对喉肿瘤手术治疗预后产生影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TNM分期、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吸烟史和淋巴结转移均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TNM分期、吸烟史是喉肿瘤采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加强对独立影响因素的控制,大限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龚永谦;刘洁;李明;罗兴谷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应用带有结膜瓣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做表麻下,于角巩膜缘(11:00~12:00时钟位)后界约1 mm切开球结膜,同时向前滑行0.5~1 mm让球结膜起皱折直至角巩膜缘后界做角巩膜缘隧道切口进入前房,切口深度1/2厚度,连续环形撕囊,手法碎核乳化去除皮质,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201例201只眼全部应用带有结膜瓣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完成白内障小切口摘除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损伤小,切口闭合好,不需缝线,无1例感染.视力恢复快:出院时视力<0.110例(4.96%);0.1<视力<0.353例(26.37%);视力>0.3138例(68.66%).1个月后复查视力:视力<0.12例(0.99%);0.1<视力<0.323例(11.44%);视力>0.3176例(87.56%).结论 应用带有结膜瓣角巩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小切口手术绝大多数患者可表面麻醉完成,即使术中患者仍诉眼痛,可用2%利多卡因临时点滴加强麻醉,灵活实用.带结膜瓣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切口在角巩膜缘后界被其向前皱褶的结膜瓣遮盖,且切口是隧道入前房,闭合较一般角巩膜缘切口密闭更好,不易感染.结膜瓣是直接切口,向前滑行至角巩膜缘后界才切开巩膜,不分离球结膜下组织,损伤小,眼表泪膜影响小,手术后泪膜恢复快.手术结束无需缝线.手术操作简捷,省时安全.带结膜瓣角巩膜缘隧道切口技术可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德伦;邢锐;陈建桥;钟守国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以提高制备成分血质量,避免血液浪费.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血袋破损原因调查表对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三年间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三年共发生血袋破损281袋,其中热合破损占40.20%、离心破损占29.50%、结合破损占5.70%、穿刺破损占24.60%.结论 制备成分血时,操作人员必须增强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加强操作技能,避免或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血袋破损及血液浪费.
作者:林松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VD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2组(n=45).治疗组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对照组只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疗程6个月,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后ADL、MoCA、MMSE评分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步长脑心通胶囊可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有利于提高智力、记忆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李伟;台立稳;赖学章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数字随机法将我科收治的25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将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3%和84.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这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琳;于丹 刊期: 201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采用他汀类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选取缺血性脑卒中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治疗(对照组,n=40)与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后2周SSS评分均有下降表现,但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后肌酸激酶、TB、γ-G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应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作者:尹世琦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