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梅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8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对窒息的新生儿给予助产护理,观察护理疗效。结果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为分娩因素、胎盘因素、胎儿因素、孕母因素、脐带因素,经过优质的助产护理,降低了窒息婴儿的病死率,复苏成功率高。结论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复杂多样,给予助产护理可明显提高窒息婴儿的复苏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兰维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果糖胺(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者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确诊患者198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5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的FBG、GSP、HbA1c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的FBG、GSP、HbA1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GSP、HbA1c三者联合检测糖尿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任意一项单独检测。结论 FBG、GSP、HbA1c三者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三者分别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即时、近期和长期的血糖信息,若将三者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筛查特别是脆性糖尿病中意义更大。
作者:梁慧丽;焦晓宁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注射用药品对于热原质的检查传统方法是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鲎试验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技术,由于其快捷、灵敏、经济、可标准化等优点可带来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中、美、英、日等国的药典均有收载,是现行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之一。
作者:田祥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通常留有后遗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的重大疾患。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介绍并探讨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应用研究,认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对预防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脑卒中的复发及治愈其后遗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者:翟嘉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予常规西医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益气活血汤。观察疗效、多时点V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2、4、8周时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见少量一过性不良反应,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汤有助于提升西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姚文忠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吸烟对于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住院并完成了2个月的强化的疗程的肺结核患者共有261例,依据他们治疗之前的吸烟量的情况,并观察他们经过了2个月强化性抗结核的治疗后他们的痰菌的阴转的概率。结果患者们经过了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其中202例病患出现痰菌阴转。但是性别、年龄等和病灶范围等等因素对于痰菌的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吸烟的患者中,治疗前如果每天吸烟的平均值有所增加,那么他的痰菌阴转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每天吸烟的平均值与痰菌阴转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剂量与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结论吸烟对于肺结核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多加重视。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时间位点护理管理在无痛人流患者围术期中的管理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58例实施无痛人流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时间点位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有1例未按规定饮食患者,3例患者存在负面情绪,1例患者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无子宫穿孔、误吸患者;对照组患者有6例未按规定饮食,11例患者存在负面情绪,4例患者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无子宫穿孔、误吸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时间点位护理管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赵维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其中血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功能血细胞及其血红蛋白和其他相关数据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的检验分析过程,是医师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依据,为诊断和鉴别其他系统疾病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但是,有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甚或误导临床实践,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提高标本质量,强化规范操作,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找出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例,分别进行X线胸片和螺旋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准确诊断率、分型、误诊率、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诊断、转移情况、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没有发生因检查操作造成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情况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检查,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无明显不适症状,降低临床误诊和漏诊比例。
作者:张俊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探讨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前或随访前对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MSCT和MRI增强扫描鉴别。对扫描图像进行影像学特征分析与总结,统计两组扫描方式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CT、MRI扫描综合鉴别诊断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准确度明显优于上述单一的影像学技术(P<0.05);而两种扫描模式在鉴别诊断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的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明;徐晓;杨福东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相关因素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4例多发性腔隙脑梗死痴呆患者,1次多发性腔隙脑梗死后发生痴呆4例,2次以上40例,多2例达5次。1年内腔隙性脑梗死复发20例,占45%,3年内复发16例,占36%,5年内复发4例,占9%。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梗死的发生次数与痴呆的呈相关性因素,对已经发生脑血管病患者,预防复发,延缓病情进展尤为重要。
作者:王旖旎;荣阳;刘翠红;荣根满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由不同原因引发的慢性胃黏膜炎症,常见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疾病复发率较高,这不仅会多次损伤患者胃黏膜,还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心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将我院收治的14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70例,结果表明护理干预组的疗效优于常规护理组,值得总结推广应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艳玲;史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口腔专业护理培训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择120例上颌第一磨牙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两部分,由6名护理人员分别于培训前与培训后配合同1名医师,通过采用四手操作方法进行根管治疗术。结果6名护理人员无论培训前还是培训后均能配合口腔医师完成根管治疗术,但实验组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口腔专业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能更主动介入并配合医师完成根管治疗中的四手操作,使医护人员在根管治疗中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且更加专业化的技能可使患者的焦虑心理等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作者:徐仰龙;邹雪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无痛内镜是一种能顺利完成诊治同时又让患者免受内镜检查痛苦的方法。自2011年1月以来全面就引进了主要应用异丙酚麻醉实施无痛内镜诊治技术,深得临床医师和病患好评。现在将我院开展过的1000例无痛内镜诊治护理配合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李翠竹;宫春晓 刊期: 2015年第23期
近年来,在妇科内分泌疾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疾病,现已成为妇科疾病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多囊软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在临床中,中医通过辩证分析对该病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不断地对该病进行实验观察与临床研究,使得中西医对该病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旋静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焦虑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生物反馈方法进行治疗,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6周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为期6周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6周时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6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的方法进行治疗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的心理护理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冯玉霞;郭翠玲;闫洁;张海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方法对心内科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我院心内科就诊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家属满意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评价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在心内科应用优势明显,效果确切。
作者:张美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依拉达奉与吡拉西坦联用大面积脑梗死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主要应用吡拉西坦治疗,B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行依达拉奉与吡拉西坦联用治疗的实验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行吡拉西坦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吡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选用。
作者:赵秋菊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区域化集中供应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合理的布局流程,先进的设备资源,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灭菌效果监测,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加强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过程各环节中的严格把关。结果区域化集中供应后,无菌物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等灭菌合格率达100%,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全县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论区域化集中供应能够确保消毒灭菌质量,降低消毒成本,满足乡镇卫生院对灭菌物品的供应,达到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全县医疗水平。
作者:张德秀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合线、保妇康栓联合应用预防感染,促进会阴侧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缝合会阴切口采用一根合成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2-0(怡乔)进行黏膜、肌层、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即0号肠线缝合阴道黏膜,肌层、皮下组织,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3~5 d拆线,产后两组均每日用0.5%碘伏棉球会阴消毒2次,观察组于产后8 h后每日阴道放置保妇康栓1~2枚,对照组不给药。观察术后切口疼痛及水肿、愈合、住院时间、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会阴侧切采用可吸收缝合线皮内缝合伤口加之产后每日阴道放置保妇康栓对促进切口愈合是有效、便捷、安全、经济的措施,能减少侧切口感染、减轻水肿,迅速缓解疼痛,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母乳喂养实施。
作者:刘明蕾 刊期: 2015年第23期