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3-2016年某医院放射科个人剂量及防护效果检测结果分析

高越;李杨

关键词:放射科, 个人剂量, 环境防护检测, 管理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及科室环境防护效果监测报告,对该院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常规监测法,对该院127名放射科工作人员在2013年1月-2016年1月间外照射个人剂量和科室放射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分析个人剂量变化情况及科室环境防护效果。结果该院集体有效剂量平均值为0.521mSv,集体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46.46 mSv,年均有效剂量范围在0.551~5.853mSv之间,个人年均剂量在2mSv/a以下者为96.71%。个人剂量及科室环境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合格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该院放射科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随着医疗水平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其环境防护效果逐年提升,但仍需持续改进管理方法,以大限度的保护工作人员健康,为其创作安全工作环境。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品管圈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00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通过红篮球抽取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实施品管圈管理。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0.14±10.65)分,对照组的护理质量评分(70.88±10.42)分,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护患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士疲劳感评分为(5.08±1.23)分低于对照组的(11.28±1.56)分(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具有积极应用。

    作者:赵岩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调查表,并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抽取2327份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病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38.72%(901/2327),品种选择合理率37.07%(340/901),给药时机合理率77.03%(694/901),给药疗程合理率69.92%(630/901),抗菌药物品种以β-内酰胺类使用频率高。结论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存在预防用药档次偏高、使用疗程过长等问题。应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刘晓玲;曹松山;陈海燕;裴保方;陶兴茹;李燕;段彦彦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消瘤含化丸质量标准研究

    采用显微鉴别对处方中射干、三七、桔梗、白芍、金银花进行了专属鉴别,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金银花进行了鉴别,结果在TLC色谱中检出了三七、金银花成分且阴性无干扰。对处方中的玄参进行了含量测定。提高消瘤含化丸质量标准。

    作者:阚朋甲;王巍;孙秋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介入治疗中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问题及对策

    介入放射学是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新兴临床边缘学科,是在现代影像诊断设备导向下精确地进行微创治疗的医疗专业。介入放射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大部分介入治疗是在X射线下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因此具有近距离操作、操作时间长、受照剂量大等特点,医护人员不可避免的在术中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作者就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防护措施研究进行论述。

    作者:金昌;吴常生;杨广祥;穆永旭;闫瑞强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以该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采用细节管理的观察组(40例)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0例),对比并分析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7.5%),且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95%vs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细节管理,效果显著,护理质量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邢春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基于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的健康信念模式护理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健康信念模式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间接收的72例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进行护理,首先按照随机序号法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护理,终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两组在干预前患儿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经干预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够从多方面对患儿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明显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借鉴推广和使用。

    作者:闫坤宁;聂翠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医院体检科慢性病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基层医院体检科在加强慢性病管理方面应当遵循及早发现与控制、采取家庭医生或者护士责任制的原则。当前医院体检科中对于慢性病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检科在慢性病档案管理上十分混乱、不重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体检科医务人员对慢性病管理缺乏积极性。医院体检科加强健康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监测患者的健康行为、对体检科内部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业务培训、定期召开慢性病健康教育例会,将类似患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和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每月都要聘请专家学者为慢性病患者讲授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作者:孙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儿童医院消化科病房层级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在儿童医院的消化科病房,如何改进服务流程、科学调配人力资源来促进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已成为现在护理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层级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层级护理模式强调的是分工清晰、责任全部落实到位。层级护理模式包括组建层级管理体系,完善排班制度,确定质量要求与标准,确定护理质量要求与标准,健全培训制度和考评机制等。必须重视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生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为临床护理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吕军艳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过程中对护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方法该院急诊科从2013年7月开始正式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管理。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急诊科的护理情况,并在实施分层管理1年后进行比较。研究对象为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急诊科在职的护理人员,数量25例,均为女性,年龄在25~47岁之间,平均(33.62±6.49)岁。在职称上,主管护师3例,护士17例,护师5例。在学历上,本科15例,大专6例,中专4例。在该次研究中,需要比较在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前后在急诊科中的差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师满意度。在对满意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均使用该院自制的满意程度评分表的方法进行评价,满分均为10分。结果在急诊科中实施分层管理后,急诊科中的差错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师满意度均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所有差异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后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急诊科中实施护理人员分层管理的手段,可明显提升急诊科中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正常治疗以及身体恢复均有着重要意义,有很高应用价值。

    作者:李颖;李晓英;安晓红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本文以食源性疾病作为研究主题,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及相关问题。首先结合世界食源性疾病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以我国的具体情况为准,介绍了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并以此作为基础,重点讨论了主动监测管理的相关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怀监测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作者:宁巧玲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面对国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实施了新医改措施,对于目前的医院和医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医院要确保自身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的需求,就需要对现有的服务进行改善,建立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了医院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具体含义和重要的意义,进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后提出了新医改背景下有效帮助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的措施,旨在帮助医院管理部门更好地规划自身蓝图,促进医院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李常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

    目的:分析该市42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由该院45人组成的现场检查问卷调查小组深入到该市各大医院进行走访调查各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结果该次所调查的42家医院中有40家(95.2豫)医院设有独立的感染科,未单独设立感染科的有2家(4.8豫),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中学历水平为中专和大专的比例为68.7豫,接受过医院感染专业培训人员所占比例为18.4豫。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组织管理结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提高全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对感染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指导,对医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合理配置管理人员。

    作者:徐真;朱金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潜伏梅毒发病率上升趋势原因分析

    目的:观察并讨论潜伏梅毒的临床相关因素,以期降低梅毒发病率及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150例潜伏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患者展开血清学检测、就诊原因及诊治情况分析。结果经分析得知,女性潜伏梅毒患者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所有患者血清RPR滴度为1:1~1:128;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RPR阴转率无明显差异(P跃0.05);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IgM阴转率为38.7%,治疗6个月IgM阴转率为18.0%,患者IgM转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潜伏梅毒患者施以严格血清学检测评估并由此开展治疗,重视对潜伏患者的追踪检测,对降低临床的潜伏梅毒发病率具有显著意义,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

    作者:谢春雷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护理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4月该院接收的88例急诊创伤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开展护理管理联合常规护理模式,将两组急诊期间耗时情况、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展开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及一般判断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91%、93.18%,与对照组的72.73%、75.00%相比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有助于缩短患者急诊时间,减少医疗纠纷,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丽娟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分析

    目的:从文献角度探讨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了解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情况。方法利用文献计量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00-2015年有关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的论文,从论文的数量、第一作者及单位、地区、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我国有关医院科研档案的论文数量呈增长趋势;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医疗机构,但是研究的人员和单位比较分散;东部沿海地区发表的论文数量多于中西部省份。结论我国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呈逐年发展趋势,但是研究的人员和单位比较分散,缺乏核心作者群体和核心单位。我国中西部地区需加强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研究工作。

    作者:张荣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论文写作技巧--摘要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6期

  • 品管圈对提升药学服务的效果观察

    目的:尝试在该院药学部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结合互联网+药学服务理念,提升药事服务质量。方法2016年1月起,率先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尝试推行QCC活动,进行过程评价和管理。结果通过QCC开展,提升了药学服务的质量。结论在药学人员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

    作者:彭昊帅;余茜;李广辉 刊期: 2016年第26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