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吴靦;周晓筠;胡慧勇
目的:实施社区早期个性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本地区农村妇女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逐项登记。结果411例妇女知晓乳腺癌防治知识,占总筛查人数的28.89%。1009例不知晓,占总筛查人数的71.05%;18.31%(260/1420)的妇女每年进行常规妇科检查,67.96%(965/1420)的妇女有检查但不规律,13.73%(195/1420)的妇女属第1次检查。结论农村妇女的乳腺癌预防意识有所提高,提高农村妇女依从性和遵医行为,降低妇科病和乳腺癌患病率。
作者:植妙演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对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采取肝移植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合理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100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5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肝移植手术各时间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与对照组比较,凝血终强度及凝血形成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出血量较低,且Ⅰ期所需新鲜冰冻血浆超过Ⅱ期约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Ⅲ期各指标均显著下降,相比较肝癌组需要的新鲜冰冻血浆量更大,而红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移植术之前凝血功能显著优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同时血制品及出血量需求量低于病毒性肝硬化组。
作者:闫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时,采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进行化疗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的70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干预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7.14%),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不仅能减少患者发生呕吐的概率,同时对患者心理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慧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例,分别进行X线胸片和螺旋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准确诊断率、分型、误诊率、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诊断、转移情况、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没有发生因检查操作造成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情况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检查,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无明显不适症状,降低临床误诊和漏诊比例。
作者:张俊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当今医患关系日益恶化,杀医事件屡见不鲜,医务人员人心惶惶,医患间严重缺乏信任。医方、患方、社会中不合理因素相互交错共同作用催生了医患紧张的局面,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而解决医患矛盾恶化、促进医患和谐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具体应从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医院自身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和完善平衡医疗资源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改变医疗环境现状。
作者:王焕;雷星;尹志强;金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癫痫为临床常见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相较于成人癫痫患者,儿童癫痫病因与临床治疗手段、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异。癫痫发作与抗癫痫药物的大量应用,对患儿学习、生活与成长发育均造成严重困扰。传统抗癫痫药物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且难以完全治愈,患儿难以耐受。近年来,随着医疗不断发展,抗癫痫治疗也得到极大的进展,特别是对儿童难治性癫痫,其治疗手段已经获得极大突破。目前,针对儿童难治性癫痫,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对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进展作分析,现综述如下。
作者:汪琼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依拉达奉与吡拉西坦联用大面积脑梗死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主要应用吡拉西坦治疗,B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行依达拉奉与吡拉西坦联用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行吡拉西坦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选用。
作者:赵秋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用药服务实践的作用。方法列举临床药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并介绍其在药学服务实践中的体会。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将药物特性和相关信息提供给主治医师,协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对医师开出的药方进行审核,纠正不合理之处;根据患者的病症种类和病情程度,指导护士给患者正确用药,共同做好治疗工作;对患者讲解药物的功效,增加患者对药物的了解,鼓励病患树立治疗信心,提高康复率。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药物的选择和配置,提高了药物使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论临床药师是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药物治疗参考依据,指导护士对患者进行科学用药,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何云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不同原因引发的慢性胃黏膜炎症,常见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疾病复发率较高,这不仅会多次损伤患者胃黏膜,还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心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70例,结果表明护理干预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值得总结推广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艳玲;史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了解本医院泌尿外科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泌尿外科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及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结果清洁中段尿标本共培养分离734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86株,占52.6%,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207株,占53.6%;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产ESBLs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根据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临床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时应该以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金爱群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吸烟对于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住院并完成了2个月的强化的疗程的肺结核患者共有261例,依据他们治疗之前的吸烟量的情况,并观察他们经过了2个月强化性抗结核的治疗后他们的痰菌的阴转的概率。结果患者们经过了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其中202例病患出现痰菌阴转。但是性别、年龄等和病灶范围等等因素对于痰菌的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吸烟的患者中,治疗前如果每天吸烟的平均值有所增加,那么他的痰菌阴转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每天吸烟的平均值与痰菌阴转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剂量与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结论吸烟对于肺结核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多加重视。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患者不断增多。在我国,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都是有较高患病率的流行性疾病。但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并没有及时去医院就医,此外在乡村医院或者医疗条件较差的诊所也不能保证得到正确的医治。本文通过对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数据分析展开讨论。
作者:张明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结核药所致精神异常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精神异常者7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措施、饮食护理、安全护理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干预。结果两组精神异常症状改善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症状改善时间为(3.1±1.6)d,显著低于对照组为(5.7±2.3)d(P<0.05)。实验组患者心理、生理、环境、社会文化方面的护理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结核药所致精神异常者症状的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舒适度,强化整体护理服务质量,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张春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检测糖尿病(DM)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将10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按40 mg/kg体质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尿排泄增加(P<0.01)。结论尿水通道蛋白(AQP-2)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诊断指标中占有很大的参数。
作者:胡曼丽;陈延春;杜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近年来,在妇科内分泌疾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现已成为妇科疾病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多囊软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在临床中,中医通过辩证分析对该病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不断地对该病进行实验观察与临床研究,使得中西医对该病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旋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进行护理管理的8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0例,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管理中给予风险管理,对照组患者没有给予风险管理,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9.0%、81.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不仅能提升护理满意度,而且也能降低护理风险,有助于减少护患纠纷。
作者:高翠霞;李祥丽;高美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析教育程度的不同对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影响并据此探索强化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措施。方法选择从我市随机抽取的8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更加明确相关职业危害因素,在肿瘤药物可以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以及消化道摄入等方式对自身造成影响以及肿瘤药物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下降、对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致畸和致癌等方面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在避免职业暴露各项防护措施执行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是影响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程度的不同又会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情况造成影响。基于此,在不断完善各类防护措施的同时,医院还需要根据肿瘤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终避免职业暴露情况的出现,确保肿瘤科护士的安全。
作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护理临床实习总带教带教方法和技巧的应用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90例护理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带教模式进行带教,观察组总带教带教技巧与方法进行带教实习,考核评定两组实习生的毕业实习成绩,统计两组实习生对实习质量的评价。结果观察组实习生对教学满意度、称职老师的评价、毕业成绩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错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实习总带教带教方法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态度,促进实习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掌握,能建立实习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值得推广。
作者:文英花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相关因素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4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患者,1次多发性腔隙脑梗死后发生痴呆4例,2次以上40例,多2例达5次。1年内腔隙性脑梗死复发20例,占45%,3年内复发16例,占36%,5年内复发4例,占9%。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梗死的发生次数与痴呆的呈相关性因素,对已经发生脑血管病患者,预防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尤为重要。
作者:王旖旎;荣阳;刘翠红;荣根满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导管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介入导管室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医护人员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依据是否实施PDCA循环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管理组)30例和观察组(PDCA循环措施组)30例。结果观察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CA循环在提高导管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叶妙桂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